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寿昌(清末)的个人简介
王寿昌(1864-1926),字子仁,号晓斋,福建闽县(今属福州市区)人,清末民初翻译家、官员、文人。
生平简介
王寿昌14岁考入福州马尾船政前学堂制造班,是该班第三届毕业生。1885年4月以优异成绩被选送法国巴黎大学,攻读法律兼修法文。6年学习期间,他考试成绩名列前茅。1891年毕业回国。面对朝政日非,内外交煎,虽有专才,学非所用,亦难施展,王寿昌壮志难酬。他只好先回母校马尾船政学堂任法文教师,后到天津洋务局,任奉天军署翻译。1898年清政府创办京汉铁路,向法国借款。1911年王寿昌被调为会办任总翻译。在与法国借款交涉中,他为维护祖国的主权,不遗余力,运用近代国际外交知识,以减少权利损失。铁路建成后,王寿昌调任湖北交涉使汉阳兵工厂总办(厂长),特为湖广总督张之洞所器重。后充经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及三省铁路学校校长。
民国元年(1912年)春,王寿昌回福州,任福建省交涉司司长,负责对外交涉事务。在任13年中,他工作认真负责,每与外国人来往,皆无损国体。后被人排挤,复任马尾船政局法文教师。
王寿昌为人豪爽慷慨,富于情感,待人诚恳。他不但法律、法语精通,中文造诣也较高。日常好旅游、置书、练字、写诗、作画,被誉为“诗书画三绝”。
王寿昌于民国初回到福州后,业余时间以文会友,广交乡土文化人,经常邀文友来到其居住的“光福山房”聚会。当年有名儒陈衍、解元郑孝胥、挚友高凤岐、亲家何振岱,还有同译《茶花女》的林纾等名人。他们对被誉为“诗书画”三绝的王寿昌都十分尊重,经常来到山房,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或吟诗作画,或谈古论今,或抚琴抒怀,或举行笔会等,使沉寂百年的老宅,热闹非常,真可谓“进出皆名儒,往来无白丁”。因而,在清末民初,“光福山房”成为福州地方名流、文人墨客、才女雅集聚会之所。
王寿昌与林琴南共译《巴黎茶花女遗事》,早已蜚声艺林。王寿昌还译有一册法国博乐克原著《计学浅训》,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发行。这是我国较早的一部有关经济学的译著。其身后还有《晓斋遗稿》一册传世。此书录有个人各种见闻,及与严复、林纾、高梦旦兄弟、郑孝胥、陈宝琛、李拔可、陈衍、何振岱等人交往的诗文,为研究诸人之可贵资料。“可补吾国史志所未及者”。《晓斋遗稿》系其长女王真工楷所书,首冠陈衍、何振岱亲笔所书二序,末有其侄王景岐从驻挪威大使馆寄来之跋,并得李宣龚、林石庐题签,由商务印书馆刊印行世。全书薄薄一册,印制精美,足堪珍藏。《晓斋遗稿》后来又加印,系郑孝胥点评本。郑与王曾在武昌铁路汉局共事,认为《晓斋遗稿》见地在严复之上,文章亦为闽中近人所不及,郑孝胥亲寄商务印书馆李宣龚,并汇百元,请将评阅之本再付影印。王寿昌人缘之佳,可见一斑。
翻译茶花女
王寿昌爱好文学,兼擅诗、书、画。在法留学期间,他接触并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学名著。归国时,带回小仲马父子名著等多部法国小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初夏,王寿昌在马江任职时,好友林纾因丧偶,抑郁寡欢,来到马江朋友魏瀚家散心解闷。为解其忧郁,王便主动与林纾谈起法国文学,向林介绍了法国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并建议与林合译这本名著。因为林纾不通法语,合作是由精通法语的王寿昌口述原著情节,林纾笔录的方式完成的。二人合作不到半年时间,此书全部译完,书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经校对后,这部以文言文译成的小说就以王、林二人的笔名“晓斋主人”、“冷红生”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二月在福州首版发行了。此后这部小说风行全国,接着各种版本不断出现,计有二三十种之多,“国人见所未见,不胫走万本”,“一时纸贵洛阳”。这本译作令国人读后大开眼界,不少读者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洒下同情的泪水。当时严复有诗曰:“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就是对此译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的真实写照。这本具反封建意义的文言小说,对当时的西方进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据说在二人合译此书过程中,王寿昌每日口译一小时,林纾笔录三千字。王口述要意给林纾,再由林纾用生花妙笔把它写下来,虽然用古文叙述,可是由于精神贯注其中,文笔动人,处处扣人心弦,使读者神往不已。这精彩的译文,很大程度上是有赖于王对原文的准确理解。王寿昌不但法语精通,中文造诣也很高,既对小仲马的小说情节十分熟悉,又富于情感,同情茶花女的遭遇,所以在合译时,能把原著内容详尽、动情地口述出来,尤其是对女主人公马克的心态描述得委婉尽致、如泣如诉,成为林纾传神而流畅的译笔不可或缺的前提,使林在笔译时能够很好地表达原文的风格神韵,这才有了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巴黎茶花女遗事》的诞生。
家族
王寿昌的父亲王羹梅为清道光举人,曾任广东的知府。据《王氏家乘》一书记载,王寿昌有八子四女。八子是王广、王辛、王郁、王炜、王勰、王迈、王飞崖、王铁崖;四女是王燕、王生、王真、王闲。女儿王真、王闲以及儿子王迈少承家学皆有文名,擅诗词,有《乔倩诗词》传世。
兄王福昌,字幼石,船政前学堂第二届毕业,亦留学法国,专习硝药。1886年回国,任马尾船政局法文翻译,惜不永年。王福昌之子王景岐(即王庆骥),字石荪,清末留学巴黎八载,为法语及国际法专家,民国时期历任驻外公使。精于诗、书,曾为林纾口译《离恨天》和《鱼雁挟微》二书,著有《流星集》、《椒园诗稿》和译文《不平之鸣》等书,是民国时期著名外交家。王福昌之女王颖是黄花岗英烈方声洞之妻,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孙中山先生组织的中国同盟会,是辛亥革命早期反清斗争的志士。方声洞牺牲后,王颖担起家庭重担,含辛茹苦地把革命后代培养成人,成为外交学院的法语教授。民国初年,她在北平宣武门外开了一家长善医院,挂牌行医,为创建方声洞纪念医院筹集资金而辛劳奔走。儿子方贤旭总是深情地回忆,母亲为革命而奔波了一生。
王寿昌最小的儿子王铁崖(即王庆纯),早年留学英国,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国际法,后因欧战返国。是北京大学著名法律教授,任过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国际海牙常设仲裁法院仲裁员,联合国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法官等诸多重要职务。主编《百科全书法律国际法》,著有《新约研究》、《战争与条约》、《国际法》等多部。王铁崖是位国际知名法律专家,对我国法律工作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王寿昌之孙、王郁(即王庆定)之子王文兴,是台湾著名作家。著有《家变》、《背海的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