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军(制片人)的个人简介
王永军,1971年9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96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广播电视专业毕业后到河北电台工作现任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制片人人物介绍
王永军同志从参加工作起,就把重振广播辉煌当成自己的追求,十年如一日,一直奋战在新闻采编一线。他多次承担省或电台分派的各种危难险重的采访工作,采访足迹已遍布全省130多个县市,采写的稿件多次受到省和各厅局领导的批示、表扬。连续7年获得6项国家级政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获奖档次和数量在全国广播界名列前茅。2002年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王永军创办了全国省级电台第一个舆论监督热线类直播节目《阳光热线》,并创造了13项河北省和全国之最,成为全国新闻改革的一面旗帜。王永军本人也多次受到省领导和国家广电总局领导的表扬,多次立功受奖,并获得“河北省第二届优秀新闻制片人”、“省直机关抗击非典斗争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00年,他破格晋升为中级职称,2005年又以全台第一的成绩通过副高职称的审核,被评为主任编辑。其事迹被河北电视台《 新闻联播》、《新闻广角》等节目多次报道。
人物事迹
1996年7月,大学毕业的王永军来到了河北电台工作。当时广播正处于历史最低谷,听众群在减少,社会的关注度在降低,外面的人不愿进来,大量的广播人才流向其它媒体。河北广播作为“广老三”更是处于媒体边缘化的境地。作为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是想办法调往别的单位,还是留下来为广播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王永军毅然选择了后者。
“我就不信干广播没有出路”,这是王永军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没有弱势的广播,只有弱势的广播人”,从跨进广播大门的那天起,王永军就决心用自己的努力,重振广播的辉煌。
1998年4月,毕业不到两年的王永军参与创办了河北电台历史上第一个舆论监督类节目《今日焦点》,并采写了第一篇报道《国道不是摇钱树》,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节目一炮打红。随后又采写了《小康村盼电》、《看谁敢曝我的光》、《事迹材料背后的“事迹”》、《省会水源忧思录》、《联合收割机究竟还能走多远》、《一场不同寻常的交通肇事风波》等一大批舆论监督报道和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反映社会热点、难点的话题报道,社会效果显著,《今日焦点》和河北电台的社会影响力也不断提升,《今日焦点》也连续两届被评为河北省知名栏目。
从1998年参与创办《今日焦点》开始,王永军从一个年轻的编辑、记者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节目监制(制片人)。2002年6月,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王永军和同事们率先打破了省级电台不适合开办《阳光热线》类节目的思想禁区,创办了全国省级电台第一家早间黄金时段舆论监督类热线直播节目《阳光热线》,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事实也证明,正是王永军和同事们的大胆创新和不断的探索,把河北的广播事业重新推向了一个高峰。
王永军把对广播的挚爱融入到了品牌节目的创建中。创办并负责《阳光热线》以来,他殚精竭虑,全身心扑到了节目上,不断创新节目理念、改进节目形式、丰富节目内容、打造节目品牌:先后推出了《阳光论坛》、《阳光短信》、《阳光跟踪》、《阳光反馈》、《阳光回访》等一系列子栏目,形成了节目的“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充分发挥广播媒体的独家强势,形成了主持人、厅局领导、部门行业、广大听众和采访记者之间的多重、立体、全方位互动;举办河北广电系统最大规模交叉立体互动直播活动,实现了固定直播间和移动直播间的有机结合;多个厅局联合上线,产生了“1+1〉2”的效果;地市领导走进直播间,实现了节目的“条块结合”;打造“大广播格局”,在全国率先发起并举办了全国省级电台《阳光热线》类节目论坛暨首届年会;横向联合,实现了与全国各省级电台之间的联动;注册“阳光热线”商标,为节目品牌化运作奠定了基础;创新舆论监督模式,有效实现了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人大监督的完美结合;拓展广播媒体功能,使广播不仅仅是“耳目喉舌”,还成为党委政府的“施政工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王永军的带领下,《阳光热线》和河北电台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知名度持续攀升,已先后有9位省级领导和省直54个部门的500多位厅局级领导走进直播间,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9700多个,处理相关资金及退还不合理费用2亿多元。作为河北省的一项重点工作,《阳光热线》也多次被列入河北省委、省政府红头文件;据权威调查部门多次跟踪统计,《阳光热线》每次节目都有一万多人(次)拨打电话;省长季允石经常收听节目,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张毅更是节目的忠实听众,并经常对节目做出具体指示;《阳光热线》平均每天收到群众来信30多封,开播以来共收到锦旗镜匾150多面,表扬信1500多封;《阳光热线》还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专家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列为一项研究课题……
《阳光热线》也成为全国新闻界的知名品牌,创造了河北乃至全国新闻界的多项之最,为河北、河北新闻界、更为河北广播界争得了荣誉。
从“霞光一缕”到“阳光灿烂”,目前已有28家省级电台和18家纪委系统领导来河北考察学习,30多家省级电台相继开办了此类节目;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等20多家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多次采访报道,形成了影响全国的“《阳光热线》现象”,成为继1986年广东“珠江模式”、1992年上海“东广模式”之后,引发全国广播界第三次改革浪潮的河北“阳光模式”。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郭宝新称《阳光热线》“代表了当代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品牌建设的最高成就”。中广协会副会长王甘文也赞誉《阳光热线》“中国新闻改革的一面旗帜”、“正在中国广播史上书写着光辉的篇章”。包括省委书记白克明、省长季允石在内的10多位省领导以及中央办公厅、中纪委、中宣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和国家广电总局领导也多次肯定表扬,张毅副书记更是强调:“《阳光热线》已经不是电台的一个节目,它是省委省政府的节目,是代表省委省政府在u2018阳光施政u2019”。王永军用成绩证明了“干广播照样能干出一番事业”。
打造“阳光团队” 塑造“阳光精神”
优秀的节目需要一支优秀的团队,优秀的团队离不开敢于创新、团结奉献、拼搏向上的团队精神。作为《阳光热线》和《今日焦点》这两个名牌节目的制片人,王永军同志着力培养和打造一支“阳光团队”和赋予这支团队的“阳光精神”。王永军负责的节目组有10个人,平均年龄26岁,大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又多是临时工、协议工,每天要负责30分钟《阳光热线》和10分钟《今日焦点》的采、编、制作、播出,任务重、要求高。王永军同志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出“领导要身先士卒,干活要干最多,拿的要相对最少”。王永军率先垂范,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王永军奖金系数比较高,每月都要多发几百块钱,可王永军每个月都要把这部分钱拿出来用于部门考核。
向管理要品牌,从制度中找效益。王永军还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他负责的节目组在河北电台率先实行了工作量量化考核,把不同工种、不同性质的30项都量化成了分数,每月上墙公示并与效益工资挂钩,同时实行了末位淘汰制、内部待岗制和月末评奖一票否决制,在正面激励的同时建立负激励机制,公开、公平、科学、规范,把一切都纳入到制度化管理轨道。王永军采取的量化考核办法多次受到省委宣传部领导和局台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推介。
正是大家互帮互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王永军所负责的节目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进一步强化,形成了浓厚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和氛围。节目组也被评为2005年“省直青年文明号”,2004、2005年两次被授予“河北电台实绩突出单位”。
2004年11月8日记者节,张毅副书记专程看望并慰问了《阳光热线》节目组工作人员,和节目组全体亲切座谈近四个小时。座谈中,张毅副书记对王永军同志和节目组成员的奉献精神和工作业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代表省委、省政府连续三次向节目组人员“表示敬意”。
工作兢兢业业 奉献无怨无悔
熟悉王永军的人都知道,王永军在工作上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他有句口头禅:“年轻人就应该多干点”,多年来,他以部为家,爱岗如家,始终实践着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具有的职责。
王永军到河北电台后,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务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很快得到了电台领导和广大同事的认可。1997年6月,王永军在20天里采写各类体裁报道34篇(月任务量为5篇),创下了河北电台新闻部月发稿量历史之最;1998年1月参加张北抗震救灾报道,在近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王永军顶着白毛风和漫天的雪花,带着一名司机跑遍了灾区的每个村庄;1998年3月,到邯郸磁县暗访公路三乱,在雨雪纷飞的107国道上连续3个夜晚,采写了河北电台历史上第一个舆论监督节目《今日焦点》开播的第一篇报道《国道不是摇钱树》。1998年11月,王永军冒着生命危险到保定满城县一造纸厂,采访造纸厂厂长野蛮对待舆论监督的报道《看谁敢曝我的光》,当时的省委书记、宣传部长、政法委书记等领导纷纷作出批示,相关责任人被追究刑事责任。从1998年到2002年,王永军连续五年顶着炎炎烈日随我省收割机赴河南麦区采访跨区作业。1999年6月,他随同赵县到河南许昌的收割机车队采访,和机手们一路同吃同行,随时回传现场报道。紧张的工作让他两天两夜没合眼,刚到目的地,就累得一头扎到路边睡了过去。2000年3月,王永军从石家庄黄壁庄水库出发,冒雪沿冶河、姚河、桃河溯流而上,一路追踪到山西阳泉,行程上千公里,采写了系列报道《省会水源忧思录》,在冶河边上采访时,一不小心滑到了臭烘烘的水里,当时气温极低、寒风刺骨,为了录到来之不易的宝贵的音响,王永军硬是带着一身冰冷的泥水照常采访,报道播出后,使省会饮用水源问题很快得到解决。2001年7月,他到基层搞“思想政治工作采风”,在三十多度的高温下,从邯郸涉县一路走到了沧州的黄骅港,行程1500多公里,走了4市15个县,历时21天,共播发口头报道25篇。渴了买瓶矿泉水,饿了在路边小店随便吃一碗炒饼,累了就干脆在路边找一片阴凉席地休息一会儿。2003年4月,抗击“非典”的斗争刚刚打响,当时他的扁桃体正严重发炎肿大,已经影响到正常呼吸和食物吞咽,省二院和省四院的医生都劝马上动手术,可他思前想后,觉得要动手术就势必会影响工作,自己决不能在这个严峻时刻倒下,他谢绝了医生和同事的劝告,带着重病又投身于紧张而危险的“抗非”前线,一干就是三个月,他深入到邯郸、邢台、石家庄等疫区一线和省胸科医院、省儿童医院等多家定点医院,采写、编辑、主持了一大批来自“抗非”第一线的报道,受到省领导表扬。2004年1月,王永军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到张家口坝上采写胡锦涛总书记慰问张家口干部群众的报道。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三,采写了系列报道《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在省级新闻媒体中最早播出,受到省委宣传部张群生部长的批示表扬。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是团团圆圆、其乐融融,而王永军在向编辑部传完稿件后,已经是深夜十点了,宾馆和饭店早已关了门,他只得到外面小店里买了两包方便面和一包榨菜,度过了猴年的除夕夜。
走上节目监制的岗位后,王永军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既要负责《阳光热线》和《今日焦点》两个名牌栏目,每年还要负责值四个月的《河北新闻》早班,同时还要处理新闻中心大量的内部事务。
爱岗敬业是新闻中心所有领导和同事们对王永军的评价,为了写稿,曾经一个月有8天住在办公室,没回一次家。为了保证节目质量和安全播出,王永军常年坚持每天早上6点多钟起床值早班监听《阳光热线》,晚上审听《今日焦点》,一熬就到深夜,而白天照常工作。仅2005年一年,王永军在保证《阳光热线》和《今日焦点》每天值班的同时,还值《河北新闻》早班5个月。2004年10月底,由于连续超负荷、高强度的工作, 王永军在值完《阳光热线》早班后,刚回办公室就晕倒在了地上,经省二院医生诊断为脑神经严重疲劳,建议卧床休息20天,可王永军仅仅休息了3天,就带着药瓶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岗位。
搞舆论监督,王永军多次受到被采访对象和不明身份者的利诱威胁,有人送来钱物,有人打击报复,也写匿名信、诬告信,甚至打恐吓电话,始终不为所动。
多年来,王永军没因为个人原因请过一天事假,没休息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星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