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拱璧的个人简介
王拱璧,1886年9月17日出生于河南西华县孝武营村(今属漯河市召陵区青年乡青年村),1976年3月27日,在河南省图书馆病故。生前曾用公璧、白丁、大同、一庄、拱北、工碧、公辟等笔名发表论著和进行革命活动。基本内容
王拱璧,1886年9月17日出生于河南西华县孝武营村(今属漯河市召陵区青年乡青年村),1976年3月27日,在河南省图书馆病故。生前曾用公璧、白丁、大同、一庄、 拱北、工碧、公辟等 笔名发表论著和进行革命活动。他是早期中国同盟会会员,全力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中,他是中华留日学生总会的学生领袖人物。他发表的论文和专著,深刻地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东游挥汗录》、《河南人民当头大祸》等专著,至今仍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王拱璧当时在河南大学任教授,奋力参加反对日本侵略中国的斗争。
1936年他在淮阳任契税局长时,向广大群众作抗日救国演讲,先后在各学校团体集会,太昊陵庙会等场合,讲演40余次,听众达数万人。
1937年,全民族抗日开始。王拱璧不仅送儿女到抗日前线,他则在后方积极参加抗战。1938年春,河南党政机关、学校大部分迁到南阳各县,他也携眷属到了南阳镇平县。到镇平县不久,他即组织“镇平自治研讨会”,被推选为副会长。他向镇平县自治政府提出具体工作建议书,以推进社会治安,稳定社会,以利抗战。为宣传和动员全民抗战,他在镇平组织十人工作团,深入农村,发动农民支援抗战。不久,抗战十人团发展到六个团,当时在镇平颇有影响。在此期间,他曾编印《抗战三字经》小册子,印数百份散发各地;为武汉将士捐棉背心十件,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中原大震,战局告急。南阳地区不再是后防,各机关、学校纷纷转移。王拱璧携眷属赴四川成都,住在包家巷辽家院,在抗日后防继续坚持抗战。
王拱璧入川不久,受国民政府川康禁烟督察处长张静愚的委派,任西昌禁运所所长。由成都至西昌,全是崇岭险道,经雪山,越大岭,过大渡河,月底抵西昌。
王拱璧在西昌工作之余,读了许多边疆文献资料,游览许多地方,了解许多少数民族风俗民情。
1940年4月,西昌禁烟机关奉命撤销,王拱璧由西昌回到成都。在生活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撰写了《国难西行》六百句,记述了由淮阳、开封、镇平,经洛阳、潼关、西安、宝鸡,越秦岭,出剑门,小住蓉渝,翻雪山,渡泸水,而抵西昌,记述了“八千里路四百日”的感受和艰难历程。
王拱璧在成都期间,受梁仲华主持的中国村建学会聘任,任总会干事,主办《会讯》刊物。他利用业余时间,撰写边疆问题的论文,约十五六篇,十二三万字,在成都、重庆、西昌报刊上发表;后曾任华西大学特约客座教授,讲授《乡村建设》。
1942年,河南发生了百年不遇旱灾,加之战乱惨状,王拱璧撰写了《河南灾况目睹记》文稿,寄至重庆大公报,揭露国民党政府不关心人民疾苦,记述了人民生活极端困难,河南惨绝人寰的灾况。文稿受到《大公报》重视,特派记者到河南调查灾情。《大公报》发表了《看重庆忆中原》评论,遭到国民政府勒令停刊三天的处分。
王拱璧从1942年回青年村,继续主持青年公学工作,受敌伪顽挟击。王拱璧首先整顿青年中学,将国民党、三青团从学校赶出去,使青年中学成为“共产党活动的大本营”,引起敌伪顽的注意,青年公学曾遭到日军的骚扰。当时郾城伪县长李子芬,曾许官让王拱璧为伪政权服务,遭到拒绝。
1945年春夏之交,新四军128团在团长王定烈的领导下,与地方党的领导干部冯明高等,在西华、西平、上蔡等地与敌伪顽斗争,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王拱璧曾为128团在青年公学提供办公条件,开展抗日斗争。月余时间,他动员部分师生参军,投入抗日战争。
由于王拱璧支持新四军,支持共产党的活动,更加引起敌伪顽的注意。西华县曾派县大队进行大逮捕,拿办名单20人第一名就是王拱璧。结果共产党员庞风言被逮捕,后王拱璧设法将庞风言营救出来。
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经过8年持久抗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王拱璧先生在青年村和青年公学联合举行的庆祝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激昂的讲话。
王拱璧在抗战中表现出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是个典型代表,我们将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