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谪尘的个人简介
夏谪尘(1898―1992)又名夏济经,原籍当涂薛镇,世传中医。祖父夏思云(1831―1891),弱冠时迁泾县塘头街悬壶行医,擅长喉科、伤寒、温病,能在喉腔内施行针刀切口排脓手术而闻名遐迩。父亲夏世谦(1871―1935),自幼随父学医,17岁临床应诊,开方施药,并旁通易经与堪舆学,钻研祖传医术,医名大振。
基本内容
夏谪尘7岁入私塾,其父延师在家教授经史、古文、诗词六年。14岁随父学习中医,21岁临床应诊,在泾县塘头街、榔桥河、旌德三溪等地行医。民国34年(1945)4月迁旌德县城居住,挂牌行医。1951年兼任旌德中学校医。1953年被选为县人民代表。1956年6月参加城关联合诊所,次年任旌阳公社卫生院中医师。1979年,安徽省选拔中医药人员,经考试合格被录用为全民所有制中医药人员,同年9月晋升为中医主治医师。1980年,旌德县建中医院,任副院长。1981年当选为县政协副主席。1985年6月,晋升为中医主任医师。
夏谪尘熟读医学经典,对历代名家医案医话孜孜不倦,有较厚的理论基础,擅长温热病,如伤寒、麻疹的诊治,尤善治小儿夏季热,是旌德县名医之一。夏谪尘为人谦虚谨慎,尊重同道,注重医德。对病人态度和蔼,诊断求确丝毫不苟,用药对症,常手到奏效。50年代末,三年自然灾害生活困难,夏变卖家中祖传银匾和狐皮大衣,却对无钱诊病者免收诊费。他一生带徒30多人,因材施教,对勤奋习医并有天赋者悉心授业,不收学费,医德、医风为人称道。
“文革”期间,夏谪尘受到冲击,家藏祖传医药典籍和平时积累的临床医案验方被抄走散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夏在《旌德科技》发表《麻疹》、《小儿夏季热》、《急黄》等论文,在《徽州中医文选》发表《医案四则》,使部分医技留存于世。夏谪尘有较好的医古文和书法功底,曾作《养性斋诗稿》。1985年,县政协和县委统战部搜集整理《夏谪尘晚年诗歌》刊行。其中,民国36年作《五十述怀》:“而今始信做人难,履薄临深胆亦寒。阅尽世情知冷暖,遍尝滋味嚼辛酸。连天烽火民殊苦,异地流离梦不安。恰是诞辰逢大衍,客中情绪万千端。”1985年作《自题》:“但求枯树逢春日,莫使秋风扫叶时。八十七岁犹健在,而今望耋更期颐。”夏谪尘耄耋之年精神矍铄,得益于注重养生。1979年作《我的摄生简说》,从饮食、起居、四肢、清欲、毋怒、勿忧、戒烟、饮酒、达观、却病十个方面提出延年益寿的方法,颇得医学界赞许,被收录在《旌德县卫生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