——仅以此文献给逝去的青春岁月!
电影,在电子产品高速发展的今天,已不算是什么稀罕玩意。可对于我们这些70后的人们来说,有着太多不解之缘,用今天的眼光很难理解那个时代的疯狂...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有的只是电影,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能在家门口看上一次电影,是一件十分奢望的事情,一年当中,能来我们那个小村子放映一两次电影,无异于像过春节那样热闹,每次放学的路上,听到村子里来放电影的消息,我们都会兴奋的快步跑回村子,然后亲自去实地考察一番,当看见那既熟悉又陌生的电影放映车的时候,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在记忆中,电影车其实就是普通的牛拉车,上面放两个箱子,颜色应该是灰色的,一个装着放映机,一个放着胶片,胶片是用大大的圆盘盛着,一般一部电影需要两部圆盘样的胶片,在放映的过程中,放映员需要手动把放映过的胶片倒回去,放错胶片或放倒胶片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此刻我们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蹦跳着去寻找砖头,石块、木头之类的东西,然后放在一个自认为绝佳观赏电影的地方,提醒后来的人们此处已经有人,占好位子,背着书包和小伙伴们道别,飞快地跑回家里。此刻已近黄昏时分,父母早早干完农活回家,母亲在做晚饭,父亲喂牛喂羊,哥哥姐姐在做作业,我也急忙打开书包,飞快地写着作业,恨不得一分钟做完,此时此刻总感觉时间太过漫长,妈妈做饭的速度远远低于平时,此时的作业质量可想而知,人在家,心已飘向远方。终于在焦急地中等到了吃饭时间,狼吞虎咽一番,扔下碗筷,跟着哥哥、姐姐拿着板凳,向家门外奔去,顺路拐个弯,去村里的小卖部,花一毛钱,买一包葵花籽,边吃边看电影,应该是很惬意的一件事。放电影的地方在村子的中央,一块很大的场院上,此刻已经聚集了全村所有的孩子们,待我们姐弟三人找到原先留下的记号后,把板凳排好,然后加入到小伙伴的玩耍中,三三两两,熟悉的,不太熟悉的并不重要,有玩捉迷藏、有玩老鹰捉小鸡的、有玩弹球的,有摔纸宝的...此情此景,俨然就是一个小型的儿童游乐场,孩子们个个玩的不亦乐乎。不知不觉中,夜幕降临,大人们也陆陆续续地聚集来,交谈声、欢笑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热闹的气氛不亚于欢度春节...
放映员酒足饭饱之后,在村支书的陪同下来到现场,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放映员来了,电影快开始了!”。喧嚣声顿时安静下来,清凉的夜风袭来,又是一个美妙的夏日夜晚,只有蝉声从远处传来...汽油发电机(俗语电锅)启动,轰鸣声伴着汽油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在那个时代电力紧缺,白天还有电,而一到黄昏时分,千家万户需要光明的时候,停电了,后来才明白,这与当时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关系,可在当时我们孩子们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为什么总是这样,如果有一晚上不停电,那也是相当高兴的一件事,当时的人们把电戏称“照光腚”,因为当电再次来临的时候,已经是午夜时分,十有八九的人们都在沉沉的睡梦中。没有办法,放电影只能靠自己发电了,在放映员一番熟练的操作后,一道光束投向白色的银幕,伴随着声音传来,电影开始了,最先放映的是农业之光,科普题材的,宣传农业知识的小短片,我们称之为副片,虽然不是故事片,可在精神文化极度匮乏的年代里,孩子们依然看的津津有味,不错眼珠地盯着大银幕。短片时长约15分钟,然后放映正片,这是今晚的压轴大戏,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大大的红色五角星放射着炫目的光芒,底下是一行大字——长春电影制片厂荣誉出品,然后是片名,《少林寺》、《自古英雄出少年》、《东陵盗宝》、《黄桥决战》、《南征北战》、《地道战》、《红色娘子军》。
电影伴随着我的成长,随着时间的流逝,电影也不知在什么时候离我们渐行渐远,尤其是后来电视机的普及,走村露天放映电影的场景也只能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偶尔还会在梦里情景再现。时至今日,我打开电视,还是习惯地调到CCTV-6电影频道,尤其喜欢流金岁月这档栏目,偶尔重温旧梦,也是很快意的一件事,现在的时代,虽然人们物质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人们的心里快乐的时光越来越少了,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可能的话,真想再回到那个慢生活的时代,享受着美好时光,尽管吃粗粮,穿布衣,在现在看来更像是一种时尚追求。
已过而立之年的我,现在也已经有了稳定的工作-医生,为什么今天突发奇想写下这段文字,就在前几天,接诊了一位70岁左右的老人,在工作之余,和老人攀谈起来,得知他是一位电影放映员,就在我老家的乡镇上班,从他口中得知,当年乡里就他一个放映员,一年当中,天天一个村子一个村子走下来,就这样子工作近20年,在70年代到80年代的这十几年中,是吃百家饭度过的,谈起当年的情形,老人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而我也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的时光,那天我们聊了很久很久...
作者简介:颜陵君,职业:主任中医师,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弟子、醒脑开窍双飞针法发明人、学术兼职:中国针灸学会睡眠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针灸学会针推技术副主任委员、德州市名中医药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