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华(校长)的个人简介
王长华,男,1956年6月生,汉族,河北威县人,九三学社成员。1996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燕赵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带头人,河北省九届政协委员,河北省社科联副主席,曾任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在2013年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参会的建议是以刚性手段纠正学历歧视。
人物简介
王长华,1955年6月生,河北威县人,九三学社成员,1982年7月参加工作,华东师范大学史学所中国古代史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
现任石家庄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省委副主委、石家庄市委主委,省社科联副主席(兼)。
1978.09――1982.07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中文专 业学习
1982.07――1985.08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
1985.08――1988.06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习,攻读硕士 学位
1988.06――1996.06 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 (其间:1993.09――1996.06在华东师范大学史学所中国古代史专业学习,攻读博士学位)
1996.06――1997.12 河北师范大学西校区中文系副教授、教授(院校合并)
1997.12――1998.11 河北师范大学西校区中文系副主任、教授
1998.11――2002.03 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
2002.03――2006.11 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
2006.11――2007.04 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九三学社石家庄市委主委
2007.04――2007.11 九三学社省委副主委、石家庄市委主委,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
2007.11――2008.03 九三学社省委副主委、石家庄市委主委,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省社科联副主席(兼)
2008.03―― 石家庄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省委副主委、石家庄市委主委,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省
社科联副主席(兼)全国十二届政协委员,省十届政协常委
现任燕赵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带头人,河北省九届政协委员。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文学学会会长,河北省教育技术研究会会长,河北燕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河北大学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文学遗产》编委。
河北省社科联副主席。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十五”重大项目一项及其他项目多项。已出版学术专著《春秋战国士人与政治》、《孔子答客问》、《诗论与子论》等多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献》、《文艺理论研究》、《光明日报》、《二十一世纪》(香港)、《孔孟月刊》(台湾)、《中国文化月刊》(台湾)、《东方汉文学》(韩国)等国内外重要专业报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讲有《先秦诸子与先秦文学》等课程。获河北省第六届、第七届、第十届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及其他省部级奖励多项。
研究论著
1、《春秋战国士人与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社,1997年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孔子答客问》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社,1997年版;中华书局,2010年版
3、《诗论与子论》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4、《风雅体诗选》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中国历史的B面》新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
6、《河北文学通史》(主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专业研究论文
1、《余冠英的〈诗经〉研究》,《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
2、《墨子的〈诗经〉观》,《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第2期
3、《先秦儒家美学思想历史演进论纲》,台湾《中国文化月刊》一五九期
4、《论荀子的价值立场》,《文献》1997年第4期
5、《庄子价值立场论略》,韩国《东方汉文学》第14辑
6、《战国墨家后学述论》,《河北学刊》2000年第1期
7、《春秋战国山东与秦国士人的政治取向》,香港《二十一世纪》1997年8月号
8、《原始儒学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奠基》,《河北学刊》2001年第5期
9、《春秋时代的歌诗》,《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1期
10、《鲁颂产生时代新考》,《诗经研究丛刊》2002年第2辑
11、《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规范化》,《文艺报》2002.8.6
12、《从诗经看先秦理性精神的发展和演变》,《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13、《说“隐”》,《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4期
14、《从天问看稷下学对屈原思想的影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5、《汉赋文体形成新论》,《文艺研究》2004年第4期
16、《也谈二十世纪古代文学研究的困惑与反思》,《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
17、《当前先秦文学研究的困难处境》,《光明日报》2004.9.29
18、《论宋玉大小言赋在赋体发展史上的地位》,《中国文化研究(冬之卷)》2004年第4期
19、《汉代河间儒学与毛诗》,《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0、《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反思》,《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
21、《汉初毛诗“不列于学”原因再探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22、《毛诗与汉代文化精神》,《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
23、《略谈汉代文学的独特性》,《光明日报》2006.06.02
24、《孔颖达诗学观论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25、《汉郊祀歌与汉武帝时期的郊祀礼乐》,《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
26、《中国古代文体的价值序列》,《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
27、《文学的历史变迁与文学史研究的接榫》,《燕赵学术》2007年春之卷
28、《中国古代文体的价值序列及其影响》,《河北学刊》2007年1期
29、《汉代赋、颂二体辨析 》,《文学遗产》2008年1期
30、《河北新文学百年历史嬗变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1期
31、《也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当下关怀 》,《江西师大学报》2008年5期
32、《诗纬与齐诗关系考论》,《文学评论》2009年3期
33、《河北古代文学的历史变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6期
34、《角枕“妇”解》,《燕赵学术》2009年秋之卷
35、《唐代毛诗著述亡佚考论》,《文献》2010年4期
36、《毛诗美刺与唐代谏诤精神》,《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6期
科研课题
1、“《毛诗》与中国文化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河北文学通史”,河北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
3、“《毛诗》与燕赵文化”,河北省社科规划项目
获奖情况
获河北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六届、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获2004年、2008年、2009年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次一等奖,以及其他省部级奖励多项。
人物观点
非重点大学毕业生遭就业歧视
王长华委员说,“院校歧视”近两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招聘会上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中注明“本三毕业生除外”、“本科毕业生要求u2018211u2019、u2018985u2019大学”,直接将普通高校(含独立学院、民办高校)毕业生排斥在外。即使是毕业于重点大学的博士,在求职应聘中也会遭遇学历被“查三代”的尴尬,有的仅仅是由于本科学历不是出身“211”、“985”等重点大学而往往被拒之门外。
在分析学历歧视的客观原因时,王长华委员认为是毕业生总量庞大和就业结构性矛盾。他说,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在校生、毕业生总量庞大,每年的毕业生规模呈现只增不减的刚性。
王长华委员建议,要用刚性手段杜绝学历歧视、院校歧视,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和高校要形成共识并发挥规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