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涛的个人简介
王智涛(1906年-1999年),河北沧县人。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华东防空军副司令员、防空学校校长、军事科学院副部长和副秘书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基本资料
姓名:王智涛
性别: 男
年龄: 93岁
民族: 汉族
部队: 军委
籍贯: 河北沧县
生辰: 1906年
忌日: 1999年
政治面貌:党员
一九二五年赴苏联先后入基辅红军军官学校和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一九二八年加入苏联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一年加入苏联共产党。曾任步兵学校中国科分队长,列宁学院军事教员。一九三三年回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学校主任教员,中央军委翻译兼防空科长,在长征途中任警备科长负责中央纵队设营工作,红军大学机关枪科科长,干部团主任教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军事教育科长和训练部部长,一二九师训练科长,三八五旅参谋长,延安中央党校军教研究班主任教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军区第十四军分区副司令员,冀东军区参谋长,冀察热辽军区副参谋长,航空学校教育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防空副司令员,防空学校校长和高级防空学校校长,军事科学院战术研究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秘书长,军事科学院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生平经历
1906年4月22日,出生于沧县捷地镇大共堤口村一个贫农家庭,原名王寿恒。
1920年,年仅14岁的王智涛投身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
1925年,到苏联,先后在基辅红军学校和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
1928年,加入苏联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他在苏联莫斯科步兵学校中国科当区队长时,上海党中央交给他一项任务,要他编写一本防空作战教材。王智涛完成了这项任务,教材内容包括步枪对空射击、机枪对空射击、及一般防空知识,用于对红军部队进行防空训练。他同时还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兼授军事课。
1933年,王智涛到中央苏区,在红军学校当主任教员,李德到苏区后,他给李德当翻译。
1934年,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听取王震汇报湘赣苏区军事工作,王智涛担任李德的俄语翻译。
1934年10月,决定在红军总司令部成立防空科,进行防空训练,指导防空作战。防空科只有王智涛一个人,也没有武器,王智涛是“光杆司令”。他先办防空训练队,从江西、福建一带的9个师中抽调了9个排,从瑞金的部队抽调了3个排,共12个排,每个排带3挺重机枪,每枪带150发子弹,由他负责训练。当时的重机枪均为老式,要改为高射武器,还要制造高射架和瞄准具。王智涛设计了高射架、瞄准具和活动 飞机靶。由于学员文化水平低,训练队以实际操作为主,也上一些理论课,介绍射击原理、高射机枪的构造和分解结合、防空阵地的选择和构筑、敌机机型的识别、预警、防空作战组织等。训练队毕业时,进行了实弹射击。3个月训练结束后,9个排回到各师,原属瑞金部队的3个排组成军委防空队配备在党中央驻地周围的3个山头上,组成对空火网,进行过防空作战,敌机再不敢低空轰炸。王智涛在长征时负责中央纵队设营工作。
1936年底,王智涛从庆阳步校调回红军大学担任军事教育科科长,兼军事教员。
1937年8月,担任抗大总校军事教育科长的王智涛去见毛泽东,说自己在苏联学习军事和担任军事教员,一共搞了6年,回国以后又教了4年书,缺乏作战实践,要求到前线去真刀真枪地锻炼锻炼。
1938年9月,王智涛带领一个参观团,到120师、358旅、359旅和晋察冀军区参观,回来后编写了《战术学》。王智涛最终如愿以偿去了战斗部队,他历任129师训练科长、385旅参谋长、冀东军区14军分区副司令员、冀东军区参谋长、冀察热辽军区副参谋长。
建国后,王智涛从事防空工作,历任华东防空副司令员。
1952年,军委任命王智涛为防空学校校长,该校以第23步兵学校和华东军区第3防空学校训练处、第4军军直一部组建,校址在南昌望岗城。王智涛到任后,认为当地条件太差,经中南军区同意,防空学校迁往武汉。
1954年4月,防空学校本科第一期开学11月,王智涛调任高级防空学校校长。以后,王智涛调到军事科学院,任战术研究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秘书长。
王智涛右手无拇指,甲级伤残。
1999年,在北京逝世。
荣誉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作品
《战术学》
功绩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学校主任教员,中央军委翻译兼防空科长,在长征途中任警备科长负责中央纵队设营工作,红军大学机关枪科科长,干部团主任教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军事教育科长和训练部部长,一二九师训练科长,三八五旅参谋长,延安中央党校军教研究班主任教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军区第十四军分区副司令员,冀东军区参谋长,冀察热辽军区副参谋长,航空学校教育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防空副司令员,防空学校校长和高级防空学校校长,军事科学院战术研究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秘书长,军事科学院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评价
王智涛是文武全才的“红色军事教官”;是智勇双全的“光杆司令”。
在“中国红军网”上,有一张王智涛将军与几位小学生的合影,老将军身着便服,系着红领巾,慈祥地坐在孩子们中间。照片中的老将军和孩子们有着灿烂的笑容,仿佛能够读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自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一直传承至今,它不会因老将军的离去而淡漠,也不会因时空的流转而消逝。
文武全才的红色军事教官
2006年9月6日,北京朝阳公园东门,初秋和煦的阳光,在1283棵苍松翠柏间静静流淌着。这是一个被称作“将军林”的地方,1283棵挺拔的常青树,宛如1283位老将军不倒的身姿和不朽的英魂。
这一天,记者见到了王智涛将军的次子王亚慧先生。他告诉记者,在长征胜利60周年时,他的父亲曾在这里植下了一棵青松。而今,将军已逝,但青松尤茂,伟大的长征精神更穿越了时空,在中华儿女心中常盛不衰,代代传承,一如将军生前所愿。
今年,恰逢王智涛将军诞辰100周年。将军的回忆录,正由其后人整理,即将付梓。于是,我们有幸在将军的回忆和其后人的叙述中,重返那段光辉而英雄的岁月―――
红军学校的“新鲜血液”
1906年4月22日,王智涛出生于沧县捷地镇大共堤口村一个贫农家庭,原名王寿恒。1920年,年仅14岁的王智涛投身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后留学苏联8年,学习军事,并加入了苏联共产党。
1933年初,王智涛带着满腔抱负回到中央苏区,一心渴望能到作战部队,直接参加革命战争。但其时红军学校正在创办初期,急需像他这样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都过硬的“红色军事教官”。“到部队可以当师长、团长,留在学校,却可以培养几十个、几百个师长、团长,对党的贡献不亚于直接参战”,王智涛认真思考了一番,无条件地服从了组织分配,到红军学校担任军事主任教员。
当年10月,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来到苏区,中央调王智涛给李德当翻译。在为顾问和中央首长做翻译、当秘书的工作中,王智涛直接了解和间接参与了当时许多重要的中央决策,特别是在长征期间,他成为了这段伟大历史的见证人和亲历者。
智勇双全的“光杆司令”
1933年10月,中央军委紧急决定成立军委防空科,任命王智涛为科长(事实上防空科只有他一个人),并指示立即筹建防空部队。
经过调查研究和筹划,王智涛草拟了组建报告。军委批准后,调罗华生任队长,从驻防江西、福建一带的九个师中各抽调一个排,从瑞金部队抽调3个排,共12个排,组成防空训练队。
为了使400多个没见过飞机,没摆弄过高射机枪的学员在短期内掌握技战术,他撰写教材,制订教学和训练计划,并亲自组织实施。当时的重机枪都是老式的"三十节"式,陈旧破损,且不适应对空射击。王智涛两天两夜没合眼,设计了高射架和瞄准具,以及飞机模型活动靶,并绘制成图,调来技术精湛的老军工,按图纸将重机枪改造成高射机枪,并制作模型和教具。训练后期,国民党的飞机又来了,王智涛立即组织对空作战,当即击伤一架敌机。
三个月后,防空训练队结业。各军团都改制了一批高射机枪,9个排各回各师,3个排组成军委防空队。
中央红军长征前,任命王智涛为中央纵队的设营司令和防空司令。但当时负责防空指挥的只有王智涛一人,连个参谋都未配备,大家开玩笑地称他是"光杆司令"。不过,就是在这个"光杆司令"的指挥下,在敌人占绝对空中优势的长征期间,红军成功击落敌机6架,击伤敌机若干架,士气大振。
身兼四职的"历史见证人"
长征中,王智涛身兼四职---李德的翻译、军委警备科长、中央纵队设营司令和防空司令,不仅要负责安排党中央、苏维埃政府和军委以及全纵队15000余人的行军和宿营,还要负责安全保卫,工作十分繁重。
其中,仅设营工作就包括十几项:比如,保证全纵队的行军路线无误;到达指定宿营点后,开展敌情侦察和社情调查;划分宿营地域和分配住房;筹集粮秣和补给各类物资;部署警戒,保卫中央和军委的安全;提出兵力部署建议,随时准备机动作战;制订防敌地面和空中突袭预案;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和补充兵员等等。
身为设营司令的王智涛深感责任重大,不敢稍有懈怠。由于工作细致严谨,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警戒保卫工作没有出过问题。而且因为设营时的情报收集工作做得好,毛主席从收集的敌伪报纸中发现了刘志丹领导的红26军在陕北活动的消息,从而促使中央作出了将陕北作为长征终点的战略决策。
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里程碑。能够成为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见证者,并作为工作人员参与其中,王智涛一直将这段经历视为"毕生的光荣和骄傲"。
进驻遵义前,周恩来指示王智涛,中央要开会,要选一处能容纳三四十人,又便于保密和保卫的地方。经当地党组织帮助,由遵义商会和士绅出面,王智涛看了多处房子,反复比较后,选中了遵义新城黔军师长柏辉章的"柏天顺"公馆。周恩来审看后也很满意,当即拍板。"遵义会议"的地点就是这样确定下来的。
乐得桃李满天下
1936年底,王智涛在红军大学担任军事教育科科长兼军事教员。一天,毛泽东找他谈话,勉励他说:我党我军需培养大批军事干部,这个任务要靠红大来完成,要靠你们这些教员来完成。
后来,王智涛如愿以偿去了战斗部队。他历任129师训练科长、385旅参谋长、冀东军区14军分区副司令员、冀东军区参谋长、冀察热辽军区副参谋长,建国后,曾任华东防空军副司令员。1952年,他又回到了挚爱的红色军事讲台,历任防空学校校长、军事科学院战术研究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秘书长,为我军军事人才培养而默默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