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天,票房破205亿,可中国电影依旧留下3个“隐忧”,需要解决

时间:2023-09-04 14:32:36编辑:影视君

2023年的暑期档,真是神奇。

不仅有总票房冲破205亿的大场面,细看之下,还上演了一出“冰火两重天”。

这一边,华语电影一路高歌猛进。

《消失的她》收获35亿+,《封神第一部》和《八角笼中》都突破了22亿,《长安三万里》也逼近18亿。

还有一部正在上映的《孤注一掷》,11天票房22亿,目前猫眼预测最终票房38亿。

除了超高的票房外,一众新片的口碑也集体在线,不少电影还形成了破圈效应。

在电影市场欣欣向荣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

票房大爆的全都是国产片,好莱坞电影全都扑街。

诡异的是,这些好莱坞电影其实拍得也不算差。

比如阿汤哥的《碟中谍7》。

经典IP,主演阿汤哥拥有超高人气,影片的口碑也不俗,豆瓣评分高达7.8分。

但内地票房只有3.45亿。

比如电影《芭比》。

典型的女性专供电影,和国内当下火热的女性话题很契合。

上映后也上了好几次热搜,豆瓣评分也高达8.3分。

但最终的票房不过2.73亿。

最诡异的莫过于《巨齿鲨2》。

杰森·斯坦森+吴京的强强组合,拍的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怪兽电影,且影片上映几天就在全球75个市场中拿下了23个周冠。

目前票房突破2亿美金,最终全球票房很可能突破5亿美金以上。

但在内地,即使有吴京的加持,影片的票房也只是刚刚过7亿。

两边数据一对比,真令人困惑不已。

难道时代真的变了?

要知道,以前进口的好莱坞电影,几乎就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上世纪90年代,好莱坞大片涌入内地,将华语电影杀得七零八落。

以1998年为例。

内地电影票房前三名有两部好莱坞大片,分别是《泰坦尼克号》和《拯救大兵瑞恩》,成龙的《我是谁》只能屈居第三名。

其中《泰坦尼克号》的票房高达3.6亿,比第二名到第九名加起来还要多。

当时的中国人,算是真正领教了好莱坞大片的超级实力。

2000年后,张艺谋用一部《英雄》开辟了国产商业大片时代,但依旧抵不过好莱坞电影的冲击。

从2004到2017年,我们还设立了国产电影保护月,来本土电影保驾护航。

万万没想到,在后疫情时代,国产电影已经完全把好莱坞电影干趴下了。

而且这种“胜利”并不只是2023年专属。

2022年暑期档票房前十榜单,好莱坞电影同样只剩2部,票房占比仅有13.6%。

在欣喜之余,很多人开始志得意满——

我们是不是已经打败好莱坞了?

从票房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票仓。

从影片质量来看,科幻大片我们有《流浪地球2》,神话大片我们有《封神》系列,战争片我们有《长津湖》,英雄片我们有《战狼》,现实主义题材我们有《我不是药神》。

这些代表影片和好莱坞电影或许还有差距,但差距已经在缩小。

在国产片不断进步的同时,好莱坞那边却在固步自封。

此消彼长后,中国电影完成弯道加速,已经看到了好莱坞电影的尾灯。

这是几十年来,电影创作和市场反馈互相良性刺激的结果,我们当然应该感到自豪。

但客观来说,盛景之下,也有隐忧。

这种隐忧不易觉察到,加上“报喜不报忧”的舆论环境,担忧的声音即使出来,也很快会被淹没在欢呼声中。

特别是下面这几方面,关乎到中国电影发展的后劲,值得我们格外注意。

01、警惕这种繁荣,被“别有用心之人”使用

以暑期档为例,这种繁荣背后能找到一个特点——史诗级的话题性加成。

《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掷》就是如此。

《消失的她》主攻的是时下最热的男女话题。

很多观众观影后纷纷表示不敢结婚了,这种论调迅速传播,吸引了很多人去观影。

《孤注一掷》主攻的是最近广泛传播的“缅北电诈”话题。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孤注一掷》在“蹭热点”。

相反,这部电影早在2021年就已经杀青,那时候还鲜有人关注缅北。

因为大环境因素,这部电影直到这个夏天才上映,恰好赶上了国内舆论的发酵顶峰。

“话题电影”容易精准形成市场,但也容易被跟风模仿。

这两部电影大爆,就会不少人眼红,但他们不会去研究影片成功的真正内核,只会“依葫芦画瓢”。

如果让“话题电影”横行,未来就会出现这样的拍摄套路:

寻找热门话题+翻拍老电影找到话题契合点+铺天盖地宣发,就能轻松撸几十亿的票房。

长远看,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儿。

前几年喜剧电影疯狂跟风带给中国电影的伤害,犹在眼前。

02、告别了“两个老师”,却不能忘记他们身上的教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电影在一代代导演的摸索中,影响力传至世界。

但之后审查环境变化,电影人也似乎迷失了方向。

再次起步,自然要经历一个拜师求学的过程。

一开始我们内地电影人学习港片。

当时的港片通过碟片在内地流行。

香港电影人和我们内地同根同源,我们能迅速领会港片的精妙。

警匪片让我们看得热血沸腾,爱情片让我们看得热泪盈眶……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港片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现在成长起来的很多内地电影人,当年都是看着港片长大的。

但从现在的角度看,香港不过是弹丸之地,可拍摄的电影题材很窄。

而港片本质上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是低成本制作的典型。

那批香港人在技术有限的情况下,用压榨演员的身体极限,来拍摄出令人惊叹的戏份,爆炸、跳楼、打斗,全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现在看来依旧感动,但必须承认,这种拍摄方式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了。

现在我们不再学习港片,反倒是港派电影人纷纷北上融入到内地电影的汪洋大海。

很多人或许是情怀作祟,还在呐喊着港片不死,其实港片死不死不重要,中国电影繁荣才重要。

再后来我们学习好莱坞电影。

随着《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这些好莱坞大片的涌入,港片迅速衰落。

表面看是一个时代接棒了另一个时代,实则好莱坞电影是科技密集型产业。

用通俗的话说,里面全都是高科技,对港片这种血肉之躯铸就的“廉价产品”,完全是降维打击。

拜好莱坞为师后,我们的姿态摆得足够低。

第五代导演费尽千辛万苦拍一部文艺片,只为赢得一个奥斯卡。

后来我们又学习好莱坞拍起了商业大片。

周润发这样的港片巨星,也愿意跑到好莱坞电影里当一个配角。

那时候我们完全是被好莱坞牵着鼻子走的。

但学生在努力进步的时候,这个老师却在原地打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好莱坞是牛仔的马场;

到了八九十年代,成为“黑帮分子的老巢”;

但千禧年过后,却逐渐沦为了超级英雄的战场。

场面越来越宏大,主角光环越来越强,但故事本身却越来越羸弱。

2019年,《复联4》演完终极一战后,超英电影也尽显颓势。

大家已经对套路化的剧本产生了审美疲劳,而好莱坞自己却不思进取还妄图吃老本。

短短几年,经典IP、好莱坞巨星效应,全都被吃完了,只剩下政治正确鼓吹下的一片衰败。

目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好莱坞罢工事件,就已经验证了好莱坞的辉煌一去不复返。

在这个节点上,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以好莱坞为目标了。

中国电影超不超过好莱坞没有意义,我们找到新的目标才有意义。

03、未来中国电影的轮廓,已经越来越清晰

目前来看,好莱坞已经从我们的师父变成了我们的对手。

学我者生,似我者亡。

在影片拍摄的各个环节,我们已经不怵好莱坞了。

如果说这个昔日的老师还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那就是它的国际影响力,或者说它强大的文化输出能力。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尽管好莱坞已经不复当年辉煌,但收割的依然是全球的票房。

提到变形金刚,提到灭霸,提到环球影城,提到迪士尼,国人依然津津乐道。

这些影响力,不是简单电影票房数字能比拟的。

虽然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我们目前在文化输出这方面,依然只是“小学生”。

《战狼》《长津湖》这些电影,目前也只能收割国内票房,走出国门就没人看了。

好莱坞也曾手把手“教”过我们。

最典型的,就是《功夫熊猫》曾引发熊猫热。

只是我们自己的文化被好莱坞拿去发扬光大,这事儿实在是尴尬。

我们自己也曾浅尝辄止过。

20年前,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曾在日本引起轰动,可惜没有后来者;

张艺谋的《英雄》也曾走过国门,但没有形成气候;

20多年后,朱一龙的《人生大事》登陆东亚国家,引发强烈共鸣。

《流浪地球2》也像当年的《英雄》一样走出了国门,只是在门后小小溜了个弯。

未来的路怎么走,我们现在已经能辨认出一些轮廓。

陈可辛成立了环大陆电影公司进军流媒体,能讲述更多动人的中国故事,不失为一条新的路径;

成龙新片《狂怒沙暴》登陆网飞后成为网飞电影全球热度第一名,也让网飞看到了和中国电影人合作的可能性。

新的可能性已经出现,需要更多的拓荒者踏上征途。

什么时候中国电影开始统计全球票房,什么时候我们不只关注豆瓣评分,中国电影才真正迎来大繁荣。

就像造手机一样。

10年前,国产手机以iPhone为目标是可取的。

但现在苹果不思进取,国产手机要找到新的目标和方向。

就像造汽车一样。

5年前,国产车以特斯拉为目标是可取的。

但现在咱们的国产品牌傲视全球,电池技术、造车技术全面领先,我们需要走出自己的路。

同样对于中国电影,20年前我们向好莱坞看齐是时代的趋势。

但现在好莱坞自己摆烂后,中国电影的眼光应该放得更长远一些。

超越好莱坞不是终极梦想。

追赶上好莱坞后寻找新的方向,才是当下要解决的问题。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上一篇:2023年必看热门大片,一部比一部精彩,不考虑了,这些我全都要看

下一篇:十年评一次的“影史最伟大电影”榜单更新:《花样年华》冲进前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