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凯林

时间:2024-03-12 01:14:08编辑:影视君

唐凯林的个人简介

唐凯林,先后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现为《英才》杂志执行主编。

人物简介

唐凯林先后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每天坐着公车往返于家与杂志社之间,穿行在钢筋水泥路面之上,游走于惊恐和得意之间,幸好没有失业,从写作中赚取稿费,也从中寻找到乐趣。

代表作

1、豪门离婚的代价 谁把董事长夫人整进监狱(2004年11月)

2、德隆系的财富隐私(2003年12月)

人物评价

作为一名活跃在第一线的财经记者,凯林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实地考察国内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与一些活跃在公众视线内的民营企业家进行沟通。这样的工作让他有机会去了解中国民营企业的全景图象。

现实状况是,在企业家所创造的巨额财富的背后,仍有很多令人悲观的东西。中国特有的社会环境赋予了民营企业家们不寻常的视觉及思维方式,而这些所有的主观意识指导着或反作用于他们客观的行为方式,由此也引发了一些民营企业独特的“中国式”故事。

作品评价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里有这样的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为什么淮南又大又甜的橘,移栽到了淮北,就变成了又酸又小的枳?因为土壤不同,环境不同。同理,对于国内的民营企业家来说,环境选择的余地并不大,他们只能在发出一些声音的同时选择适应。

凯林承认一个社会的特征会给企业家一定程度的约束,但他认为,这并不表示构成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不需要突破,企业外部制度的建设是更大的社会工程,有建设性的土壤改良、环境优化是民营企业最期盼的突破。

在本书的一些篇章中就有这一话题的探讨。譬如民营石油的出路,民营钢铁业的状况,现有的金融制度以及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化动向等,这些话题都属于一个民营企业外部生态突破问题。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物种进化论或优胜劣汰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条不破的真理。但是,这样的生存哲学过于被动和消极,仅仅是被动地适应对于社会制度、社会体制以及社会评判体系没有太多的建设性,也不利于外部环境的突破。

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上来看,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便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所以生产关系自身存在一个内部改良的动力,因为被取代的风险会促使它自发性地突破和完善。

但是仅仅依靠这一自发的改良是不够的,生产力的话语权所产生的社会信号会形成一个更强大的推动力。因此在企业外部环境的突破上,民营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家有“作为”的空间,而不是简单的“适者生存”。宪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非公36条等突破性的政策、法律的出台绝不是一个静静等待而来的结果。

看来,凯林把更大的突破留给了社会,留给了更宽阔的制度体系。我相信,这既是凯林的心情,也是《突破》一书更大的指向,我们相信广大的企业家也会认同凯林的观点,因为一代企业的成长,与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的成长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

宏观角度来看,民营经济的所有制烙印使得民营企业家成为了一个群体,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角色地位有着很多的共性。微观个体层面来看,民营企业家们在人生的境界中又分别处于各自的阶段,在行为方式上又表现出不同的气质特征。

在凯林看来,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第一种境界应该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多为“草根创业”,往往是苦心经营和积累才置下一片家业,也就是说中国第一代的创业企业家是以苦作舟,以勤为径,“人憔悴而终不悔”。

第二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处在这一阶段里的民营企业家既有成功后的喜悦,也有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便是“选择”。如果以企业的发展阶段来描述这种境界,此时的企业所面临的是“发展瓶颈”,是一个重大的拐点,虽然可以“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而一旦战略选择错误,脚下的路便到了尽头。

民营企业家的第三种境界则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企业都讲究一个“悟”字,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茫然、疑惑、痛苦、执着、忍耐、欣喜、绝望等各种曾经所遭遇过的情绪,都有可能在突然间参透真v,统统释怀。“蓦然回首”的“顿悟”也是一种智慧。

凯林认为,他看到的企业家,大多处在“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的第二种境界,他们所面临的是创业道路上的“第二次选择”。这是凯林一直在思考问题的所在,他希望能找寻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给人以启示。慢慢地,在思索中,他想到了“突破”。

上一篇:反约分

下一篇:玉米爽身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