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览的个人简介
唐广汉帛竹(今四川绵竹)人,字晖法。思想渊源于道家而杂有佛家的词汇色彩。这是因为经过南北朝这个特殊的大环境当时的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了佛教的用语。所以道教必须从这个新的语境环境中建立起自己的系统,这样一来不用费心去解释新词汇的意思,让人们方便了解其意,二来又可以借势宣传自己。因袭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命题,认为消灭一切知识,就能“得道”。著有《玄珠录》。
简介
王玄览(公元626-697),唐代高道,俗名晖,法名玄览。其先祖于晋末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移居广汉绵竹(今四川绵竹)。玄览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卒于武周神功元年(公元697)。
王玄览是重要的重玄学哲学家,因其大部分著作散佚且唯一保留的语录《玄珠录》过于晦涩而影响不大。曾学道于茅山,后隐居成都至真观,并遍研道家,佛教学说,常与学士道人谈经论道,并与佛教徒辩论,当时四川的佛教徒无人能将他驳倒,远近知名,武则天神功元年(公元697)奉召入京途中,行经洛阳,仙逝。号“洪元先生”。
身世
其弟子王太霄辑录的《玄珠录.序》简略介绍其身世:
“十五时,忽异常日,独处静室,不群希言。自是之后,数道人之死生,儿童之寿命,皆如言,时人谓之洞见......三十余亦卜筮......习弄玄性......抄严子《指归》......注《老经》两卷,及乎神仙方法。丹药节度,咸心谋手试。
“ 后乃携二三乡友往造茅山,半路,觉同行人非仙才,遂却归乡里。叹长生之道 无可共修,此身既乖,须取心证,于是坐起行住,唯道是务。二教经论,悉遍披讨,究其源奥,慧发生知……。亦教人九宫六甲、阴阳术数,作《遁甲四合图》,甚省要。
“年四十七,益州长史李孝逸召见,深礼爱,与同游诸寺,将诸德对论空义,皆语齐四句,理统一乘,问难虽众,无能屈者,李公甚喜。时遇恩度为道士,隶籍于至真观,太霄时年两岁也。既处成都,遐迩瞻仰,四方人士,钦挹风猷,贵胜追寻,谈经问道,将辞之际,多请著文。因是作《真人菩萨观门》两卷,贻诸好事。年六十余,渐不复言灾祥,恒坐忘行心。时被他事系狱一年,于狱中沉思,作《混成奥藏图》。晚年又著《九真任证颂道德诸行门》两卷。益州谢法师、彭州杜尊师、汉州李炼师等及诸弟子,每咨论妙义,询问经教,凡所受言,各录为私记。因解洪元义,后诸子因以号师曰洪元先生,师亦不拒焉。又请释《老经》,随口便书,记为《老经口诀》两卷,并传于世。时年七十二,则天神功元年戊戌岁(按:应为“丁酉”),奉敕使张昌期就宅拜请,乘驿入都。闰十月九日,至洛州三乡驿羽化。”
生平经历
一 显特异 无师自通一 显特异 无师自通
王玄览,俗名晖,法名玄览,广汉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其先祖自晋朝末年,从并州(今山西太原)迁到绵竹,遂为绵竹人。
王玄览十五岁时,有一天,忽发奇想,一个人独居静室,不和群众搭话。之后,多次能说出某某人的生死,还有儿童的寿限,后来,都一一应验,当时的人称他为“洞见”,一时轰动乡里。
王玄览三十多岁时,开始在乡里卜筮,卜了几年,因有时卜不准,便放弃不再干了,便研习道教玄性和佛教大乘,于是,一发而不可收,从中悟出很多奥妙的道理。还亲手抄写严子陵的《指归》,并注《老经》二卷。在研读过程中,获得了不少神仙方术和丹药制法。他只要想到就必须亲手试试,不多久,就获得了丰富的经验。
王玄览年近四十,有一天,他想云游天下,寻师访道。半途中通过交谈,才发现这些乡友不是真正的寻道仙友,也就半途散伙而回归乡里。回到家后,感叹长生之道无可共修,自己既然入道,必须取得心证于是坐、起、行、往,专心道务。
王玄览在阅读道教、佛教经典后,发现佛教众经虽然精妙,但是相比道经还是犹未尽意。所以反复研讨追究道家其原来的奥妙。他发现这些奥妙,真正悟了可以开发人的智慧,启迪人的思维,让人的思辩能力象悬河一样,永流而不竭。王玄览就是这样悟出了道家真谛。
王玄览的思维和洞察力一发而不可收,他通过察看蚕种的某种迹象,就知道来年的蚕业丰收或歉收 。他通过观察某人宅地的现状,就可得出利或害的结果;通过观察某人墓地的气色,就可道出某人的情况等等,当地人都十分相信他的说法,也都尊敬他。
有一家想盖房子,所有材料都准备齐全,问王玄览可不可以盖,王回E“不能盖。”这一家就停工不盖了。到了第二年建房主又问王玄览能不能盖,王又回E:“不能盖”。第三年,第三次问王,王仍回E:“不能盖”。不久,这家遭了官司,房宅资财,全因打官司变卖用尽,这家主人方信王玄览说得很准。
又有一家儿子患了眼疾,王玄览让家长在家门前的一株桑树,朽孔里作了祭奠,于是,儿子的眼疾就好了。
有人问病,王玄览看后即开处方,病人按处方取药,结果药到病除,乡人都称他为奇人,但都知道王玄览从没学过医。
有人平常想问有否灾厄,王玄览回E说到明年四月初一日方好。谁知此人到第二年三月三十一日夜半突然死去。
王玄览的奇迹传出后,县里不少人家有灾难,都来询问结果,王玄览回E有好有坏,来问的人都相信,事后也都验了。
王玄览有时被请到富贵人家去看相,这些人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来看,王玄览便一个一个地说出他们的富贵、贫贱和年岁寿夭,预料到他们的未来事情,据说后来也完全都验准。
王玄览也教人家“九宫”“六甲”阴阳术数,他还作了《遁甲四合图》,概要醒目,便于习学。
二 通道佛 则天诏请二 通道佛 则天诏请
王玄览四十七岁时,益州长史李孝逸听说后亲自召见,并以礼相见,随后,二人一起同游各大寺院,寺僧闻听王玄览到来,便向他提出好多佛教经典或理论方面的问题,王玄览便以整齐有韵的四句话来回E,都符合大乘典籍的说法。询问的人很多,没有一人难倒他。李孝逸十分高兴。当时,国家恩准可度道士,王玄览便到成都至真观出家。他一到成都,达官贵显,四方人士,都闻名求见。有的来询问前途如何,有的来谈经问道。来人临走时,都想让他题个辞,有的还想让他把谈话内容写成书。王玄览有求必应,于是他着手写成了《真人菩萨观门》两卷,交给了来访者,后来,此书就流传民间。
王玄览六十岁后,慢慢地不再给人说灾祥的事情,常常坐忘行心,不久,有事牵连着他,被关进牢狱一年。在狱中,又沉思往事,作了《混成奥藏图》一书,来总结自己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将这些写出来以警示后人。晚年又作《九真任证颂道德诸行门》两卷。益州谢法师彭州杜尊师,汉州李炼师和他们的弟子,都来咨论妙义,询经问教。在交谈中,都把王玄览的回E内容记录下来。因为王玄览能解释洪大的玄教义理,后来凡是受学的人都称他为“洪玄先生”,王玄览也不拒绝这个称呼。又有人请他解释《老经》,他就又作了《老经口诀》两卷,传于世。
王玄览在益州的道教活动,声名传到了朝廷,则天皇帝想从他那里获得长寿仙诀和高深道理,于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奉敕使张昌期赴成都,拜请王玄览,乘驾驿马到神都洛阳。
王玄览接受诏命,立即上路。他自知年事己高,经受不了这乘马元程的劳顿,无奈诏命不敢违,他硬是挺过了万水千山,眼看快到洛阳了,谁知于闰十月九日,王玄览到洛州三乡驿(今宜阳三乡)时,卧病不起,治疗无效,而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三 玄珠录 著书明志三 玄珠录 著书明志
王玄览一生的弘道思想,都城著录在他晚年所作的《玄珠录》一书中。《玄珠录》共三卷,收其语录共一百二十则,阐述了道物、道体、道性、有无、真妄、动寂、心性等义理问题。
王玄览在传道中,俨然以道教学者身份著书立说,虽然以老子 《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思想为基础,却融合了佛学中“佛”与“众生”非一非二的命题,认为“道”先于“众生”而存在,“众生未生,己先有道,有道非我道,犹是于古道。”并认为“众生有生灭,其道无生天”,众生己死,道仍长存。他又分“道”为“可道”和“常道”。认为“常道”生天地,“可道”生万物。万物有生有死,而无地可以不老,所以,“可道”无常,而“常道”是实。进一步认为欲得“道”不应外求,而应内求,因为“道”不在人心之外,而在人心中具有的“道性”。道生万物,就是心生万物。“心生诸法生,心灭诸法灭”,“心之与境,常以心为主。”他以事物有动有静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眼摇见物摇,其物实不摇;眼静见物静,其物实不静。为有二眼故,见物有动静,二眼既也无,动静亦不有。”
又说:
“法本有人起,法本有人灭,起灭自由人,法本无起灭;”“一心一念里,并悉含古今”,“十方所有物,并是一识知。”
所以,王玄览认为修道成仙的要旨,是要修得一个清静不变的“识体”。这就接近了佛教法相宗唯识论的观点了。
著述与思想
以“道”为最高范畴王玄览的思想渊源自道家,但又善于谈佛类,似南北朝时的佛家弟子,思想渊源自佛教却又善于谈玄。
他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可道”与“常道”的统一体。“常道”生天地,“可道”生万物。天地无生无灭,因此“常道”才是真、是实;而万物不能长存,故“可道”无常,是假。即“可道为假道,常道为真道”。(见《玄珠录.卷上.》)
但它们都是“道”,因此“可道”和“常道”也存在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即“相因生”、“相因灭”。(《玄珠录.卷上.》)同时,两者也不可分割,互为体现,没有“常道”,则“可道”不能存在;没有“可道”,则体现不出“常道”:“不是可道可,亦是常道可,不是常道常,亦是可道常。”(《玄珠录.卷上.》)
道与人互相依存联结在道与人的关系上,他认为道与人也存在着“互相因”,道与人既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关系,即“众生禀道生,众生非是道”。当人的言行尚未完全置身于“道”的约束下,称为“人显道隐”,必将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各样的烦恼、痛苦所迷惑困扰。因此,修道者必须明了此种道理,下功夫修道。利用“可道”而修成“常道”。
“形养得形仙,坐忘养舍形入真”(《玄珠录.卷上.》)。王玄览主张以坐忘养神的方法作为修道者进入“常道”的途径。可称为“心证”,而灭知见。“一切众生欲求道,当灭知见,知见灭尽,乃得道矣”。
充实了道家的义理他的思想及理论很大的充实了道家的义理,对后世的道教有不小的影响。
王玄览的著作大部分佚失,今存其弟子辑录的《玄珠录》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收录道物、道体、道性、有无、真妄、动寂、心性等理论问题约一百余则。1989年巴蜀出版社出版有朱森博先生的《玄珠录校释》。
忘修心的修道论王玄览的另一理论是忘修心的修道论。
王玄览主张坐忘修心和定慧双修的修道方法。他所说的“坐忘”就是炼神。要想练好坐忘,必须灭掉知见,只要知见灭尽了,才算得道了。他说:“知见随生起,所以身被缚,”“无生无知见,是故得解脱。”他还提出了具体的方法:“恬淡是虚心,思道是本真。归志心不移变,守一心不动散。”这实际上是道家道教的修行方法。要想过到这一境界,还必须定慧双修。实际上,定慧既有边也无边,合手非有非无的中道。定慧不可偏废,必须同时修炼。如果只修定,有可能得道也有可能不得道。如果只修慧,有可能做到心定,也有可能做不到心定。由此看来,定慧必须同时双修,不能偏废。王玄览融合佛道修炼理论和方法,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修炼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