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扬

时间:2023-12-10 13:50:06编辑:影视君

吴兴扬的个人简介

吴兴扬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父亲是一个船工,由于船工的工作经常受季节性的影响而失业。浙江省宁波在1930年的中国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为了谋生,吴兴扬只身来到了上海。到上海以后,他对织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一件破损的衣物织补的天衣无缝成了他最大的满足。

“普兰德”店主

旧上海的“西摩路”(今陕西北路)上有家叫“普兰德”的洗染店,店里有位宁波人织补师傅,名叫吴兴扬,为人诙谐幽默,有一套织补本领,从玻璃丝袜到羊毛衫、台湾席、丝绒旗袍等衣物,一经他手,无论是挑丝、钩破、蛀洞、霉斑等,都能“补旧如新”“天衣无缝”。

经历

学艺

在吴兴扬四年的学徒生涯即将结束时,他的手艺已经在上海滩小有名气。织补简单的说,就是把受损害的织物,重新修好。它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就是织物被修补过后,看不出修补的痕迹。这其中最难的就是丝绸的织补。丝线极细,修补被损害的地方,必须接好每一根丝,多一根,少一根都会露出痕迹。

勤奋好学

40年代初,美国青年霍尔在西摩路口开了家“普兰德干洗店”,决定要招一些织补工,但有一个条件,要招的人必须懂得英语。吴兴扬便偷偷地自己花钱,补习了三个月的英文,报名后经考试被录用了。凭着他工作认真,头脑活络,手艺高超,每个月能挣到75 美元。

受邀北上

1956年,英国工党领袖埃德林来访时,他的一件衣服在东城区一家较大的洗染店清洗时被烫坏了,当时外交部提出赔偿,他说不要赔,一件衣服没关系。后来他在香港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拿出了那件衣服,说:“这种尼龙丝衣服在我们西方很普通,可中国却不认识这种料子,结果给烫糊了。他们连这种料子的性能都不了解,还能纺出来吗?所以,我认为中国是很落后的。”这件事很快就被周恩来总理知道了,他问当时的副总理李先念,中国是否有更好的洗染店,李先念告诉他:有,在上海。于是不到一个月,吴兴扬便随普兰德迁到了北京,这年他31岁。

替人民大会堂巧缝台布

1958年国庆节前夕,中央领导要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一批外国代表。但会见用的桌子太大而没有合适的台布。呢子台布共有12块:6块是红的,6块是绿的。桌子有12米长、4.8米宽,于是有人说:“长度没问题,主要是宽度解决不了,因为机器的幅度有限。”

当时有人建议,用 缝纫机把这些呢子连接起来,但遭到领导反对,因为太难看。后来又考虑绣上花草,把接缝盖住,但又觉得不严肃。这些台布最后送到了吴兴扬手里,这时距使用日期只剩下5天了。他带了3个徒弟住进人民大会堂,缝好了这块台布。

来访的一位纺织专家看到台布后,很奇怪地问:“你们中国有那么大的机器吗?怎么能织出那么大的台布呀?”翻译告诉他,我们有一种织补技术,可以把几块呢子织补在一块儿,你要多大我们可以给你拼多大。于是专家趴在桌子上,翻来覆去地找那个接缝,结果他失望了。

给尼克松夫人织补丝巾

吴兴扬没有想到,在他四十七岁的时候,他的手艺会免除了一个严重的政治事件。1950年,暴发了朝鲜战争。1970年,中美关系因为乒乓球而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终于,在1972年,促成了美国总统 尼克松访华。对于当时和西方隔绝的中国来说,这是一件重大的政治事件。在北京,所有与尼克松来访有关的部门,都为此作了充分的准备。吴兴扬所在的“普兰德”洗染店,负责为尼克松总统及其庞大的代表团清洗服装。每个人比平常都加倍地小心。终于有一天,出事了。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代表团的一部分衣物在北京饭店清洗。一天,一位师傅熨烫一条天蓝色丝巾时,一烙铁下去,一个角上的46朵花就粘在了烙铁上了。当得知这条丝巾是尼克松夫人的,那位工人吓得出溜到了案桌底下。这个事件被称为丝巾事件,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认为处理不好,会给中国乃至中美关系带来不利影响,所有人都感到了极大的压力。此时,也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有人想到了的吴兴扬。

“如果烫坏了一个洞,我可以织上一些花,但这个角的两层绢纺却是被烙铁烙坏了,这下可麻烦了。但翻来覆去一看,发现这条丝巾对面相称,花纹也是对称的,这就有办法了。”经过冥思苦想,吴兴扬终于想出了解决方案,他先后找到当时的化纤研究所和纺织纤维研究所,寻觅丝巾上的那种纱线。

两个研究所立即组织人员寻找并染出了几十种颜色的纤维。从下午四点一直到第二天中午十二点,,吴兴扬终于织补好了这条丝巾。

在归还丝巾时,外办接待人员如实向总统夫人做了解释:“很抱歉,夫人,你的那条丝巾在我们熨烫过程中不小心烫糊了。”总统夫人一听,马上皱起了眉头:“唉呀,别的丝巾给我烫糊一百条、一千条都没关系,惟独这条丝巾不应该给我烫糊,因为这是我结婚时用过的,是纪念品,平时我在美国也不戴……”接待人员又告诉她说:“夫人,虽然丝巾烫糊了,但我们有一种特殊的织补工艺,又给织补好了,请您过目。”

尼克松夫人接过丝巾,仔细观察一番后并没有发现任何破损,便认为是在和她开玩笑。接待人员提醒她,拿到灯下再看看,她才拿到灯下仔细一照,果然隐隐发现了衔接处,于是夫人又笑了起来,说:“想不到你们中国有这么高超的织补技术。我要将这条丝巾拿到美国博览会展览。”

据说,这条丝巾至今还在一个展厅陈列着。

为毛主席织补中山装

上世纪50年代,国内经济很困难, 毛主席一套较新的 中山装只有在正式场合或者接见外宾时才穿着,穿后便送到普兰德去洗染熨烫,以备下次再穿。毛主席的这套外衣多次洗烫后,衣袖的肘部坏了,每次织补时,吴兴扬都将磨损处仔细剪去,然后悉心地用放大镜对照,一针一线地按照纹路再织补好,如果不说明,大致一看,看不出有修补的痕迹。毛主席曾对他说过,“你织得很好哇!有你给我织补衣服,我就不需要再做新的了。”

学之于民,还之于民

1987年,吴兴扬退休后,在家里开了一个织补服务店,他要把学到的织补技术,“学之于民,还之于民”,发扬余热,让晚霞焕发光彩。如今,他的顾客都是些普通人,他的“织补大王”美名也在老百姓中流传开来。

上一篇:朱元璋原名

下一篇:夏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