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华(东北农大教授)

时间:2023-12-28 19:21:21编辑:影视君

王振华(东北农大教授)的个人简介

王振华,男,汉族,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省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学科作物抗性遗传育种方向带头人,B类责任教授。

近年先培养博士研究生3人,毕业2人,培养硕士研究生23人,已毕业14人;培养推广硕士20余人

社会职务

现兼任农业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黑龙江省玉米专家组组长,东北特用玉米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作物杂志》和《玉米科学》编委会委员;黑龙江省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咨询专家;第七届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审定专家;教育部百篇博士优秀论文通讯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等职黑龙江省省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学科寒地作物环境生物学与抗性遗传育种方向带头人;东北农业大学B类责任教授,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人;黑龙江省青年骨干教师现兼任农业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黑龙江省玉米专家组组长;农业部科技入户工程黑龙江省玉米首席专家;东北特用玉米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作物杂志》、《玉米科学》、《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编委会委员;第七届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审定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通讯评议专家;教育部百篇优秀博士论文通讯评审专家;黑龙江省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咨询专家;中国植物学会种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

开设课程

主讲本科生课程《种子学》、《农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植物分子育种学》、《作物生物学研究进展》;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作物品质分析与加工》和《作物品质生理与遗传》。

科研项目

近五年主持的科研项目有:
1、玉米抗丝黑穗病和粗缩病基因发掘及种质创新,国际合作项目专项资金,2008.01~2010.12。
2、优质加工用高淀粉玉米新品种及优质饲用玉米新品种生产技术体系及试验示范,“农业科技跨越计划”专项资金,2007.07~2009.09。
3、寒地玉米籽粒生理成熟后脱水速率的基因定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6.01~2008.12。
4、玉米抗丝黑穗病的QTL分析,国家自然基金,2003.1-2005.12。
5、东北平原北部(黑龙江)春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呼兰区和模式),“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006.1~2010.12。
6、高产优质多抗玉米育种技术研究及新品种培育,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子课题,2006.10~2010.12。
7、玉米抗病鉴定与新品种培育,“十一五“国家863计划,2007.01~2007.12。
8、东北春播玉米稳产技术措施研究与示范,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2007.01~2008.12。
9、抗玉米丝黑穗病快速鉴定方法和资源评价,黑龙江省青年学术骨干教师支持计划项目,2006.03~2009.03。
10、高产相关性状转基因玉米新种质新材料的回交转育,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子任务,2008.7~2010.12。
11、耐盐碱转基因玉米及抗旱转基因大豆的环境安全性评价,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子课题,2008.7~2010.12。
12、GA07B101A1,玉米综合增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黑龙江省科技攻关,2007.01~2009.12。
13、青贮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哈尔滨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4.01~2007.12。

成果专利获奖

成果

主持和参加育成审定推广的玉米品种7个:中东青2号;东糯1号;东农254;东农253;东富1号;东庆1号中东青1号。

专利

1、已获品种权专利四项:

玉米新品种东糯1号;玉米新品种东庆1号;玉米新品种东农252;玉米新品种东农251。

2、申报发明专利

(1)玉米丝黑穗病室内快速接种鉴定的方法

(2)转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耐盐碱玉米环境安全性检测方法。

奖励

1、2008年作为第1完成人的《高产、优质、抗病、青贮玉米新品种东青1号选育与推广》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2008年作为第5完成人的《黑龙江省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2010年作为第2完成人的《北方春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获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4、2005年12月被农业部评为2005年科技入户先进科研人员;

5、2006年6月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先进个人;

6、2010年获哈尔滨市青年科技奖称号;

论文著作

发表论文

1、刘显君,王振华(通讯作者),王霞,李庭锋,张林.玉米籽粒生理成熟后自然脱水速率QTL的初步定位.作物学报,2010,36(1):1~6

2、张林,张宝石,李新海,李明顺,王振华(通讯作者). 20个玉米群体农艺性状表现及对丝黑穗病抗性评价.玉米科学,2010,18(2):104-106

3、张亚军,张林,周艳春,王振华(通讯作者). 玉米杂交种生理成熟后子粒田间自然脱水速率差异分析.作物杂志,2010,2:58-61

4、王秀元,张林,李新海,李明顺,王振华(通讯作者). 58份玉米自交系抗丝黑穗病鉴定. 玉米科学,2010,18(3):147~149,154.

5、李波、陈喜昌、张宇,张立国,王振华(通讯作者). 密度对玉米品质及穗部性状的影响.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4):18-21

6、王霞,李新海,李明顺,张林,王振华(通讯作者). 二十个加拿大玉米群体性状表现及对丝黑穗病抗性的评价. 作物杂志,2009,1:20~22.

7、王霞,李新海,李明顺,张林,王振华(通讯作者).加拿大玉米群体与黑龙江省部分早熟骨干系杂种优势关系分析,玉米科学.2009,17(5):35-37

8、付艳、高淑仁、王振华(通讯作者).玉米种质苗期耐盐性的评价.玉米科学,2009.17(1):36-39

9、刘长华、王振华(通讯作者)、乔广辉、贾建伟,玉米自交系幼苗生理指标与丝黑穗病抗性关系的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40(6):1-5

10、刘长华、王振华(通讯作者)、张林、邸宏,玉米自交系可溶性糖含量及过氧化酶活性与丝黑穗病抗性关系的研究.玉米科学,2009.17(6):56-59

11、王振华、刘长华、张林、李新海,玉米丝黑穗病苗期快速鉴定方法.植物保护,2009,35(6):99-103

12、张林、张宝石、王霞、王振华(通讯作者).玉米收获期籽粒含水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40(10):9-12

13、ZHAO Yingnan and WANG Zhenhua(通讯作者) .Research Progress onNorthern Leaf Blight in Cron,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09,vol.16No.2:66-71

14、Wang ZH,Li XH,Xie CX,Genetic diversity in a collection of Chinese maize inbred lines for resistance to head smut caused by Sporisorium reiliana. Maydica. 2008,53(1):47~54.

15、王振华,张林. 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中南部玉米生产限制因素及对策. 玉米科学,2008,16(5):147~149.

16、刘长华,王振华(通讯作者).玉米丝黑穗病田间接种浓度与发病率关系的研究.玉米科学,2008,16(1):119~121.

17、王晓丽,李新海,王振华(通讯作者). 玉米产量因子QTL 整合图谱构建与“一致性”QTL 确定.核农学报,2008,(6),756~761.

18、刘显君,王振华(通讯作者),刘长华,王霞,赵英男,张林. 东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菌类型划分的初步研究. 玉米科学,2008,16(6):103~107.

19、Li XH, Wang ZH, Gao SR, et al. Analysis of QTL for resistance to head smut (Sporisorium reiliana) in maize. Field Crops Research, 2008, 106: 148-155

20、张立国,张林,管春云,金益,王振华(通讯作者)、任晓亮、宫纪娟. 玉米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5):582~585.

21、张立国,王振华(通讯作者),张林,王霞,刘显军,陈喜昌,李波,张宇. 玉米生理成熟后籽粒脱水速率的配合力分析,作物杂志,2007,3:52~55.

22、孙广全,王振华(通讯作者),王霞,张林. 加拿大早熟玉米群体与黑龙江省早熟自交系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作物杂志,2007,3:61~62. 被引用2次.

23、刘芳,付艳,高树仁,王振华(通讯作者). 玉米幼苗的盐胁迫反应及玉米耐盐性的鉴定.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7年19(6):22-26. 被引用1次.

24、王振华,鄂文弟,张林,杨传平(通讯作者). Mo17抗玉米丝黑穗病的基因效应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323~326.

25、潘丽艳,魏,王振华(通讯作者),孙德全,林红,李绥艳,马艳华,黄会清. 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玉米科学,2006,14(5):107~110.

26、郑德刚,李明顺,王振华(通讯作者).金益. 黑龙江省部分常用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7(1):12~17.

27、鄂文弟,王振华(通讯作者),张立国,张林,王霞,孙广权. 玉米瘤黑粉病的研究进展. 玉米科学,2006,14(1):153~157.

28、于天江,张林,谷思玉,李陶,鄂文弟,王振华(通讯作者).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东青1号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161~163.

29、王霞,王振华(通讯作者),金益,张林,鄂文弟. 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及部分农艺性状的影响.玉米科学,2005,13(2):94~96.

30、王振华,李冬梅,邹月利,金益,杨传平.青贮玉米贮藏效果的评价.中国农学通报,2005,(6):21~23.

31、张林,王振华(通讯作者),金益,于天江. 西南农业学报,2005,18(5):534~537.

专著

1、副主编,《特用玉米栽培与加工利用》,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

2、主审,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3。

上一篇:烧烤油配方

下一篇:都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