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阿莫的个人简介
冼夫人的先祖就是属于诸越族中的南越一支,而且是这支系当中的一个大家族。而当时在海南岛活动的一支“百越”是骆越之民。简介
“自古英雄出少年”。此话一点不假,而这在冼夫人身上也得到印证。中国古史上有一支“百越”的支系叫“诸越族,它又包括南越、西瓯、骆越、闽越等分支。冼夫人的先祖就是属于诸越族中的南越一支,而且是这支系当中的一个大家族。而当时在海南岛活动的一支“百越”是骆越之民。
自东汉末年至唐初,史籍不再称之为诸越,而称为俚、僚,这一时期是岭南大地上俚、僚人最活跃的年代期。也就是在这一历史时期,俚人中间涌现出了一位自己的杰出首领,堪称历史伟大人物的冼夫人。
据各种史料记载,在历史上有两个冼夫人,一个是秦末汉初资助过南越王赵佗,后被赵佗”委以治高凉“的冼夫人;另一个为南朝后期的冼夫人,本文所述的就是后者。
生平
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十一年,冼夫人出生在高凉郡一个俚族大首领世家,原名叫“阿莫”,后代有人称为冼英,被称为冼夫人,是因为阿莫屡建功勋,曾受王朝赐封为护国夫人、石龙太夫人、谯国夫人等,所以世人都尊称她为冼夫人或冼太夫人,俗称冼太。但因,史籍对冼夫人的出生地无更加详尽具体的记载,加之高凉郡所辖地域广阔,所以,冼夫人的故里到底在哪,直到今日学术界仍未取得共识。但不可非议的是冼夫人的家世很不一般,据《隋书.列女传谯国夫人》载:“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冼氏是高凉地区土著的大姓,早在秦汉时期,赵佗以夷制夷的时候,就委派冼阿莫的先辈,治理高凉。所以,按历史角度来说,这个冼氏大家族,汉化较早,接受汉文化较多较深,知识水平比较高。有这样一个记载说:秦汉时代的冼夫人与赵佗“论时政及兵法时,智辩纵横”,赵佗“莫能折”。
由于,冼氏大家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早,所以自秦末汉初起,即与汉族建立密切的友好关系;秦汉时代的冼夫人“赍军装物用二百余担”资助赵佗,赵佗乃“委其治高凉”即为有力明证。
这个土著冼氏大姓,“世为南越首领”,经过七八百年的发展壮大,到冼阿莫冼夫人这一代,已“跨据山洞”,拥有“部落十余万家”,其势力、威望,遍及岭南大地,乃情理中事。
秦始皇在三十三年(前214)平定岭南,设立南海、桂林、象郡三郡,海南岛是象郡的“徼外”之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派十万大军平定南越国之后,在原南越国的土地上设置南海、郁林、苍梧、合浦、珠崖、儋耳、交趾、九真、日南等九个郡;合浦郡领有徐闻、高凉、临允、朱卢五县,当时高凉县管辖的范围很广,包括今天的阳春、阳江、恩平、茂名、电白、高州、化州、吴州等市县,县治在阳江城北三十里。
其中,珠崖和儋耳两郡在海南岛,是海南岛历史上首次置郡。此后在两期间,两郡时废,时复,时并时分,时郡时县,但侨置治所在大陆的徐闻。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话说三国吴赤乌五年(242),吴兵讨珠崖、儋耳,复置珠崖郡。撤兵后,立珠崖郡于徐闻遥领。到西晋平吴,这个时候珠崖再次并入合浦郡,属交州。至刘宋元嘉八年(431),复立珠崖郡,治徐闻。到了南朝梁武帝大同(535―546)初年,海南儋耳千余洞俚人(骆越的后人,汉唐时称为俚人),慕冼夫人之名,归附到她的麾下。冼夫人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请求萧梁王朝,在当时已被废除的原儋耳郡区域内,置立崖州。梁朝中央政府批准了冼夫人的请求,并将崖州治所设在义伦县县治所在地,即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如《隋书.地理志》下说,珠崖郡(即崖州)有一万九千五百户,统辖十个县;这十县是:义伦、感恩、颜卢、毗善、昌化、吉安、延德、宁远、澄迈、武德。这一举措,正式恢复了海南岛的郡县制,为隋朝之后海南岛的行政建置打下基础,这种郡县建制,历隋唐下至宋元明清而不辍,虽然名称不完全一样,有时称郡,有时称州或县,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属于历代中央封建王朝统辖的地方行政区域。
冼夫人此举“使全国统一的政治制度郡县制终于在海南岛地区重新开始实行。这是冼夫人在海南岛的历史性贡献。
冼夫人和那些一味扩充个人势力,对抗朝廷的俚僚其他某些酋帅相比,积极推行郡县制、忠于朝廷的冼夫人,明智得多,伟大得多。因为她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走向,代表着进步。
建立崖州的历史意义还在于很多方面,其一,有利于大陆先进文化的传入,促进岛内俚人社会的发展,缩小与大陆发展的差距;其次,由于冼夫人本身是少数民族,与岛上的俚人密切的族源关系,共同的民族感情,相近的文化习俗,使冼夫人在岛内实施了有效的管治,这是以往的封建政权不可能做到的。
有学者提出,萧梁时期,海南岛虽在冼夫人请求下设置了崖州,但下面没有设立郡县,萧梁政权是否真正治理过海南也成为疑问。不过,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海南岛设立了崖州后,中央政权对海南的重视加强了。到隋朝时,扩大海南岛的行政建制,大业六年(610),隋朝在海南设置了儋耳、珠崖、临振3郡,下辖10县,这是海南政区建置上一个划时代的发展。二是崖州设立后,冯冼家族势力在海南日渐扩大,使大陆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向海南传播加快了,对海南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