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慧的个人简介
王小慧,女,1957年出生于天津,旅德华人艺术家。1986年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后赴德国留学,自此旅居慕尼黑。从1991年起先后在世界多家著名出版社出版过20余种个人摄影集和书籍,其中影响最广泛的为2001年在英、美、德国出版的肖像摄影专集《从眼睛到眼睛》和中文版《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此书获上海市优秀图书奖),以及观念摄影系列作品集《花之灵》、《本质之光》。王小慧 - 个人简介
王小慧1957年出生于天津。1986年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后赴德国留学,自此旅居慕尼黑。从1991年起先后在世界多家著名出版社出版过20余种个人摄影集和书籍,其中影响最广泛的为2001年在英、美、德国出版的肖像摄影专集《从眼睛到眼睛》和中文版《我的视觉日记―――旅德生活十五年》(此书获上海市优秀图书奖),以及观念摄影系列作品集《花之灵》、《本质之光》。曾在多国的博物馆、美术馆和画廊举办过20余次个人摄影展。作品数次获国际奖项,并为许多机构及私人收藏。1998年入选由英、美、德跨国出版公司编撰的《150年大师摄影作品集》。2001年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十世纪文艺图志?摄影卷》。2002年编入《世界10位女摄影家作品合集》。
2001年被上海同济大学艺术中心及传媒艺术学院、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现代图像艺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2003年在同济大学建立艺术工作室,并任上海汽车城安亭新镇(德国城)艺术总监。
王小慧 - 个人简历
1983年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学士1986年 上海同济大学研究院建筑学硕士
1986年 同济大学助教
1987年 获德国卡尔?杜伊斯堡政府奖学金作为访问学者赴德国进修并考察欧洲诸国建筑
1987年 -1991年 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慕尼黑工业大学助教
1988年 -1991年 慕尼黑建筑学院讲师,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典建筑及园林艺术
1990年 -1992年 在慕尼黑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导演专业
1991年 -至今 成为德国国家职业艺术家协会(BBK)正式会员,作为自由职业艺术家从事摄影、写作、展览及讲学活动(出版26部个人书籍及画册,其中有些已再版多次并译为多种语言,有些在畅销书榜名列前茅并在亚马逊网上等级五星)
2001年 -至今 上海同济大学艺术中心及传媒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现代图像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2003年 -至今 在同济大学建立“王小慧艺术工作场”;任上海国际汽车城安亭新镇(德国城)艺术总监
2004年 - 至今 天津南开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摄影、电影,影像等创作活动
1992年 为巴伐利亚电视台专题系列片《世界古代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部分撰写电视脚本《西安与唐代文化 》、《泰山与道教文化》、《峨嵋山与佛教文化》;任德中合拍影片《北京四合院里的人家》顾问
1994年 担任编剧、导演,拍摄纪录片《世纪末的京剧人》和艺术片《破碎的月亮》
1995年 完成电影剧本《燃尽的蓝蜡烛》;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 、日本合拍故事片《椅子》艺术总监
1996年 完成纪录片《世纪末的京剧人》制作
1997年 在德国赫尔滕国际摄影节做开幕式演讲同时举办个展
1999年 在德国第五届国际摄影节上主持题为“抓住感觉”的创作活动(Workshop)/应上海市政府之邀到上海参加“世界摄影家看上海”创作活动,拍摄《上海印象》摄影集
2000年 应北京市政府之邀参加“中外摄影家聚焦北京”创作活动,为北京“申奥”拍摄《北京》摄影集
2002年 为柏林亚太周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创作多媒体影像作品《花之灵》
2003年 在同济大学”王小慧艺术工作场”与托马斯?吕特格共同主持短期互动创作活动“创作性地看”/作为策展人为同济大学“王小慧艺术工作场”成立而举办“想与看”(Looking and Thinking) 十位德国摄影家联展 ,此展览还在上海新天地一号会所、上海图书馆藏书楼以及平遥国际摄影节上展出
2004年 录像及多媒体影像装置“九生”在上海美术馆展出/为慕尼黑宝马集团展览中心个展“无边界”而做的多媒体影像装置“无边界的自由”、“天涯若比邻”以及录像作品:《两个世界之间》、《又见梨花》、 《时光之痕》以及《逝者如斯》,并主持“东西方对话”系列活动。
2005年 因宝马汽车公司慕尼黑总部展览的成功(57000余人参观),而又在柏林举办展览及“东西方对话”等活动;参加柏林由世界文化官和奔驰汽车公司主办的东西文化差异区研讨会;参加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的国际可持续性发展会议。
王小慧 - 个人展览
1990年 “光与反光”,西柏林德意志工艺联盟画廊1992年 “王小慧摄影展”,慕尼黑爱克公司总部展馆
1993年 “中国前卫艺术展”中“王小慧摄影展”,柏林国立世界文化会馆
1997年 “王小慧摄影回顾展”,上海美术馆/“王小慧摄影及电影展”,北京德国驻华使馆/“我的视觉日记及关于死亡之联想”,德国赫尔腾国际摄影节/“我的视觉日记及其他”,慕尼黑帕拉特美术馆
1998年 “当代中国摄影与王小慧”,达姆施塔特市立美术馆
1999年 ““女人”,瑞士巴塞尔No name摄影画廊/“王小慧摄影电影作品展”,香港艺术中心
2001年 “王小慧抽象摄影新作及电影作品”,汉诺威摄影美术馆/“从眼睛到眼睛”,达卡第一届亚洲摄影节/“本质之光”,曼海姆市立摄影美术馆
2002年 “感性的花和抽象人体”,柏林亚太周中国艺术节(大型电子屏幕影像及电影展示)/“从眼睛到眼睛”,慕尼黑巴伐利亚联合保险业集团美术馆/“女人及自拍系列”,台北德国文化中心/“异色情―王小慧抽象及花卉摄影”,台湾国际视觉艺术中心/“花之抽象”,意大利伊斯奇亚Elo艺术画廊/“本质之光―王小慧观念摄影”,平遥国际摄影节(同时举办露天录像及电影专场)/“爱神与死神”,慕尼黑Walter Storms画廊/“王小慧抽象摄影―速度”系列,大众汽车北京展览中心
2004年 “红孩儿”系列,慕尼黑,Art Thiess画廊/“花之灵”系列,格莱弗英,艺术家协会、市政厅/“Art in Bloom”,纽约,东面画廊/“在世界之间”(摄影及影像),莫斯科双年展/“无边界―王小慧影像新作展”(摄影及大屏幕多媒体影像?录像装置作品),慕尼黑,宝马集团展示中心/“花之性”,苏黎世,Scalo画廊;“九生―王小慧作品巡回展首展”,天津市博物馆/“九生―王小慧作品巡回展”,杭州中国美院美术馆
2005年 “王小慧作品展”,联帮园林博览会,慕尼黑/“无边界―王小慧影像作品展”,宝马公司展览中心,柏林
2006年 ““花之性”,Camera Work画廊,柏林(个展)“花之性”,巴塞尔艺博会(Scalo画廊) “我的前世今生”,釜山双年展“我的前世今生”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馆
2007年 ““红孩儿”观念摄影展(及“自我解脱”行为艺术),798艺术节,TS1壹空间,北京(个展)北京艺博会(Oliver Zimmermann画廊),“两个世界之间”大型个人作品回顾展,天津美术馆(个展)上海当代艺博会(Walter Storms画廊和Felix Ringel画廊)
2008年 “上海女人――现实与非现实之间”,Art Seasons画廊,苏黎士(个展)“女人的上海花园”,Elisabeth de Brabant别墅,上海(个展)“定义女人”,平遥国际摄影节,平遥(个展)“上海女人”,当代美术馆画廊,慕尼黑(个展)“亚洲当代艺术在巴塞尔”,巴塞尔艺博会,巴塞尔(Union Foundation)“我的前世今生”,中国艺术节,罗马艺术艺术中心,罗马“上海女人”,上海艺博会(慕尼黑现代美术馆画廊),上海“王小慧――摄影二十年”,国际大师艺术节,圣莫瑞兹(个展)并获瑞士圣莫瑞兹大师艺术节之“国际明星艺术家奖” “红孩子”,上海当代艺博会,(Art Seasons画廊)“海上学院文化―2008当代艺术展”,99艺术中心,上海
2009年 “Inner Dialogue”,博雅珊艺术中心,上海(个展)“王小慧个展”, Art Seasons画廊, 瑞士圣莫瑞兹(个展)王小慧艺术作品品赏沙龙, 雍福会, 上海(个展)“Metropolis Now!- A Selec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都市中――中国当代艺术选展”,子午线国际中心,华盛顿王小慧法兰克福Sonderausstellung zur Buchmesse展览,法兰克福(个展)
王小慧 - 荣誉
2005年 被德国自由摄影家联盟(BFF)授予荣誉会员称号并获“卓越摄影家”大奖。
2006年 被香港《凤凰生活》杂志评为“影响世界未来华人榜”的50 位人物之一。
2007年 德国政府嘉奖她为德中文化交流做出的杰出贡献授予她“德中友谊奖”,荣获SMG的“年度国际摄影家奖”。
2008年 获中国“年度艺术家奖”和“圣莫里茨艺术节”的“国际明星艺术家奖”。
2010年12月4日,获得2010中国能量女性榜最具艺术影响力能量女性。
王小慧 - 慈善感言
我们每个人都问自己为社会做了点什么,我们这个世界会更美好。“假如上帝只允许我带走两样东西,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日记本和照相机。”
王小慧 - 人物经历
王小慧人生的第一次转折出现在1977年,在同时伸出橄榄枝的清华、同济和天津大学中她挑选了同济里与艺术有关的建筑学专业。母校里有座别致的小红楼,小红楼的地下室是当年摄影小组的基地。小黑屋里走过的时光串起了王小慧的青春岁月。如今,废弃的地下室里遍布着灰尘,这树,这草,这落叶,这石桌石凳,诉说着当年的不羁,也诉说着她和俞霖的相识相知相恋。入校后,用功的王小慧独占几项同学们编出的“同济之最”-“夜车”开得最长、书包背的最大。同级不同班里有一名才华横溢的男同学,他的设计作总被挂进建筑系的陈列橱窗作范例,这个人就是俞霖 - 她用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亲密爱人。
大二时,两人同时被学校选拔出来专修一年德语然后出国留学,学一年德语后会通过外语考试只选一人公派著名的维也纳艺术学院学建筑,最后却阴差阳错被一位半路杀出的外语系学生拿走名额,两人都没去成,却成就了建筑系金童玉女的一段完美童话。在中国做了那么多年的乖女儿,听着父母的话,坐着该做的是而不是想做的事。如果说上海成全了她的爱情,那么德国则成全了她的事业。在德国,她逐渐获得了理性和艺术自觉,成长为今天的王小慧。
1986年,作为同济大学建筑系的青年教师,王小慧和俞霖一起来到德国做访问学者。期间,俞霖争取到了博士奖学金,而王小慧也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博士入学考试。两人都留在德国开始了求学的日子,可是王小慧并没有安于一边攻读建筑学博士,一边在两所大学任教的生活。她更执着于摄影,并产生了做专职摄影师的念头。“你那么喜欢艺术,就做职业艺术家好了,如果挣不到钱,我来养你。”这是王小慧面临抉择的时候,俞霖对她说的话。正是这样的鼓励和支持,让王小慧决定辞去教职,一心一意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俞霖教她所有技术方面的问题,帮她摆三脚架,拿镜头,测光,心甘情愿做她的摄影助理,严格的要求和尽责的帮助把王小慧一点点推到喜欢的道路上。
然而,缘起缘灭。1991年10月31号德国的圣灵降临节里,一场车祸带走了俞霖,带来王小慧难以承受的痛。那一年她34岁,和心爱的人结婚刚刚5年。 在车祸中受到重创倒卧病床的她苏醒后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相机完成了自拍,拍下自己破碎的脸。她躺在病床上用100个唇印的吻印在宣纸上来表示自己最后的告别,因为整个脸都伤得很重,鼻子是粉碎性骨折,面部还有多处伤痕,所以做100个唇印是很艰难的事。但她一夜没睡觉,断断续续地做,做完时嘴唇已经浮肿,竭尽全力为丈夫做最后的一件事情,几乎用尽自己的生命来表达对他的爱。
她的随身物是日记本和照相机,正是这两样东西,陪伴着王小慧走过了那段最艰苦的岁月。相伴着一边旅行一边拍照的日子,至今仍是王小慧最艰苦但也是最美好温暖的人生记忆。
王小慧而立之年时曾在爱丁堡拍下一张照片,照片上错综复杂的轨迹仿佛脚下人生路,条条都在闪光,很难说选哪条更好,生死劫难后王小慧不再犹豫。那次车祸是王小慧人生经历中又一个重大转折点,她明白了必须争分夺秒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可以说在那之后,她的整个人生态度、人生观都改变了,也是让她的艺术进步和飞跃的一个关键点。
回顾20年的摄影历程,变化非常大。从“视觉日记”那种完全纪实的、完全自我记录的日记式的拍摄到现在这样先有观念再去拍摄,是很大的变化。王小慧的作品全然不同于中国传统摄影的写实手法,与马蒂斯、塞尚的印象派、后印象派绘画有共通的由印象趋向抽象的倾向,然而镜头下的世界别有一番风韵,人们更能真切品味到含蕴其中的东方女性哀美的诗性情韵。王小慧的摄影艺术可作为当前中西文化交融的世界性文化思潮中的一个范型,一个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成功例证。她在摄影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特别是抽象摄影方面甚至可以说是开创了先河。
作为女人,她算的上是苦命女子,年轻守寡,她朗读自己的书会潸然泪下。在德国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但绝不是只因为那些曾经发生的悲剧。梵高说,艺术家需要痛苦来滋养,“如果我是一个普通女人,我可能更愿意多要一些幸福,可如果我作为一个艺术家,仅仅有幸福,是不够的”。她对摄影充满激情,工作起来如拼命三郎。经历了生活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她为了艺术继续透支着生命。 王小慧自喻为《小木克奇遇记》里的小木克,这个特别喜欢跑的小男孩得到了一双 “魔鞋”,穿上它可以跑得很快很远,却永不能休止,即使在海边被一堆晾着的渔网挂住无法脱身,摔倒在地的小木克双脚仍在空中蹬个不停。
德国杂志上有这样一幅漫画:一个身背行囊和相机的女子四处跑,旁边有许多路牌指向世界各地,她的脑袋是一个大闹钟,旁边的路人在说“那不是小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