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钧(人文)

时间:2023-12-06 21:50:03编辑:影视君

王鼎钧(人文)的个人简介

王鼎钧,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兰陵人,一生流亡,阅历不少,读书不多,文思不俗,勤奋不懈。1949年去台湾,1978年后移居美国纽约。

人物简介

王鼎钧曾用名方以直,山东临沂市人,1925年生,抗战末期弃学从军,曾在报社任副刊主编,也当过教师。14岁开始写诗,16岁写成《品红豆诗人的诗》,51岁时移居美国,一直在纽约居住。他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长期出入于散文、小说和戏剧之间,著作近40种,以散文产量最丰,成就最大。 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崛起的脊梁”20世纪70年代他的“人生三书”在台湾总发行量60万册。他淡薄名利,穷毕生之力于“写出全人类的问题”,风格多样,题材丰富。 1925年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由于对日抗战,王鼎钧少年时代就和家人分离,八年抗战,他有四年多时间在日本占领区生活,打过游击;抗战军兴,1942年夏去大后方投入李仙洲将军创办之国立第二十二中学,辗转安徽、河南、陕西各地。抗战末期初中毕业即辍学从军,随国民党军队宪兵团经南京、上海、沈阳、秦皇岛、天津、青岛。1949年到台湾。

人物履历

王鼎钧一生受两个人影响最大,幼年受沈从文作品影响,立志写作;后来受夏D尊影响,立志帮助文学青年。

王鼎钧14岁开始写诗,16岁尝试评论《聊斋志异》,19岁在陕西安康日报发表第一篇作品《评红豆村人的诗》。

1949年王鼎钧来到台北,考入张道藩创办之小说创作组,受王梦鸥、赵友培、李辰冬诸先生调教,奠定基础,终身自学不息,力行不懈。

1950年代初期,王鼎钧进入中国广播公司做剪报、贴资料的工作。有一天,编撰组一位撰稿人员临时请假,主管就叫他临时写了一篇广播稿,结果比原来那位老手写得还好,于是就把他调去专门写稿。在中广公司,他先后担任过中国广播公司编审组长、节目制作组长、专门委员等职务,写了许多广播剧本;后来又进入中国电视公司做编审组长,并且参与电视剧写作。

王鼎钧在50年代初期,先后主编过《台北扫荡报》副刊、《台北公论报》副刊、《征信新闻报》副刊、《中国语文月刊》等;亦曾为正中书局编审,并且做过台北三大文艺基金会评审委员。

1953年至1954年间,在台湾“文艺协会”主办之“小说研究班”,从事小说创作之研究,并开始从事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之工作。

1963年至1966年间,王鼎钧还担任《中国时报》的主笔和《人间》副刊主编,也曾担任过幼狮公司期刊部的总编辑。

在工作的同时,王鼎钧从来没有停下写作的笔,他用本名和“方以直”的笔名,在台湾各报纸副刊写了杂文专栏,并从事舞台剧和小说创作,同时也撰写过许多探讨小说技巧的理论文章。先后在中国文化学院、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世界新闻专科学校讲授新闻报导写作及广播电视节目写作,亦为各种文艺营、写作研习会上担任讲座,对创作风气、欣赏水准影响广远。

台湾作品

在台期间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大林出版社)《人生观察》(1965年1月,文星书店)《长短调》(1965年9月,文星书店)《世事与棋》(1969年10月,惊声文物公司)《情人眼》(1970年12月,大林书店)《碎玻璃》(九歌出版社)《灵感》(九歌出版社),小说《单身汉的体温》(1970年3月,大林出版社)《透视》(大江出版社)《王鼎钧自选集》(1975年,黎明文化事业公司)《钟》(1980年,尔雅出版社)。写作技法《文路》《讲理》《作文七巧》及《作文十九问》,1976年曾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年选》(巨人出版社,台北)。

美国作品

1978年应新泽西州西东大学之聘来美,任双语教程中心高级研究员,编写美国双语教育所用中文教材。1990年退休后定居纽约,主要作品皆在此一时段完成。《文学种籽》《左心房漩涡》《看不透的城市》《两岸书声》《有诗》《海水天涯中国人》《山里山外》《随缘破密》《怒目少年》《沧海几颗珠》《千手补蝶》。王鼎钧不断突破自己,随着时间的累积其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越来越圆通。最近出版的《葡萄熟了》评曰:“鼎公”散文技巧圆熟,境界圆融,态度圆通,风格圆润,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不带矫揉造作。他的散文呈现“涝水尽而寒潭清”和“繁华落尽见真淳”的景观,行云流水,若不经意,而刻意经营者不能到。2001年,尔雅出版社出版他的选集,名曰〈风雨阴晴〉,此书显现了王鼎钧散文之多面风格及特色。王鼎钧曾获新闻局图书著作金鼎奖中国时报文学奖推荐奖、吴鲁芹散文奖等。王鼎钧的文学生命丰富。论时代,他历经抗战、内战、台北时期和纽约时期;论文学潮流,眼见写实主义挂帅、现代主义挂帅到后现代。文学发展的道路曲折,有左翼导向,党部导向,学院导向,本土导向和市场导向几个阶段,兼收并蓄,取精用宏,以 "良工式古不违时" 自我经营,颇耐时潮淘洗。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眼泪和痛苦,但也看到中国人的微笑和希望。凭借他的观察力、想象力,写出了他最好的散文。王鼎钧的写作范围多元化,诗、散文、小说、剧本、杂文,其中以散文最具感性和知性。在台湾文学界,王鼎钧是大家公认的散文大师,他在台湾为力行将小说戏剧技巧溶入散文之一人,对文体的混合(在台湾)或有首开风气之功。自称“在媒体间忘返、在媒体中忘倦”,发现媒体特性处处影响文学作品之形式及内容,发为论述,促进媒体及文学之圆满合作,亦主张作家对报纸广播电视不能过分依赖,在当时皆言人所未言。所作论述得深入浅出、化难为易之三昧,可读性高,雅俗共赏。长年浸润,对文学尚有若干独到的见解,发为随笔杂感书评剧评,对同时代的人多所启发。蔡倩茹的《王鼎钧论》曾描写到:王鼎钧以他的生命历程创造了一种可能性,纵然生命的年轮里,有太多时代的辙痕,在他作品中,却能将根须吸收的人生经验加以升华,复能在文路上日益精进,无论是理性的哲思,或是抒情的时代刻划,都给人宽厚的温暖、清明的指引、心灵的飨宴,仿佛那浓浓的树荫。

回忆录

写了大半辈子,王鼎钧最念念不忘的是他一直要写的回忆录,这部回忆录已经出版了四册:

第一册 昨天的云

第一册“昨天的云”,出版于1992年,写他的故乡、家庭和抗战初期的遭遇。

第二册 怒目少年

第二册“怒目少年”,出版于1995年,写抗战后期到大后方做流亡学生的情形。

第三册 关山夺路

第三册“关山夺路”,出版于2005年,写国共内战时期跋涉六千七百里路的坎坷。

第四册 文学江湖

第四册“文学江湖”,2009年出版,王鼎钧写他在台湾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和付出了什么。

王鼎钧用这四本书显示那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这样宏大的写作心愿,完全显示出王鼎钧先生的豪迈与气魄。

作品影响

王鼎钧作品也深受学院理论家的关注:多本研究其文学艺术的论着出现,专着如:1997年4月,蔡倩茹:《王鼎钧论》,台湾尔雅出版社,2002年7月。马国光教授专着《风雨阴晴王鼎钧─一位散文家的评传》. 亮轩, 台北:尔雅出版社, 2003.4。专门以王鼎钧先生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有:《王鼎钧散文研究》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研究生:蔡倩茹 指导教授:杨昌年 2001。《散文捕蝶人─王鼎钧散文研究》,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研究生:陈秀满 指导教授:陈启佑,2002。《左心房漩涡之语言风格》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研究生:罗漪文,指导教授:刘承慧2004。《王鼎钧及其散文研究》,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应用语言文学研究所,研究生:丁幸达 指导教授:冯永敏2004。大陆江南大学庄若江教授:《沉郁苍劲 神韵无穷--王鼎钧散文艺术论》,《台湾文学研究》,1997年4月。

上世纪90年代王鼎钧作品开始与内地读者见面,《台港澳文学选刊》《读者》等多家报刊杂志登载其作品。出版个人著作有:《大气游虹》中国友谊公司 1994/12;《王鼎钧散文》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6/3;《昨天的云》,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1;《风雨阴晴》,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4;《情人眼》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6。作品《那树》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自己撰写

王鼎钧,山东临沂人。正式写作由一九四九年算起,迄今未敢荒废,曾尝试评论、剧本、小说、诗、散文各种文体,自己最后定位于散文。已出版u2018左心房漩涡u2019等散文集十四种,其他十一种。在台湾为及早力行将小说戏剧技巧溶入散文之一人。诵前人u2018良工式古不违时u2019之句日求精进。为基督信徒,佛经读者,有志以佛理补基督教义之不足,用以诠释人生,建构作品。吾生有涯,而又才力不逮,常引为恨。曾仿佛家四弘誓愿作铭以励天下同文,铭曰:u2018文心无语誓愿通,文路无尽誓愿行,文境无上誓愿登,文运无常誓愿兴。u2019(注:读书不多是先生自谦,当作在学校时间短理解。)

百度贴吧

目前大陆百度贴吧也建立起王鼎钧吧。 王鼎钧本人经常光顾,与网友探讨文学、人生,王鼎钧先生的回帖温文尔雅,充满爱心,其谦谦君子风度给诸多网友留下美好的印象。

作品简介

作品类别

王鼎钧人生坎坷,阅历丰富,有着大陆战乱、台湾发展和海外旅居的经历,而今已进入耄耋之年,仍笔耕不止,关心海内外青少年一带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他曾在台湾报社任副刊主编,也当过教师。51岁时移居美国,一直在纽约居住。他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长期出入于散文、小说和戏剧之间,著作近40种,以散文产量最丰,成就最大。20世纪70年代他的“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和《我们现代人》三本励志小品文),在台湾总发行量逾60万册。他淡泊名利,穷毕生之力于“写出全人类的问题”,风格多样,题材丰富。丰沛的内在能量,不渝的创作忠诚,对散文艺术的努力开拓,使之成为一代散文大家。

主要散文

(一)抒情散文--《情人眼》(情话)《碎琉璃》《灵感》《左心房漩涡》《心灵分享》《活到老,真好》《海水天涯中国人》《山里山外》《看不透的城市》。

(二)小品文--《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意识流》《随缘破密》《千手捕蝶》。

(三)杂文--《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

(四)创作理论--《文路》《小说技巧举隅》《广播写作》《讲理》《短篇小说透视》《文艺批评》《文艺与传播》《文学种籽》《作文七巧》《作文十九问》。

(五)文艺评论--《两岸书声》《沧海几颗珠》。

(六)自传回忆录--《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摘自台北市立师范学院丁幸达硕士论文《王鼎钧及其散文研究》。

台湾出版的作品

(一)散文

1.《人生观察》文星书店 1965年,大林出版社 1970年;1989年《人生观察》《长短调》两书精华集为一册,仍以《人生观察》为名,水牛出版社

2.《长短调》文星书店 1965年,大林出版社 1969年

3.《世事与棋》惊声文物供应社 1969年

4.《情人眼》(又名《情话》)大林出版社 1970年,作者自印 1990年

5.《王鼎钧自选集》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1975年

6.《开放的人生》(人生三书之一)尔雅出版社 1975年

7.《人生试金石》(人生三书之二)作者自印 1975年,尔雅出版社 2002年

8.《我们现代人》(人生三书之三)作者自印 1975年,尔雅出版社 2003年

9.《碎琉璃》九歌出版社 1978年,作者自印 1982年,尔雅出版社 2003年

10.《海水天涯中国人》尔雅出版社 1982年

11.《山里山外》(《碎琉璃》的姊妹作)洪范书店 1982年,作者自印 1992年,尔雅出版社 2003年

12.《别是一番滋味》皇冠文化 1984年

13.《看不透的城市》尔雅出版社 1984年

14.《意识流》作者自印 1985年,尔雅出版社 2003年

15.《左心房漩涡》尔雅出版社 1988年

16.《心灵分享》尔雅出版社 1998年;原书经删减、增文后更名为《心灵与宗教信仰》

17.《随缘破密》尔雅出版社 1997年;原书2008年更名为《黑暗圣经》,尔雅出版社

18.《有诗》尔雅出版社 1999年

19.《千手捕蝶》尔雅 1999年

20.《活到老,真好》尔雅出版社 1999年

21.《沧海几颗珠》尔雅出版社 2000年

22.《风雨阴晴》尔雅出版社 2000年

23.《葡萄熟了》大地出版社 2006年

(二)小说

《单身汉的体温》(又名《白如玉》)大林出版社 1970年;原书1988年更名为《单身温度》,尔雅出版社

(三)回忆录

1.《昨天的云》(少年时代,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之一)作者自印 1992年,尔雅出版社 2005年

2.《怒目少年》(流亡学生时代,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之二)作者自印 1995年,尔雅出版社 2005年

3.《关山夺路》(国共内战,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之三)尔雅出版社 2005年

4.《文学江湖》(在台湾三十年来的人性锻炼,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之四)尔雅出版社 2009年3月

(四)论着

1.《文路》益智书局 1963年

2.《小说技巧举隅》光启社 1963年

3.《广播写作》中国广播公司空中杂志社 1964年

4.《讲理》自由青年杂志社 1964年,大地出版社 1974年

5.《文艺批评》广林书局 1969年

6.《短篇小说透视》大江出版社 1969年

7.《文艺与传播》三民书局 1974年

8.《灵感》(作文四书之一)作者自印 1978年,尔雅出版社 1989年

9.《文学种籽》(作文四书之二)明道文艺杂志社 1982年,尔雅出版社 2003年

10.《作文七巧》(作文四书之三)作者自印 1984年,尔雅出版社 2003年

11.《作文十九问:作文七巧补述》(作文四书之四)作者自印 1986年,尔雅出版社 2004年

12.《两岸书声》尔雅出版社 1990年

(五) 相关访谈

“到纽约,走访捕蝶人”廖玉蕙 世界华文文学资料库 2001/09/14

“《文学江湖》压阵 王鼎钧回忆录4部曲完工” 林欣谊 中国时报 2009/03/15

大陆出版的作品

回忆录之一:《昨天的云》,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1月《讲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

《风雨阴晴》,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

《情人眼》,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6月

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4月

作文三书:《文学种籽》《作文七巧》《作文十九问》,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4月

散文集:《一方阳光》,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年3月

写作年表

1925年生。

1939年,14岁。

写小诗。

1940年,15岁

在抗战地下刊物《新闻》中写《游击队员的家信》专栏。

1941年,16岁。

试批《聊斋志异》。写成《评红豆村人的诗》。

1944年,19岁。

在陕西《安康日报》发表《评红豆村人的诗》。此为作者正式发表之第一篇作品。

1948年,23岁。

写成中篇小说《伶仃脚》。

1951年,26岁。

1.写成中篇小说《秋水》。

2.为《台北公论报》副刊撰《民间闲话》杂文专栏。

3.为台湾各电台写广播短剧《民间夜话》,每周三次。

4.为中国台湾广播公司撰《自由谈》,每周三次。

1952年,27岁。

1.继续撰写《民间夜话》《自由谈》。

2.写成广播剧《富国岛》《老兵不死》。

3.为《联合》副刊写《饮茶苦斋笔记》杂文专栏。

1953年,28岁。

1.继续撰写《民间夜话》。

2.写成中篇小说《冰雪》、广播剧《散尽台》。

3.为中国台湾广播公司撰《广播影评》,每周六次。

1954年,29岁。

继续撰写《广播影评》。

1955年,30岁。

1.写舞台剧《女大不嫁》。

2.撰写理想小说《青天》。

1957年,32岁。

为《征信新闻报》(今《中国时报》)副刊《新手拈来》杂文专栏。

1958年,33岁。

继续撰写《信手拈来》专栏。

1959年,34岁。

同上。

1960年,35岁。

同上。

1961年,36岁。

同上,获得中国台湾文艺协会文艺奖章。

1962年,37岁。

同上。

1963年,38岁。

1.继续撰写《信手拈来》。

2.在《空中杂志》写《广播写作》专栏,讨论广播文学诸问题。

3.在《自由青年》写《讲理》专栏,辅导青年写作。

4.出版《小说技巧举隅》(光启)。

5.出版《文路》(益智),辅导青年写作。

1964年,39岁。

1.继续撰写《信手拈来》。

2.出版《讲理》(自由青年杂志社)。

3.出版《广播写作》(中国台湾广播公司),为台湾广播文学理论第一本专业性著作。

4.为《台湾日报》写《长短调》杂文专栏。

1965年,40岁。

出版杂文集《人生观察》(文星),此书获得中山文艺奖散文类奖。

1966年,41岁。

继续撰写《信手拈来》。

1967年,42岁。

1.为《中国时报》写《今日春秋》时评专栏。

2.为《中国语文月刊》写《短篇小说透视》专栏。

1968年,43岁。

继续撰写《今日春秋》。

1969年,44岁。

1.继续撰写《今日春秋》。

2.出版《短篇小说透视》(大江)。

3.出版《长短调》(惊声)。

4.出版杂文集《世事与棋》(惊声)。

5.出版短论集《文艺批评》(广文)。

1970年,45岁。

1.继续撰写《今日春秋》。

2.出版抒情散文集《情人眼》(大林)。短篇小说集《单身汉的体温》(大林)。

3.写成电视剧《仁者无敌》,参与电视连续剧《情旅》及《凤凰树》编剧。

4.出版《人生观察》(大林)。

1971年,46岁。

继续撰写《今日春秋》。

1972年,47岁。

1.同上。

2.参与电视连续剧《大路》编剧。

1973年,48岁。

1.继续撰写《今日春秋》。

2.参与电视连续剧《烽火江南》编剧。

1974年,49岁。

1. 出版《文艺与传播》(三民),为台湾就传播媒体的特征研讨文艺技巧之第一本著作。

2.《讲理》改由大地出版社印行。

1975年,50岁。

1.写成电视剧《罪手》。

2.为《中华日报》副刊撰《人生金丹》励志专栏,并出版单行本第一集《开放的人生》(尔雅)

3.《王鼎钧自选集》(黎明)出版。

4.《人生试金石》(作者自印)出版。

1976年,51岁。

《我们现代人》(作者自印)出版,与《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合称“人生三书”。

1978年,53岁。

1.以早年生活为背景之散文集《碎琉璃》(九歌)出版。

2.《灵感》(作者自印)出版。

1982年,57岁

1.《文学种籽》(明道文艺)出版。

2.《碎琉璃》由作者收回自印。

3.《海水天涯中国人》(尔雅)出版。

1984年,59岁。

1.《别是一番滋味》(皇冠)出版。

2.《山里山外》(洪范)出版。

3.《看不透的城市》(尔雅)出版。

4.《作文七巧》(作者自印)出版。

1985年,60岁。

《意识流》(作者自印)出版。

1986年,61岁。

《作文十九问》(作者自印)出版。

1988年,63岁。

1.《单身温度》改由尔雅出版社印行。

2.《左心房漩涡》(尔雅)出版。

3.《左心房漩涡》荣获优良图书金鼎奖,图书著作金鼎奖暨《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推荐奖、吴鲁芹散文奖。

1989年,64岁。

《灵感》增订本改由尔雅出版社印行。

1992年,67岁。

1.《山里山外》由作者自印。

2.自传第一部《昨天的云》(作者自印)出版。

1995年,70岁。

自传第二部《怒目少年》(作者自印)出版。

1997年,72岁。

1.《随缘破密》(尔雅)出版。

2.续写自传第三部。

1998年,73岁。

《心灵与宗教信仰》(尔雅)出版。

1999年,74岁

1.《有诗》(尔雅)出版。

2.《千手捕蝶》(尔雅)出版。

3.《活到老,真好》(尔雅)出版。

2000年,75岁。

1.《人生试金石》改由尔雅出版社印行。

2.《我们现代人》改由尔雅出版社印行。

2003年,78岁。

1.《作文七巧》改由尔雅出版社印行。

2.《碎琉璃》改由尔雅出版社印行。

3.《文学种籽》改由尔雅出版社印行。

4.《山里山外》改由尔雅出版社印行。

2004年,79岁。

1.《作文十九问》改由尔雅出版社印行。

2.《情人眼》改由尔雅出版社印行。

2005年,80岁。

1.《昨天的云》(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之一)改由尔雅出版社印行。

2.《怒目少年》(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之二)改由尔雅出版社印行。

3.《关山夺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之三)(尔雅)出版。

2006年,81岁。

写作回忆录四部曲之四。

2009年,84岁。

《文学江湖》(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之四)2009年3月10日由尔雅出版社出版。

散文风格

由于散文文体是一种特殊的品类,有广义和狭义之区分,它的变革往往并不局限在纯粹的职业的散文圈子内。如果说,陈之藩开辟了一片散文新思维的空间,复兴这一文体作为思想载体的古典地位,而新的审美规范的建树和开拓,不得不让位给纯粹的文艺家去完成。人们熟悉作为散文革新家的余光中的名字,而另一位也许艺术成就更大、境界更为深沉博大的旅美华文散文家王鼎钧,则是为大陆读者所知不多和相当陌生的了。余、王二氏均属创造了散文阳刚之美的作家。倘若我们能平心静气地如同审视中华古典散文的传统那样审视现代散文的传统,那么,现代散文作家中究竟有几位能像庄子、韩愈、苏东坡那样,拥有泰山日出、雷霆万钧的阳刚气象?!台湾散文原本承袭了周作人一派,周氏又承袭晚明小品遗风。毕竟有一种衰败倾颓、夕阳归鸦的气象。是故,王鼎钧和余光中在散文文坛崛起,且不论其思想倾向上还有哪些毛病,他们两人那狂洋恣肆、突兀峥嵘的想像力和排山倒海、阅兵方阵般驾驭文字的能力,将散文的阳刚之美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没有理由加以拒绝的。余、王二氏,艺术风格和心理气质上存在差异,余为雄健豪放,王则沉郁顿挫;余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注在情感内涵及表达方式上,王则更为关注民族审美心理、文体体式之变异,及散文容量空间的拓展上。但他们两人可谓珠联璧合,共同为完成对现代散文传统的革新,奠定了坚实稳固的基石。

散文贡献

粗略地讲,王鼎钧在散文审美变革中的贡献有三。

贡献一

其一,对人的研究,特别是从审美角度,把人放在历史风云激荡的漩涡里加以表现,可谓是王鼎钧贯串自己一生全部创作的主线。他紧紧抓住人的两大系统:生物层次和社会层次的交汇渗透,人作为灵与肉,精神与欲望的双重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互为依存,互为制约的。他从中剥离、并有声有色地描绘了美与丑、悲与喜错综复杂的图画。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人的“欲望”的双重性,它一方面是发展社会物质文明的驱动力,另一方面“欲壑难填”又造成无可估量的破坏;它既是人性的一部分,又是导致人性堕落的罪因。不仅《欲》《网中》这一类篇章让我们领悟到作家的深邃哲思和良苦用心,在《那树》《青纱帐》中,也同样能看到这一思想在不同侧面上的延伸和阐发。前者写象征物质文明进步的城市的扩展,人和事却事与愿违地破坏践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后者虽然写抗日战争年代的故事,但它的核心基础,仍然是欲望的善恶二重性,但在艺术揭示中,则戒拒了任何一种政治的或道德的说教,也有效地规避了以往思维中那种二值判断的习惯,而于复杂中求真、求善、求美。

贡献二

其二,从美感思维的形态上看,王鼎钧对传统中单向度的“乐感文化”,持重新评估与自觉批判的态度。他笔下的人物、事件乃至情愫抒发,无不具有一种拂逆传统欣赏心理的悲剧美,带有双重苦难的性质(时代苦难和承袭传统文化心理堕力而带来的苦难)。美不是苦难和因袭的重担,而是在这种重压下被扭曲却不能被摧毁、被泯灭的人性。他笔下的悲剧,终是与惩罚和毁灭的主题,美丑为邻的主题相绾结。但这种惩罚毁灭的主宰者不是西方文学里至高无上的神。他也不曾从邪恶和废墟中去发掘令人战栗的美。王鼎钧说:由于“时代把我折叠了很久,我挣扎着打开”,因此他要从历史“水成岩的皱折里想见千百年的惊涛拍岸”,就“用异乡的眼,故乡的心”来审视和表现一切。“用异乡的眼”来审视“故乡的心”,对于作为“故乡的心”的民族文化性格,对于中国现代散文“内文本”的迁徙、变异,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贡献三

其三,举凡散文这一包孕极广的体裁的各类体式,杂文、小品、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散文诗,王鼎钧无一不能,都有开创性的建树。在文体上,结构与文调大开大阖,快速、锐利、错落,时而空灵,时而平实,时而拙朴古雅,时而诙谐俚俗,融悲怆和幽默,繁华与恬淡为一炉。他将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结构引进叙事散文中来;用音乐家谱写“交响诗”和“四重奏”结构乐章的办法组织长篇抒情散文;为了扩大散文以小见大的容量,他将一般的寓意象征,改造和廓大成世界本体的象征,换句话说,他笔下的意象和象征,每每有一种哲学上本体论的味道。在想像的方式上,他还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输入以前,就不时采用超现实主义手法,抒情中常常错杂进奇警的幻觉和错觉,其寓言体小品中,局部和细部是写意的,整体和全局上又每每是写实的。这种写意和写实的交融,是他开发了潜意识深度世界奇幻宝藏的一大收获。

摘自楼肇明谈王鼎钧的散文(节选):《王鼎钧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6

名言精选

1.乡愁是美学,不是经济学。

2.在乱世,人活着就是一种成就。

3.故乡是什么?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

4.节俭是一生食用不尽的美筵。

5.故乡是一个人童年的摇篮,壮年的扑满,晚年的古玩。…

6.青年人的第一线,是跟有成就的老年人在一起。老年人的第一线,是跟有作为的年轻人在一起。

7.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后不要悔。

8.人最难心中宁静。真正的宁静中既没有日历,也没有报纸。只有你,只有我,而且并没有你的皱纹,我的白发。

9.人是一个月亮,每天尽心竭力想画成一个圆,无奈天不由人,立即又缺了一个边儿。

10.“我的人生观”,这个题目在年轻时是个梦,在年老时是本帐;在年轻时为一望远镜,年老时为x光片;年轻时为一问号,年老时为一句号。

11.艺术太美,人生太丑,艺术太庄严,人生太猥琐,艺术太无用,而人生的实际需要太多……

12.并非星多使月球减色,而是月先黯淡失辉,星芒才纵横自如。有为之士在风雨如晦的时代看星,更该想到这一点。

13. 人是有圈子的,地位相同的人是一个圈子,利害相关的又是一个圈子,圈子连圈子,圈子套圈子,人一生在别人的圈子里钻进钻出,钻累了再回到自己的圈子里休息。

14.有人得意,看背影就可以知道;有人失意,听脚步声就可以知道。

15.人无法丢掉自己,因此自暴自弃无济于事。

16.能征服,谓之坚强。能顺应,也是坚强。

17.海潮虽能努力,不能登上山岸。

18.婚姻,使诗人变商人,商人变诗人;使悲观者乐观,乐观者悲观。

19.糖尿病的治疗,是以病者与病共存为基本。

所以不要希望有人能够彻底改造世界,因为这个世界患的正是糖尿病。

20.人,从昨天活过来,昨天十分重要,但是人毕竟要投入明天。

21.人啊人,天意难知,人意易测。

报恩易,而世人忘恩;报怨难,而世人记怨。

人终须与人面对。人总要与人摩肩接踵。

人终须肯定别人并且被别人肯定。

人万恶,人万能,人万变,然而归根结底我们自己也是一个人。

22.不要问我王鼎钧是谁,我也不清楚,只知是一作家。

他(或她)是谁并不重要,不是吗?

散文赏析

王鼎钧《脚印》的感想

悲观者总喜欢把自己每一个快乐的脚印记在沙滩上,把每一个痛苦的脚印记在石头上。日久天长,沙滩上的脚印已无影无踪,而石头上的脚印却还清晰可见。因此,悲伤会每时每刻环绕在这种人的的周围,他常常会失魂落魄,这样的人一生可能都是灰色的。

乐观者总爱把自己的每一次欢乐的脚印刻在树木上;把自己每一次伤心的脚印刻在冰上。天长日久,刻在冰上的印记已不翼而飞,刻在树木上的印记却不断扩大。因此,他将迎来更大的欢乐,将陶醉与沉浸在过去和未来的快乐之中。这样的人一生也许都是幸福的。

而我不喜欢把快乐的脚印刻在树木上,也不喜欢把悲伤的脚印刻在冰上,更不喜欢把快乐刻在沙滩或者把悲哀刻在石头上。在我看来,脚印只是快乐、悲哀,成功、喜悦或者任何一种情绪的见证,它只代表过去,不会代表现在,更不代表未来。所以,我会在悲伤的脚印中增添一些欢乐的沙子,抚平内心的忧伤;也会在快乐的脚印中撒一把苦涩的盐巴,让心灵在兴奋中学会平静。

更多的时候,我不喜欢总是关注自己的脚印。我认为,一个总爱关注自己脚印的人,他永远活在过去。这种人的眼睛更多的时候只是盯着自己走过的路,而前面的路是崎岖还是平坦,是坑坑洼洼还是笔直通畅,他无法预料,更无法面对。他只想回忆过去,根本无法体验现在和把握未来,这就如同一个人倒退着走在沙滩上一样。

对于我来说,以后的人生不知道会是怎样,接下来的路无论是坎坷或者崎岖,我都会抬起头,正视前方,勇敢而自信地向前迈进,让脚印留在身后。

上一篇:王辉亮

下一篇:量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