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陆生

时间:2023-12-20 01:18:44编辑:影视君

童陆生的个人简介

军事科学院院务部原副部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童陆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1年2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人物简介

童陆生同志是湖北省黄陂县人,1901年出生,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加了北伐战争,参与领导发动了鄂西革命委员会公安暴动,参加了西北抗日救国总会,参与了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后率部参加了华北抗战的忻口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山东鲁南抗日义勇总队临时总指挥,山东省委军事部参谋主任,山东鲁南保安副司令员,延安抗大三分校军事教员,军委四局副处长兼科长、高参室高级参谋、一局副局长等职,为创建鲁南抗日根据地,为我军培养军事指挥干部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重庆、南京谈判中共代表团军事组长,军委一局局长兼延安后梯队第一支队队长,军委四局局长,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军政部部长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军委四局局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军事训练部军事出版局局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军事训练总监部军事出版部副部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军事科学院院务部副部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等职,为繁荣发展我国的军事出版和军事图书馆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童陆生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童陆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1年2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童陆生同志的后人目前分布在湖北武汉,山东济南和北京等地区!

童陆生少将生平经历

童陆生,1901年出生,湖北省黄陂县人。原名童传甲。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一)

旧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童陆生的家乡邻近长江南北中枢――武汉,辛亥革命后政局动荡,他在武昌中华大学附中求学时,便常与进步师生恽代英、林育南、唐际盛等议论时事,为军阀割据、列强欺凌、民族危难而忧愤, 1919年积极参加了李大钊领导的“五·四”爱国运动。

1920年,童陆生考入云南讲武堂韶州分校,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同学。

北伐战争中,童陆生任国民革命军第2军5师13团参谋长、代团长,先后参加了吉安、南京、沙河集等战役,打败了直系军阀孙传芳。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血腥的“四·一二”、“七·一五”事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一片白色恐怖。为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童陆生不畏艰险,在李富春领导下,组织武汉部分工运干部,与中共鄂西特委会合,于9月10日发起公安(今南平一带)暴动。

1932年春,经黄国梁推荐,童陆生应邀来到了西安,准备在第十七路军开办的讲武堂当教官。后由于当时陕西年荒,加之外购军火在上海被扣,杨虎将放弃了办讲武堂的念头。但他培养军官的愿望始终没有改变。因此又蒙发了办宪兵团的想法,遂让秘书王菊人找童陆生。童陆生应杨虎城之邀,接受了起草宪兵团编制草案的委托。他根据杨虎城“为缩小范围、节约开支,训练部队官兵”的意图,连续开了几个夜车,起草了宪兵团编制及说明,杨虎城看后,非常满意,决定把童陆生留下来在身边工作。虽说宪兵团因当时客观环境有困难,未能实行,但却增加了杨虎城对童陆生的信任感。不久,童陆生就被委任为第十七路军总部宪兵营副营长(营长由杨虎城本人兼任,任务是整顿部队军风纪,并代行西安警备司令部的职能)。

1932年秋,中共中央军委派军运特派员谢华来第十七路军,童陆生他们决定以书记名义安置在宪兵营担任上尉教官,专门教文化课,讲中国历史。谢华来宪兵营不久就建立了党支部,谢华为书记,金闽生、童陆生为支委。从此,宪兵营与上海党中央有了直接的联系。

1934年,杨虎城即表示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意向,支持群众救亡运动。同时,党中央及时决定从兵运工作转为统战工作,建立包括童陆生的西北特别支部,领导成立西北抗日救国总会,开展群众救亡运动。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西北各界的抗日救亡运动更如火如荼发展起来。同年秋,张学良率东北军入陕,亦深受影响。1936年下半年,西北的抗日救亡运动达到高潮,蒋介石却要倒行逆施发动第六次“围剿”红军,相反相成,促进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西安事变”。正如周恩来所说:“西安事变是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推动起来的。”在这方面,童陆生、宋绮云等“西北特支”和“西救会”同志是做了大量工作的。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童陆生利用国民党军队中的老关系,先后在广西李明瑞部、江苏李明扬部、陕西杨虎城部做兵运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二)

“西安事变”后,童陆生回到军队,任改编后的西北军独立旅参谋主任。“七七”全国抗战爆发后,他率部参加了山西忻口战役。因情况变化,随即脱离国民党军队,经延安、西安,分配到山东,先后担任鲁南抗日义勇总队临时总指挥、山东省委军事部参谋主任、鲁南保安副司令员等职,参与领导创建了鲁南抗日民主根据地。

1939年,童陆生奉命调回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第3分校从事军事教育,任军事教员。后历任军委4局副处长兼科长、第十八集团军总部高参室参议、中央军委1局副局长。

(三)

抗战胜利后,童陆生以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少将高级参谋的身份,跟随周恩来到达重庆和南京进行国共谈判,任中共代表团军事组组长,协助周恩来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1946年11月,童陆生回到延安,先后任军委1局局长兼延安后梯队第1支队队长、4局局长。在大规模运动战中,负责安全地转移和保护了中央军委重要历史文献,并参与筹办华北军政大学。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童陆生任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军政部部长兼财务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圆满完成和平接管工作。

(四)

新中国成立后,童陆生历任军委4局局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军事训练总监部军事出版局局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军事训练总监部军事出版部副部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军事科学院院务部副部长兼军事图书馆馆长(正兵团级待遇),为繁荣发展我国的军事出版和军事图书馆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童陆生被错划为“右倾分子”、“阶级异己分子”,受到极不公正的处置,被下放北大荒九三农场劳动。1963年10月回京后,“文革”期间又遭到冲击。直至1980年平反,他已是80岁的老人了。

童陆生长期身处逆境,但全心全意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志向绝不改变。最为突出的是他到北大荒后,便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勤奋自学中医,为农场职工和当地群众义务诊病。调回北京后继续义务行医。30多年间,经他诊治的病员多达两万余人次,许多感人的事迹为广大群众由衷称颂,报纸多次发表介绍文章,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及一些学会、团体聘请他担任顾问。他为普及和研究中医默默地奉献,1989年6月被评为“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

童陆生淡泊名利、正直俭朴、关心同志,从不追求高官厚禄。当他的冤案平反后,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曾建议给他安排一个较高的职位。他对领导上的关心表示感谢,同时陈述自己“年已八十,不宜再占工作职位了”,婉言谢辞。在他头上始终没有什么华盖和桂冠。他住在干休所一座旧楼房的第二层,房间狭小,多年没有维修,家具零杂。朋友们都劝他换个宽敞舒适的住所,他说:“我比全国大多数老百姓住的还好,不要搬动了。”他穿的衣服破了补补,儿子要替他买件新的,他说:“穿得合适,不必换了。”那么,他的工资用到哪里去了?仅从一项统计数字便可以知道:“文革”结束后的二十余年间,他先后向家乡的图书馆寄了1121个包裹,共捐赠图书5000余册、期刊3000余份,还有各种图片。他把个人有限的经济收入用于为农村群众输送精神食粮。

童陆生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正军级、军直),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2001年2月27日,童陆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堂弟邱龙,1955年授大校军衔,曾任山东省军区顾问。

童陆生将军故事

第一位庆贺百岁生日的开国将军

100岁的开国将军,已属凤毛麟角了,但据童陆生将军传记作者考证,童老逝世时实际享年103岁,而不是100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传记作者在撰写童老传记书稿时,有关人士提供资料证实,童老将军生于1898年,而非1901年。只因他早年从黄陂县南下武汉求学时,为了便于记忆,便将自己的出生年份写成了20世纪第一年――1901年,此后再未更正。

即使按照未经更正的出生年月,童老将军99岁生日,是农历巳卯年的11月27日,对应公历是2000年1月3日。童老100岁生日,是农历庚辰年11月27日,对应公历是2000年12月22日。这样,童老将军2000年1月3日和12月22日,先后过了99岁和100岁两个生日,千禧元年适逢两个华诞,真乃千载难逢的人间佳话,童老将军也有幸成为我军第一位庆贺百岁生日的开国将军。

童家两代人,父子两少将

“砚田无税子孙耕”,是黄陂童家的家训。童家世代耕读,诗书传家,历史上中秀才、举人者不乏其人。童老将军的父亲童云程先生也是一位将军。他早年官费留学日本,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执教于江南讲武堂。1917年、1921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就任南方军政府大元帅、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时,童云程先后被委任为大元帅府少将参议、大总统府少将参议。1953年,他在江苏省文史馆馆员任上病逝,享年78岁。两年后,其子童陆生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军衔。

说来也巧,童氏父子一位是中华民国时的少将,一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少将,据此有人称为“童家两代人,父子两少将”。

全军唯一三次被授为少将军衔的将军

童陆生在其军旅生涯中,曾经三次被授予少将军衔,这在我军1614名开国将帅中,是绝无仅有的一位。

在全面抗日战争开始不久的1938年冬,时任中共山东省委军事部参谋主任的童陆生,受中共山东省委派遣,出任国民党山东鲁南少将保安副司令。1941年夏,中央军委决定在延安第十八集团军总部成立高参室,由朱德总司令直接领导,童陆生被调到高参室工作,并任命他为少将高参、战略研究组组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发动了内战,但其反动军队向解放区进攻屡遭失败,不得不和中共达成停战协议,下达停战命令,并由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组成“三人小组”和北平“军调处执行部”,负责调处军事冲突,监督国共双方执行停战令。按照规定,国共双方代表可各带一名将军和一名翻译出席会议。经彭德怀提名、中央军委批准,由当时任军委1局局长的童陆生以少将高级参谋的身份参加谈判。

1955年,解放军第一次全面正式实行军衔制度时,童陆生被授予少将军衔,这是他第三次被授少将军衔。

曾出任朱德的战略高参

童陆生在八路军高参室工作了5年时间,经常聆听朱总司令的教诲,令他终生难忘。

作为高参室的战略组组长,童陆生经常组织有关人员研究中国抗日战争、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和前景,提供很多有价值的看法。朱总司令也经常参加讨论,认真听取高参们的发言,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作为高参室的党支部书记,童陆生还组织高参们参加由中共中央统一领导的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高参们年龄普遍比较大,多数以前没种过地,所以他们开始时对生产劳动并不十分积极。针对这种情况,童陆生组织大家前往观摩朱总司令开荒、种菜现场,使大家深受感动,便自觉加入到大生产运动中来。朱总司令亲自种的冬瓜、南瓜、西红柿等蔬菜又多又好,高参们都选他的瓜菜籽作种子。边区生产成绩展览会上,童陆生看到朱总司令种的冬瓜比别人的都大,颇有感触,当即赋诗一首:

工余种菜又栽花,统帅勤劳天下夸。

愿把此风扬四海,逢人先说大冬瓜。

曾与周恩来一起空中遇险

1946年初,时任中央军委1局局长的童陆生,以八路军少将高参的身份,跟随周恩来到重庆参加国共和平谈判。同行的还有陆定一、邓发以及叶挺的女儿小杨眉等11人。

代表团乘坐的是美军C-47型运输机。开始天空一丝云彩也没有,但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当飞机飞入高空时,由于遇到了强劲冷气团,气温越来越低,机身机翼结满了冰,而且越积越厚,飞机难以正常飞行。开始机长提出,必须减轻载重量,大家便把可以丢掉的货物和行李全部都扔了出去。

即使这样还是不行,机长又提出,“请大家做好准备背上降落伞,必要时就跳伞离机”。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机舱里忽然传出一阵隐隐的呜咽声,童陆生寻声找去,发现正在伏身嘤嘤哭泣的是小杨眉。周恩来见状来到小杨眉身边,轻声抚慰她:“小杨眉,不哭不要怕!”

“周伯伯!”小杨眉抽泣着说,“我,我没有伞包!”

真是忙中出错,别人都背上伞包,怎么竟然忘记了可爱的小杨眉呢!周恩来立即站起身,解下自己身上的伞包,一面给小杨眉背好,一面安慰她:“小杨眉,勇敢点,学习你爸爸,什么都不要怕!”

童陆生亲眼目睹了这感人情节,后被传扬出去,成为尽人皆知的“周恩来让伞”的佳话,解放后并被编入学生阅读的语文课本之中。

虽然那次空中遇险因处置得当没有造成大的事故,但在两个多月之后,小杨眉在与其父亲叶挺将军同机飞往延安的途中,却不幸遇难,给人们留下了不尽的惋惜和永久的追忆。

曾被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

1960年,北京的冬天,也是童陆生人生的“冬天”。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他被错误地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下放到北大荒九三农场劳动。

北大荒的冬天,出奇地冷,也格外地长。气温最低时降至零下40多度,真是哈气成霜、滴水成冰。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领导还分配童陆生同职工一样扫茅房、掏厕所,参加积肥、运肥劳动。

在北大荒期间,童陆生心胸开阔、随遇而安,充满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他常想起在周恩来、朱德直接领导下工作的日日夜夜,坚信自己没有错,终有真相大白于天下的那天。在劳动时,他曾拣到一块晶莹剔透的石头,经常把玩,爱不释手,后来又在上面亲手镌刻了“北大荒石”四个篆字,既作为他对北大荒的永久纪念,也表示他对共产党和解放军坚如磐石般的信念。

劳动之余,童陆生还大量地阅读了书籍、吟咏诗词,并且还刻苦地钻研中医理论,探索中医“望、闻、问、切”基本功。这样经过半年时间,他就开始试着开中医药方,为职工看病。他不但能看伤风感冒等一般性疾病,甚至还治愈了一位职工家属的不孕症。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童陆生被北大荒人誉为“大器晚成的神医”。面对越来越多找上门来的病人,他总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热情接诊,不仅分文不收,有时还要“倒贴”。

童陆生在北大荒一晃劳动了3年,后来组织上才通知他返回北京。开始时,没有给他分配工作,于是他又拣起了在北大荒时的业务爱好――义务行医,为群众解除病痛。童陆生的名气越来越大,接诊的病人越来越多,他为群众义务看病的故事,一时在军内外传为美谈。

医圣张仲景曾说:“不为良相,便为名医”,而童陆生则是“既为名将,又为名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童陆生才恢复了中断近20年的党籍、军籍。那一天,他穿上新军装,高高兴兴地到照像馆照了一张纪念像,然后摆在客厅里显眼的地方。他以这种方式告慰家人和后人:自己无愧于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无愧于中国共产党党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的崇高称呼!

“三乐”铸就百岁身

1985年,童陆生被中组部、总政治部评为“全国健康老人”。近100岁时,他依然声音洪亮,精神矍铄,令人啧啧称奇。当有人向童老探询长寿秘诀时,他手指自己书写的“寿而康”三字条幅说:“我认为乐天者寿。我是一个乐天派,健康则乐,乐则健康。”他进而把自己的养生之道概括为“三乐”,即:心宽为乐,读书为乐,助人为乐。

一、是心宽为乐。古语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可跑马。”童老认为,只要思想豁达、心胸博大,周身就会血气冲和,便可祛病延年。不论身处顺境逆境,地位如何变化,他都能泰然处之,荣辱不惊,不计得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一派长者风范。

二、是读书为乐。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当众表扬过他,说童陆生不爱车子,不爱房子,就是爱好书籍,喜欢读书。童老认为,读书是最好的医治衰老的良药。就像培根所说:“读书可以铲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碍,正如适当的运动能够矫治身体上的某些疾病一样。”童老毕生与书为伴,以书为师,博览群书,手不释卷。

三、是助人为乐。童老说:“人到老年不能无所事事,而要有所事事,使精神有所寄托。在奋斗中求快乐,在助人中求快乐,这也是长寿之道。”童老坚持义务行医30余年,治疗病人万余人次,既不图名,也不图利,只知悬壶济世,轻财好施,助人为乐。正如他在《八十述怀》诗中所言:“劝君莫笑余年老,愿把双手济人间。”(田永清2008年4月2日)

上一篇:waf防火墙

下一篇:王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