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凤的个人简介
王之凤(1911―1936) 山东省海阳县石马疃头人,出生于中农家庭。投身革命
王之凤(1911―1956) 山东省海阳县石马疃头人,出生于中农家庭。7岁上学,读书勤奋。放学后,常边放牛边看书,乡绅夸其“挂角勤学”。13岁赴济南,在高级小学读书,看过《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书籍,开阔了眼界,言论初涉时政,抒发救国志向。民国17年(1928年)秋,在海阳县城三民主义训练班学习三个月。回乡后,组织农民夜校,宣传三民主义,提倡剪发、放足,反对封建迷信。以此为基础,发展农民协会会员,同土豪劣绅进行斗争。翌年,经于洲、于寿堂介绍,在吩(今归乳山县)加入中国国民党。后见蒋介石叛变革命,毅然脱离国民党。民国20年(1931年),王之凤考入莱阳乡师。适值教师张冠吾在校大肆宣扬巴枯宁、蒲鲁东的无政府主义,诋毁马克思列宁主义,攻击俄国十月革命。王之凤积极参加教务主任王衷一(王哲)发动的反对无政府主义斗争,驱张出校。当时,国民党严格规定:“凡闻蒋委员长之名,即刻肃然立正”。王之凤暗中鼓动同学拒行此礼。一次,童子军教员高喊:“蒋公中正!”同学们置之不理,教员恼火,申斥学生不敬“领袖”,王之凤则厉声谴责蒋介石丧权辱国的罪行。国文教师何其芳借古讽今的诗文,深为王之凤所爱慕。曾以后晋石敬瑭迎契丹的丑史为题,吟诗一首,抨击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草寇u2018将军u2019乃姓石,三省顿化燕云地,拱手笑迎契丹父,奴才甘作儿皇帝”。何其芳看罢,高兴地说:“芳染桃李”。王之凤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抗日救国活动,在集市、乡间发表演讲,张贴标语和募捐,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在校外教唱《大路歌》、《流亡三部曲》等爱国歌曲,激发青少年的抗日救国热忱。他趁康乐活动、节假日,与农村男女青年排练《放下你的鞭子》、《还我河山》等话剧,演出效果颇佳。民国21年(1932年),王之凤在莱阳乡师经张静源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暑假,王之凤联络于寿康等人,以反动校长王醒三贪污学款为理由,将王赶出,遗缺由倾向革命的王谦三继任。接着,张静源被聘到香山小学任国文教员。自此,香山小学成为海阳的革命摇篮。其时,军阀韩复榘与刘珍年兵戎相接,战火燃及莱阳乡师,该校被迫停课。王之凤辍学回乡,在夏泽村育英小学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其间,与孙铭瑞、孙世堂等共产党员,发动夏泽村雇农罢工示威,最后获胜。民国22年(1933年)夏,王之凤受中共莱阳中心县委派遣,到招远县开辟党的工作,介绍少年同志社的成员李厚生、臧商彝、王德庵、董瑞生加入中国共产党。随之在道头第五小学,成立了招远县第一个党支部,为招莱边区的革命工作开辟了新的局面。是年10月,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张静源被叛徒暗害后,莱阳中心县委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文登、荣成、海阳、莱阳、招远、栖霞、牟平等七县党组织的代表,在文登乡师召开紧急联席会议,王之凤作为海莱代表出席了会议。会后,王之凤遵照会议精神,不遗余力地恢复发展党的组织。民国24年(1935年),王之凤担任中共胶东特委委员。同年10月,胶东特委在烟台姜振芳果园秘密召开会议,研究武装暴动问题。王之凤侃侃陈词:“目前敌我力量相差悬殊,政治、军事条件都不成熟,不宜搞大型武装暴动;应该发动党员,依靠群众,进行小规模的武装斗争,集小胜为大胜;若搞大暴动就是大暴露,敌人要大屠杀,我党要遭大破坏。……不知己知彼,冒险进军,是兵家之忌,也是失败之母”。正确的见解没被采纳。他服从组织,保留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