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豪(人物)

时间:2023-12-05 08:52:02编辑:影视君

吴家豪(人物)的个人简介

吴家豪,1930年8月15日出生在浙江东阳的一个贫寒农民家中。1937年冬日本侵略军占领县城后,不时下乡进山“扫荡”。在幼小心灵中埋下深深愤慨和仇恨,开始孕育着“一定要学好本领,长大后为强国富民效劳出力”的朴素志向。1938年春,进...

生平简介

吴家豪,1930年8月15日出生在浙江东阳的一个贫寒农民家中。1937年冬日本侵略军占领县城后,不时下乡进山“扫荡”。在幼小心灵中埋下深深愤慨和仇恨,开始孕育着“一定要学好本领,长大后为强国富民效劳出力”的朴素志向。1938年春,进乡小学求学。小学毕业后,先后以第一名考取了长兴中学和湖州中学高中部公费生。1949年秋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运输管理系,1951年秋,按国务院对大专院校院系调整指示,转校到北方交通大学铁道运输工程系继续学习。1952年秋,他分配到铁道部设计总局技术经济勘察设计院,从事铁路经济勘察、行车组织和枢纽站场规划与设计工作。1953年冬至1957年冬,跟随前苏联铁路专家学习铁路经济勘察、行车组织、枢纽站场设计。1959年3月,他被调入铁道部科学研究院新组建的运输研究所,专门从事铁路枢纽站场科学研究工作。他日以继夜埋头钻研技术和学习外文。因开展科研工作的需要,走遍全中国铁路上百处枢纽、编组站、区段站、工业站、港湾站、客货运站和专用铁道与专用线,深入铁路生产第一线了解实际作业情况和问题。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和下放“劳动锻炼”期间,仍不忘带着一些技术书籍,一有空闲就继续“努力攀登”。

20世纪70年代末,他被派往日本研修编组站自动化和高速铁路电气化技术,80年代又相继赴英、法、美、加诸国铁路考察编组站和驼峰调车设备现代化技术,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从而使他扩大了视野,获得了启迪。他也不断鞭策自己要加倍努力搞好本职工作,不辜负党、祖国和人民对科研人员的殷切期望。

他曾兼任: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理事,中国工业运输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铁道学会理事,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交通项目部专家,中国铁路编组站技术设备开发集团副理事长,中国铁道学会运输委员会、减速顶委员会副主任,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学委会运输与经济委员会主任,运输与经济研究所学委会主任,《铁道运输与经济》主编,《铁道学报》、《铁道运输经济研究》编委等职。

吴家豪1991年获国务院“为发展中国科学技术研究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表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同年,又被铁道部授予“全中国铁路优秀知识分子”称号。1999年,被编入美国《世界名人录》。

简历

1930年8月15日 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市。

1949年――1951年 上海交通大学运输管理系学习。

1951年――1952年 北方交通大学铁道运输工程系学习。

1952年――1959年 铁道部设计总局技术经济勘察设计院实习生、技术员、工程师(1956)。

1959年――1995年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运输及经济研究所车站与枢纽研究室副主任(1964)、主任(1976)、运输研究所副所长(1979);助理研究员(1959)、副研究员(1978)、研究员(1986)。

1995年12月―现在 退休返聘。

科技成就

中国铁路减速顶及其调速技术的创始人之一

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吴家豪多次下现场调研和参加劳动锻炼,亲眼目睹编组站调车人员进行列车解编调车,从车上“飞下飞上”,在股道间来回奔跑,使用手闸或铁鞋,对溜放车辆进行人工调速。同时又了解到,全国铁路每年因调车事故造成许多人员伤亡和车损事故。他对车站落后的调车设备和作业条件深感不安,因而产生要研制、采用先进现代化调速设备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对这一课题国内有的研究单位和生产现场已研究试验了约15年,但因中国铁路调车作业的运营条件十分苛刻,调车设备落后的难题一直未能解决。1974年10月为解决哈尔滨铁路编组站下行调车场(简称哈二调)的“目的制动”,他根据掌握的国外铁路驼峰调速的先进技术与经验,首次提出采用能适应中国铁路调车运营条件“低、大、长”要求,不需要外部能源和控制设备,能对溜放车辆连续自动化调速,使“目的制动”达到“勾勾安全连挂”的减速顶及其调速系统的建议,被哈尔滨铁路局领导和科技人员采纳,由哈尔滨铁路局、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铁科院运输所科技人员组成的会战组,经过两年多研究试验,于1976年研制成中国第一代减速顶。1977年减速顶通过铁道部鉴定后,他与科研人员一起,从东北到东南,从东部到西部,从国内到国外,进行推广应用,并进一步开发更先进的减速顶及其调速技术。由于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参与研制、设计、施工、运营、维修的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至今中国的减速顶及其调速技术,不仅在设计、理论等软件领域,而且在产品、控制等硬件领域;不仅在驼峰解体调速,而且在尾部编组调速;不仅在大、中型技术站,而且在小型技术站和工业专用线;不仅在技术站调车作业,而且在客、货运站止轮防溜都取得长足发展和良好的运营效果。

中国铁路枢纽站场设计优化的倡导人和力行者

吴家豪借鉴国外铁路的先进技术和建设发展动向,有针对性地对提高中国铁路枢纽站场设计优化及设计水平,提出了很多有重要理论和实用价值的建议。他撰写的“铁路枢纽与编组站建设发展的主要技术政策”,被中国铁道学会评为1993年一等奖优秀论文。

吴家豪先后主持和参加了五次全中国铁路编组站合理布局与分工的研究和规划工作,为铁道部制定编组站建设规划提供了依据。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规划全路中长期铁路编组站布局与分工时,为了合理使用国家有限的投资,和贯彻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原则,分别轻重缓急建设发展我国铁路编组站,他首次提出建议:将中国铁路网上的编组站,按其分布位置、作用、任务、作业量,划分为路网性、区域性、地方性三大类,被铁道部运输局、计划局采纳。20世纪90年代,他又撰文建议:为充分发挥铁路中长距运输优势和确保铁路大通道的畅通,应将设置在铁路大通道上的主要编组站的建设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来安排,并提出了这些编组站的具体设计原则和要求。他撰写的“建设和强化铁路大通道是当务之急”一文,被中国铁道学会评为1997年一等奖优秀论文。

他曾主持研究了编组站合理布置图型、工业编组站合理图型、大中型自动化驼峰布置图、小型现代化驼峰布置图等有关枢纽站场布置图型设计优化的项目,其研究成果或编入设计规范,或被编入设计图册,供设计人员作为设计的依据。

他还主持和参加多项有关自动化驼峰线路平纵断面设计优化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通过铁道部鉴定后获得了奖励。其中包括已在全路几十个中小技术站采用的微机可控顶调速系统,特别是在深圳北站自动化驼峰建设过程中,他坚决主张、支持并和哈中心领导、科技人员竭尽全力,突破了传统驼峰线路按“三难”(难行车、难行条件、难行线)设计峰高和纵断面的定律,首创按中行车设计驼峰线路峰高和纵断面的优化设计,建成了居世界铁路先进水平的中国第一个马鞍形驼峰反坡自动化连续调速系统。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铁路技术站调车场普遍采用减速顶调速,溜放车辆基本达到勾勾安全连挂的新局面。他又多次撰文建议:缩短调车场股道有效长(原按车辆不准连挂留“天窗”,规定有效长加长20%);缩小调车场股道间距(原按有调车制动员作业,规定间距加宽800毫米);缩短调车场和驼峰与编尾咽喉区的长度,以达到既节省站场用地、工程投资和运营支出,又提高调车作业效率和改编能力的目标。

参考资料

[1] 中国数字科技馆 http://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jsp?personid=168792

上一篇:豆饭

下一篇:桂鱼刺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