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贤秀(唐代)的个人简介
吴贤秀(742年-807年),字敬之,号壶邱。原籍(祖籍)福建莆田县人,是中华吴氏开姓始祖吴泰伯、传代始祖吴仲雍的第68世后裔,系吴先奋之长子,配王氏一品夫人,育三男(理、玟、现)二女(长女嫁太常正卿王震,次女嫁兵部尚书辜机)。
基本介绍
贤秀公生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卒于唐元和二年(807年)。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之家,自幼聪明,勤奋好学,读书过目成诵,学高才博。唐至德元年(756年),肃宗皇帝李亨即位。吴贤秀于唐乾元己亥考中进士,初任于衡州,次当建宁令,刺史称其能,乡民服其公。后调侍御史,纠奸邪,黜腐恶,直声震于时,随迁司农卿,殊有建树,升为户部侍郎,旋擢户部尚书,佐朝堂,抚百姓,堪称社稷之贤臣。历经天宝、至德、乾元、上元、宝应、广德、永泰、大历、建中、兴元、贞元、永贞、元和等十三个朝代,忠心报国四十七载。
官场经历
代宗皇帝李豫即位不久,任命吴贤秀为户部尚书。他在朝廷任上,执政为民,倾听百姓意见,关心百姓疾苦,尽忠报国,竭力协助代宗皇帝施政,治国安邦。但是,宰相元载在朝廷中施行反间计,为非作恶,朝廷人心不安。贤秀公扶正斥邪,坚持斗争。唐大历十二年(777年),贤秀公同兵部尚书颜真卿等合力执行圣旨,策划诛伐元载,受到了朝廷官员赞扬和支持,取得了成功。
唐建中元年(780年),德宗皇帝李适即位之后,藩镇叛乱。户部尚书吴贤秀上书请旨,愿意领兵讨伐四镇之乱。德宗皇帝知道吴贤秀族侄吴少诚叛乱后,故不准旨。德宗皇帝平定了藩镇之乱后返京,接着又重用朝廷中的裴延龄,裴延龄利用藩镇之乱牵连吴贤秀,别有用心地对贤秀公横加打击,策划激烈的篡位夺权斗争。德宗皇帝恐贤秀有累,密诏遗姚南仲谕贤秀避琼,贤秀公不从,并说:“我们祖辈都是保大唐江山的人,难道我为肃宗、代宗、德宗效劳40余年,现在就不能去保大唐江山……?”为此,他坚持把反抗奸邪强暴的斗争进行到底,直到唐贞元廿一年(805年)春,德宗李适帝崩前夕,其时宰相裴延龄在朝中独揽大权,把贤秀公贬为广东雷州司户,使朝中正气受挫,贤秀公处境困厄。德宗皇帝恐公(贤秀)有害,再次密诏贤秀避琼。贤秀公想,死守善道,不忍离朝。犹豫之际,持诏到阳山与挚友韩愈商酌,相传时至深夜忽闻空中有“草肃土啬,玉京走辟”的叫声。韩愈会意:草肃为“萧”,土啬为“墙”,走辟为“避”,玉京为“琼”。即是指“今祸起萧墙,唯避祸往琼。”之天意。
唐永贞元年(805年)正月,德宗驾崩,顺宗皇帝李诵即位,念贤秀公之功德,授户部尚书吴贤秀子殊恩,特赐“德泽在生民,声名在华夷,勋劳在社稷”敕铸铜牌四面两道,随身于贤秀公,明谕保护公之田产。因此,贤秀公决定在当年之秋,偕王氏一品夫人、三子以及长女婿太常正卿王震等眷属30余人,举家离长安经闽入琼,落籍琼山张吴图都化村,今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大林旧市村(唐代隶属广东珠崖郡),张吴图都化村是一块地势平整、土地肥沃、山青水秀的好地方。他们得到当地的官宦和老百姓的热情欢迎,公在此建造一座三亭二阁的大院,安置敕铸铜牌两道,圣旨手谕,经典书画,传布中原文化,不断改变着这里的面貌。使张吴图都化村成为一个很出名的地方,不断地有远处的百姓聚居到这里,使都化村变成了人口稠密的大村庄,在贤秀公的影响下,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逐步形成了大林墟,建造了宅第庙宇和祠堂,耕读办学,蔚然成风,使贤秀公在琼传播的中原文化,遍及琼州。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工部尚书赵文华奉旨视察江南,知道琼州大林的发展情况,禀告嘉靖皇帝,为褒贤秀公开发琼州经济文化的先驱功勋,赐“大林一官市”石匾一条,挂于大林墟街头,熠熠生辉。?虽然贤秀公入琼仅三年,于唐元和二年(807年)就与世长辞了。朝廷派神策节度使高崇文择地选日,于唐元和四年(809年)考妣合葬于琼山演丰龙窝坡坐坤向艮的风水福地。明嘉靖年间,墓筑石坟,立碑题:“大唐户部尚书吴壶邱公元配肃易王氏夫人之墓”,右刻“赐进士司空大夫裔孙会期重修”,墓前立石牛、石马、石人。后复毁坏。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重修,嘉庆十四年(1809年)春竣工,墓四周砌石,左右置二石狮,前侧有石栏杆,外侧竖有一对石旗杆,颇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有一批著名企业家和侨领、侨胞及岛内父老乡贤等捐资人民币叁拾多万元,于1989年、1996年先后两次重修,墓碑上刻:“吴贤秀公王夫人之墓”,墓碑左右分别书写:“生前伟大积德行仁御赐三在”;“逝后英灵庇子荫孙造福于民”。墓前建壶邱公拜亭,重檐庑殿顶,两侧各建有四角攒尖顶亭。1986年9月17日,琼山县(今属海口市)人民政府将该墓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节,有数万宗亲和侨胞亲临祭祖,敬宗收族团结一致,促进海南经济文化事业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