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亮的个人简介
王益亮,1948年6月生,上海市人,竹笛、箫、排箫制作名家。50余年来,他制作的竹笛深受众多竹笛演奏名家的喜爱。从老一辈演奏家陆春龄、赵松庭、孔建华、王铁锤,到当代名家李镇、简广易、俞逊发、蒋国基、林文增、詹永明、张维良、戴亚等,都曾使用过王益亮制作的竹笛,以其音色美、统一性好、承受力佳的特点成为许多演奏家终其一生的首选乐器,也是香港中乐团指定的竹笛声部用笛。
个人介绍
王益亮,1948年6月生,上海市人,竹笛、箫、排箫制作名家。
个人经历
8岁习笛,10岁进入上海黄浦区少年宫民乐队,师从江南丝竹名家高志远先生。1964年进入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工作,师从徐六四先生开始制作笛箫。1972年,与著名竹笛演奏家俞逊发先生共同研制三孔口笛,于1973年5月1日首次在上海体育馆登台演奏。
50余年来,他制作的竹笛深受众多竹笛演奏名家的喜爱。从老一辈演奏家陆春龄、赵松庭、孔建华、王铁锤,到当代名家李镇、简广易、俞逊发、蒋国基、林文增、詹永明、张维良、戴亚等,都曾使用过王益亮制作的竹笛,以其音色美、统一性好、承受力佳的特点成为许多演奏家终其一生的首选乐器,也是香港中乐团指定的竹笛声部用笛。
王益亮制作的竹笛,音色中正典雅,高中低音统一,同时又具有极大的张力,能够完全承受顶尖竹笛演奏家出众的气息压力,弱能细若游丝,不绝如缕;强如排山倒海,响遏行云。
制笛特点
1、因竹而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手工行业已逐渐被机器量化生产所取代。机器化带来的是数量的丰富,但传统手工制作的优点仍然不可取代。
王益亮在制笛时首先会根据圆度、分量、阴干时间等条件精心挑选适宜的竹胚,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每根竹胚的细微差异,在烤竹、定调、划线、打孔等诸多工序上因竹制宜,以便最大程度地发挥每根竹子的特点。
2、因人而制
个性化是民乐演奏的鲜明特征之一。同样一把乐器由不同的演奏家来使用,效果可能迥然有异;而演奏者出于个人技巧、风格和审美的差异,对其所使用的乐器也具有不同的要求和喜好。
王益亮制作竹笛,会根据使用者的功力和特点选择适宜的竹材,继而进行个性化的雕琢设计,以便让制成的竹笛能够与使用者的能力珠联璧合,达到最佳的演奏效果。
3、中西合璧
中国的民族音乐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区别于西洋音乐的鲜明风格。作为音乐的载体,由历代工匠精心制作的民族乐器,一代代传递着中华民族独有的声音和灵魂。
5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王益亮一直坚持纯手工制作竹笛,从水分的处理到开孔的方式都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传统工艺。
他的制作室极少看到现代化的机器,碳烤、挖孔、通竹等工序统统采用手工,不但使得每一根雕琢而出的竹笛具有了流水线批量生产所无法赋予的微妙个性,更重要的是,经过无数次充满感情的端详和凝视、无数次精益求精地打磨和把玩,让王益亮手中那一根根顽竹仿佛也浸润了制作者的心血,更增灵性。
但坚持并不等于封闭,传统并不等于守旧。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王益亮也不断吸收借鉴西洋乐器的工艺,对竹笛的制作方法进行改良。
受到小提琴制作工艺的启发,他创造性地在竹笛内壁增刷涂料,一方面隔绝空气中的水分,另一方面改善竹笛内壁的光滑程度,大大提高了竹笛的稳定性。
4、乐韵匠心
王益亮不仅是卓越的竹笛制作师,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竹笛演奏者。
这一身份上的双重特性,令他对竹笛的理解远远超出普通的匠人水准,而是能够更多地从演奏家的角度体察每一把竹笛的优劣之处,从而不断改良、不断提高,将竹笛的制作工艺发挥到极致。
此外,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竹笛在演奏某些地方性乐曲时,对个别音的调校与现代乐界普遍采用的以十二平均律为基准的调音有些许差别,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在制笛时完全按照十二平均律调校音准,吹奏时则会有失这些地方性乐曲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风格。
王益亮以他作为竹笛演奏家的身份,准确捕捉到这种难以为普通工匠所察觉的细微之处。他会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需要,经过精心调音校准,制作出最适合演奏各种类型曲目的竹笛。
五十多年来,王益亮制作的竹笛陪伴了许多演奏家。一根根普通竹管,经他巧手雕琢之后,其声如龙吟涤荡,出扬正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吹奏出民乐的绝代风华。这不仅源于王益亮对竹笛工艺的理解深刻、认识独到、技艺熟稔,更缘于他对竹笛的热爱和对制笛工艺永不止步的追求之心。
人物评价
王益亮一生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云“竹有七德”,与他的脾性竟是惊人的契合。
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是曰奋进。王益亮少年入行,一生投入制作竹笛的事业,从未停下过追求至高技艺的脚步。时至今日,年近古稀的他每日从上海市区驱车至松江的工作室,与竹为伴,日日钻研,从无懈怠。正如同仁堂古训中所说,“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竹外直中空,襟怀若谷;是曰虚怀。王益亮年轻时为了钻研竹笛技艺,曾在制笛的材料、工艺等方面做过多番尝试。如今虽已跻身我国制笛工艺的领军人物,但仍经常去参加上海笛子沙龙,听取笛友的意见和看法,听到任何提升制笛品质的可能性建议都乐呵呵地予以尝试。
竹有花不开,素面朝天;是曰质朴。王益亮不善言辞,不事雕琢,也从不高调宣扬自己的精湛技艺。他制作的竹笛并不以外观精美取胜,但大巧不工,唯有使用者方能体察它非凡的精妙和契合之处。
竹虽卓尔,却不似松;是曰善群。王益亮言行低调,为人和善,看起来就像个普通的邻家老人。只有当他审视每一根竹笛时,那一刻的专注与沉静足以震撼人心。他热爱以笛会友,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人,所以他的工作室里时常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畅谈音乐人生。
在社会飞速变化和发展的今天,民族手工业的传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一颗沉静执着的坚守之心,才能应对浮华世界的诱惑,正所谓“心有沉香,不惧浮世”。
王益亮正是如此,从8岁顽童初识那一根神奇的竹管,到16岁青涩少年第一次亲手雕琢出第一根竹笛,50多年来,他凭着对制笛事业的热爱,潜心追求那一根竹管上所寄托的至高技艺。
有了像王益亮师傅这样一代代深具“匠人”精神的制笛名家以毕生心血浇灌,竹笛,这一悠久而又动听的民族乐器,必将进一步发扬光大,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国乐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