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惠的个人简介
王德惠,男,平桥镇人。1950年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主攻中国画,得潘天寿、顾坤伯、吴之、诸乐三、陆抑非等老一辈艺术家亲授。以热烈奔放、大气磅礴的绘画风格,在画坛上独树一帜。 王德惠,1924年1月13日出生...个人简介
王德惠,男,平桥镇人。1950年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主攻中国画,得潘天寿、顾坤伯、吴之、诸乐三、陆抑非等老一辈艺术家亲授。以热烈奔放、大气磅礴的绘画风格,在画坛上独树一帜。
经验介绍
王德惠,1924年1月13日出生于天台西乡溪头王村一个农民家庭,9岁进当地乡村小学读书,12岁丧母。为谋生计,他13岁便随父亲到宁波、上海等地做徒弟学手艺。1949年9月考入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绘画系学习西画,1951年投笔从戎参加抗美援朝,1952年毕业于解放军第五航空学校机械科。1956年再次报名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国画系(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学习,1961年毕业后自愿要求到内蒙古建筑学院任教。1963年内蒙古建筑学院撤消,调入温州工艺美术学校任教。1970年温州美校停办,教师并入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1972年任副所长,1980年从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提前退休。1983年参与筹建浙江省职工工艺美术学校,并任名誉校长,兼职教务工作。他创作的《雁荡奇景》等4件作品曾经入选1984年浙江省山水画新作展。1996年出版《王德惠水墨画集》等。
王德惠继承杭州国立艺专形成的传统,他的油画借鉴西洋绘画的表现手法,探索融汇中西的绘画语言,形成了热烈奔放、大气磅礴的绘画风格,独树一帜。1994年,年届古稀的他只身到加拿大举办画展。1999年,应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邀请,再赴欧洲十国进行了为期近半年的艺术考察,探索吸取西方艺术语言和技法,创作了一批别开生面的旅欧写生作品。2000年他在中国美院举办旅欧写生画展,引起美术界的关注。2001年他将旅欧写生油画40件全部捐赠给天台博物馆。2001年出版《王德惠旅欧画集》等。2008年应邀赴北欧瑞典,参加卡尔玛市政府举办《相见中国》文化艺术交流展。
1924年,王德惠先生出生在天台西乡溪头王村一个农民家庭,早年丧母,为谋生计,他13岁便随父背井离乡,历尽战乱劫难。1950年春考入杭州国立艺专绘画系学习西画,不久应征入伍,度过几年军旅生涯后,重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此后,他坎坷的一生便与绘画联系在一起。也许选择从事艺术,就注定了他一生清贫和寂寞的命运,但面对苦难,他安贫若素,秃笔残墨忘情于丹青,以曾经沧海的目光和平静的心态对待生活。 与他苦难的童年和清贫的一生形成对照的,是他热情奔放、明快绚烂的绘画。他虽然不求浮名,只希望在艺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但我们从他的画作中,分明看到他在探索现代水墨画表达样式中的勇气和溶汇中西创造自己绘画语言的胆略。无论是他的国画,还是他的西画,都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有机统一和相互借鉴。东西文化不同的美学渊源,繁衍着不同的艺术传统,但从艺术精神的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我们在王德惠先生的创作中,既看到他双重受惠的结果,又看到他在这两个画种实践中的清醒,他在一个共同美学理想中,相互借鉴又相互坚持两种鲜明的艺术面貌,但目标都是强调形色的表现能力,以取得视觉的价值。从他洋洋大观的画作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游动的线条之中澎湃着的诗一般颤动的激情,绘画是他表达内心情感的载体,那狂野中的挥洒自如,有节制的奔放不羁,与其说是一种艺术追求,不如说更是对生命状态寄予的理想。 新中是王德惠先生的故里,乡亲们为他在家乡建造了书画居。少小离家,老大归根,我们祝愿这块曾经生养他的土地,能给予他更多的艺术灵感和创作源泉,登上艺术的颠峰。祝愿王德惠先生健康长寿、艺术长青。
画展资料
1、王德惠画展
举办时间:2010年8月19日
主办方:浙江省文化厅、台州市人民政府
展览地点:浙江省美术馆
王德惠的代表作之一《大漠落日》
2、“返乡――2010王德惠温州大型主题画展
举办时间:2010年10月29日
主办方: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
展览地点:温州博物馆
3、“赤城霞――王德惠画展”
举办时间:2012年7月17日
主办方:浙江省文化厅、台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油画艺术委员会
展览地点:台州心海书画艺术博物馆
社会评价
杨参军:(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王先生的画面有着一种纯然的艺术感染力,这些作品中看到的是一个大的爱心。他的内心充满着对生活和对绘画真挚的爱,而这样一种爱弥漫在画面之中的是脱离了人间烟火功利的那样一个俗气,脱离了绘画之外那些强加于绘画的毫无疑义的东西。第二点,我觉得王先生的画里面由于他比较特殊的学缘关系,他学过油画,后来又在国画系学过国画,因此我们在王先生的油画中看到了由于他对国画的深入研究,使他在造型上避免了西画里面具体的形对于画面的约束,因此我们看到他的绘画彰显的是写意之中的色彩和油彩的光华.使他避免了国画传统中那些可以束缚他的框架和教条,使他的国画也生发出一种别样的趣味。
高天民(潘天寿纪念馆副馆长):王德惠先生是非常朴实、内心很纯净的一个人。王先生的画和他这个人一样,已经到了一定高度,是比较自由的一种状态,很放松,没有一定要有什么风格,一定表现什么东西,具有内在综合性表现愿望。这样一种状态,对于艺术家来说,就是达到了一种自由的状态,无忌无绊的状态,透过这种状态,可以理解他的人生经历以及对艺术的认识。王先生先从油画,当兵回来以后再到国画系,有幸受到了潘天寿先生的教育。他的画,特别是他的水墨,表现的是写意性的东西,但是非常厚重,而且他的人物小品画的非常好。他不是玩笔墨,是一种纯粹的写意方式,而他这种写意的方式就跟他的油画有很大关联,有油画的印记。
孔仲起(中国美院教授):黄宾虹绘画体现了中国绘画的核心思想和文化传统精神,潘天寿绘画体现了传统绘画和时代的关系。王德惠是一位中外古今汇通的学长,他晚年的绘画作品,使我感到了很大的震撼。应该说,看他的作品会使你感觉很年轻,艺术的青春感染了我们,惠风和畅,发自内心。尤其他画画从不追名逐利的,值得我好好学习的。
刘江(西泠印社副社长):他的画热情、直率,画面上热气腾腾,非常有生命力,个性鲜明。“艺品高人品必高”这句话在他的画里得到了很好的验证。王德惠的画视觉冲击力很强,中国画、油画两体在他的画里得到融合。他的油画极有个性,又有民族感和时代感,和别的画家都不一样,既是王德惠自己的面貌,而且又很具有时代性,这样的画,过去没有见过。
尹舒拉(浙江美术馆馆长):记得在西湖美术馆展览的时候,中国美院老校友们说过像王老这样的人才,国立艺专一百年才出一个。我打断他们的发言说:“应该这么说,共和国培养起来的具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画家,像王德惠先生这样的,可说是寥若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