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百川的个人简介
文百川(1899―1965年),男,字宗海,四川江安县人。早年毕业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即四川大学前身),曾受业于蜀中硕儒林山腴、龚道耕、向楚门下。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在四川教育界享有盛誉,历任成都石室中学等多所中学语文教师及四川大学教授。娴于辞章,精于语文教学,与陶亮生同被称为成都教育界“黑白二将军”。编有《中国文学史概要讲义》等。1957年划为右派,1962年摘帽,1965年秋去世,遗《天山精舍丛稿》共24本。
生平事略
文百川(1899―1965年)名宗海,四川宜宾市 江安县人。百川幼年聪颖过人,过目成诵,应对便捷。十三岁能诗文,有“神童”称号。1921年,从省三中毕业后,考入 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文科专业(即 四川大学中文系前身),受业于蜀中硕儒 林山腴、 龚道耕、 向楚门下,以其才思敏捷,文笔纵横,备受器重。
1925年,毕业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
1926―1932年间,先后在成都西蜀公学、宾明公学、上南市高中、省立一中、省立一师、成都公学、成都师范、省一女师、 建国中学、成城中学、成属共立中学、川大附属女高等校任文史教员,及 四川大学文学院国文教授等职,因各校争聘,常同时兼任几个学校的教席。
1933一1935年,历任 重庆大学讲师,四川乡村建设学院国文教授、川东共立师范学校( 川东师范学堂)讲师,讲授《国学概论》和《文学史》。为发展教育事业,义务兼任重庆私立慈幼小学校长一年。
1935年秋,返回成都,至1940年,历任成都县中、省立成都中学、省立第一师范、省立成届联中、成城中学、 石室中学、协进中学、天府中学、私立文典补习学校教师。
抗日战争期中,日机对四川各大中城市狂轰槛炸。成都各学校疏散到偏远县城中乡村避难。
1941年,百川随 石室中学迁往新繁,在该校任教,并兼任新繁中学国文教员,直至1941年底。
1945年,因病不能胜任繁重的教学任务,避地 大邑县,在 文彩中学执教半年,稍事休息。
1945年下期返蓉,至1947年,任省立成都中学、成城中学、蜀华中学等校高中文史教师。
1948年任川大中文系特邀文史教授,并担任川大夜校特约教授,成城中学国文教师等职,直到解放。
百川长于写作,对语文教学,更有专长,很受学生的崇敬,成绩斐然。在四川教育界中,享有盛誉,和另一著名国文教师 陶亮生齐名。川人称誉他们为“黑白二将军”。百川肤色肋黑,称为“黑将”,陶亮生皮肤白,称为“白将”。门生弟子满蜀中,至今对他们的教育业绩,还津津乐道,传为美谈。
解放后,继续任教于成城中学(后更名成都市第十九中学),并当选为成都市东城区人民代表。1956年,成城中学为他执教三十年举行庆祝会。
1957年的 整风反右斗争,在鸣放阶段,百川正病重住院治疗没有参加。出院后却得到划为“ 右派”的通知,剥夺了他的教学权利。1962年“摘帽”后,调成都市第十九中学(今 成都市田家炳中学),也只能在教务处搞教学辅导工作,不能重上讲坛。他抑郁悲愤,纵酒自放,身体日见衰弱,于1965年秋去世。
百川终身从事教育,两袖清风。逝世后除满架图书和遗著《 天山精舍丛稿》外,别无长物。《天山精舍丛稿》共24本,是他一生的著作,有诗、词、散文、论文、考注等多种著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都十九中学为他平反了冤案。
师从名儒
《霁园遗书?诗钞》(2张) 这册1944年印制的《霁园遗书?诗钞》,扉页有文百川先生亲笔题字,送给他的老师 向楚先生:“f公吾师 函丈,门人文宗海敬奉。丁亥冬季于天池精舍。”
向楚(1876-1961),字先乔(仙樵),号f公,重庆 巴南区人,晚清举人,同盟会会员,著名史学家,曾任重庆蜀军政府秘书院院长、重庆讨袁军民政厅总务处长、孙中山 大元帅府秘书、成都省长公署秘书长及政务厅长,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成都大学教授, 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中国文科研究所所长、 四川大学代理校长,四川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1949年后任四川省人大第一、二届代表,政协四川省第一届委员。1952年任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著有《 巴县志》(总纂)、《古韵分部及各家之短长得失概论》、《空石居诗存》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