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为纲

时间:2024-01-09 07:40:18编辑:影视君

王为纲的个人简介

王为纲,1925年9月出生于浙江处州(今丽水市)。他父亲以开私人诊所为业。王为纲11岁随家迁居青田县城后,他喜欢美术的天性与质地细腻温润的青田石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考入处州的浙江省立临时联合师范学校读书,因爱好美术,在校期间深得郑仁山、吴作求等画家的赏识和悉心指导,进一步奠定了良好的美工基础。1945年毕业后,在杭州等地多处小学任教美术,使他如鱼得水,专业大有长进。

王为纲

王为纲,1925年9月出生于浙江处州(今丽水市)。他父亲以开私人诊所为业。王为纲11岁随家迁居青田县城后,他喜欢美术的天性与质地细腻温润的青田石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考入处州的浙江省立临时联合师范学校读书,因爱好美术,在校期间深得郑仁山、吴作求等画家的赏识和悉心指导,进一步奠定了良好的美工基础。1945年毕业后,在杭州等地多处小学任教美术,使他如鱼得水,专业大有长进。   1949年,王为纲调回青田,在县简师附小继续任教美术、劳作。县教育科的领导看中了他的才能,于1951年2月,打算让他去温溪小学担任校长。可是他说“我不想当官,只想搞美术”,坚持不受。教育科长被他对艺术执著的精神所感动,把他调到县文化馆任美术干部,从事群众艺术工作。这个工作对王为纲来说,正中下怀,求之不得。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他在孩提时曾结缘的青田石,偶得闲暇,也拿雕刀,刻刻凿 凿,镂镂钻钻,作些鸟儿、小猴,从画画开始涉足石雕。不久,县政府领导交给王为纲一项重大的任务:帮助县里抢救和发展石雕艺术,动员和组织石雕艺人恢复生产。   解放前,青田流传着一首民谣:“锄头柄长,放下还有半年粮;图书凿短,扔掉粮就断。”历经八年抗战,四年内战,青田石雕行业早已奄奄一息,停炊断粮。王为纲面对的是矿洞长青草,雕刀生黄锈,石雕艺人歇业改行,另谋生路。要动员和组织零散停刀歇业的石雕艺人重开旧业,恢复生产,任务十分艰巨。u2019   但是,王为纲对青田石雕情有独钟,对恢复和发展青田石雕满怀信心。他接受任务后,就开始跋山涉水,走家串户,寻找已经另谋出路的石雕艺人。水南、油竹、山口、方山,一村一村地走,一户一户地寻,到1952年底,终于把虞发标、徐松瑞、叶守足、叶禄荣、叶遇武、叶松强、朱正普、杜正清、尹阿岩、郭则秀、留岳川、黄华英等12人找拢来,在县城铁店巷建立青田鹤城镇石刻小组,开始了石雕生产。又把当时称为“雕山水大王”的金精一请来作指导,他自己又担起了辅导员的工作。1953年夏,在铁店巷口第一次举办“青田石雕展览”,1955年春,又由县文化馆组织,在县中心小学举办“青田石雕作品展览”,展出石雕花瓶、烟具、灯台、人物及山水等作品291件,进一步扩大青田石雕的影响,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此后,山口、方山、油竹等地,也都相继组织了“石刻小组”。   为了进一步促进青田石雕生产的发展,浙江省文化局派群 艺干部贺鸣声到青田帮助辅导石雕技术,组织艺人发展生产。王为纲积极配合他开展工作,并陪同他去寻访当时称为“雕葡 萄山大王”、已收刀停业、贫病缠身、蛰居在石廓岭头破败关 帝庙中的张仕宽,帮助他治好病,加入鹤城镇石刻小组。   石雕艺术品生产出来了,可是,销路却没有打开。王为纲又呕心沥血,四处奔波,寻找销路。1954年秋,王为纲得知老乡金蓬孙在北京一个工艺美术服务部担任业务经理,便专程赶到北京,请他帮助推销青田石雕产品。次年春天,金蓬孙从北京传来信息:青田石雕在莫斯科试销走红,苏联有关方面要 求订购8000多件产品,金额共8万元。8万元,在当时,在没见过大钱的王为纲和石雕小组艺人们眼里,确实是一个天文数 字,这个“天文数字u2019u2019给青田石雕带来转机,促进了大发展,给aNSA带来希望,激发了积极性和创造性。   销路有了,为扩大生产,王为纲又忙着帮助招兵买马,壮大队伍,辗转在方山、山口、油竹等乡村,寻找淹没在岁月沧桑中的石雕艺人。1955年,鹤城石刻小组扩大为鹤城镇石刻 生产合作社,人数达50多人,全县也已发展到300多人。   1955年秋天,王为纲到杭州灵隐参加浙江省文化馆美术干部培训班,听了国画大师潘天寿关于一定要发掘和抢救当地民间艺术报告,省文化局局长、作家黄源又特邀青田、乐清、东阳三县的美术干部到黄龙洞开座谈会,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浙江三雕源远流长,是我们浙江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中华民族艺林之中有一席之地,一定要全力抢救,使之发扬光大。领导的重托和期望,使王为纲受到极大的鼓舞,对发展 青田石雕信心倍增,他的劲头也更足了,决心把自己的身心都扑到青田石雕上去。   由于当时青田石雕艺人文化水平低,艺术的理论更缺,只 能称得上能工巧匠,因此创作的艺术品,虽然形态逼真,但是,缺神韵,少艺术感。王为纲认识到要提高青田石雕的艺术水平,首要的是帮助艺人们提高文化水平,学习艺术理论知识。于是,他就利用晚上,组织大家学习文化,学习艺术理 论,传授美术基础知识、人体结构学、透视学等。先后组织艺 到杭州西子湖畔、温州雁荡山领略山水风光,观赏名胜古迹,指导他们实地写生绘画,用泥塑坯造型,慢慢地提高艺术涵养。   为了拓宽青田石雕艺术的题材,王为纲一面钻进资料室查找资料、书籍,供大家学习参考。一面又挑选优秀青年艺人张爱廷、杨楚照、周百琦、林达仁等组织创作组,与他们一起研究石雕艺术,创作新作品,开辟了青田石雕开拓创新的路子。“雕葡萄山大王”张仕宽到石刻社后,王为纲常到他的“图书 凳”(雕刻桌)旁,与他促膝相谈、切磋技艺,探讨作品的造 型、布局、雕镂手法。在向张仕宽学习技艺的同时,又从植物 学、美学、透视学的角度,辅导他如何雕出葡萄藤缠岩长,小 藤缠着大藤生,叶要分老、中、青,顶部新叶嫩脆,中部壮叶 肥大,下部老叶衰败,以及如何用绿叶扶红花的方法,以茂盛的叶子烘托出晶莹累累的葡萄。并要他买个小松鼠养在身边, 经常看它如何蹦跳,如何吃葡萄。所以,后来张仕宽不仅把松 鼠雕得像,而且还把它雕活了。张仕宽因惯用夹板冻石料而惜冻如金,雕镂的葡萄瘦小而分散,在王为纲指导下,他也雕出了圆润饱满硕果累累的《葡萄山》,反映出丰收的意境,他的《葡萄山》更加名闻遐迩,称誉世界。   王为纲认为,石雕艺术模仿容易独创难。搞艺术创作,要从 娃娃抓起,要从小打基础。于是,在1978年,创办了青田画童 队,培养美术、雕刻新苗,成绩卓然、蜚声海内外。   70年代末,周百琦在构思《春》的雕作时,将粗坯给王为纲看,请他提意见。王为纲觉得整件作品构思很好,很有新意,但也有不足,只有上面一只杜鹃,太孤单,下面要补一 只,上下呼应,就会显得更有生气。周百琦高兴地采纳了他的 意见,雕上两只上下呼应、啾啾有声的杜鹃,使这件艺术珍品 更加完美。   王为纲全身心投入组织、抢救、辅导、恢复、发展青田石 雕生产,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有人在议论,说他“不务 正业”。可是,县长邢宝荣却说“今后,王为纲就担任青田石 雕美术的专职辅导员”,一锤定音。他的位置得到县人民政府 的确定,他的成绩也得到肯定。王为纲在心底里久久地感激 着,他要为繁荣青田石雕艺苑而默默耕耘。   王为纲在辅导艺人的同时,也向艺人学习技艺,自己也常 拿雕刀进行创作。同时,还求教于方介堪、高石农等书画篆刻 家,并得到先后来青田指导石雕艺人创作的浙江美术学院教授 邓白和周轻鼎的指点,艺术功底更加坚实。 1962年,他的石雕作品《九老》获得了浙江省工艺美术 创作奖,还参加了全国展出。   1980年,他为了让女儿顶替工作而提前退休了。县二轻局把他请去担任石雕工艺美术公司艺术顾问,王为纲又一次如鱼得水,大喜过望,大有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得到了在雕刻领域里任凭驰骋的机会。他不计报酬,不辞辛苦,老当益壮, 青春焕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拼搏了近10年。这10年, 是他在艺术领域里收获最广的10年,也是他在石雕艺术上取得辉煌成就的10年。他除了在国画、泥塑、竹雕、篆刻、根雕等方面施展出深厚的造诣和坚实的功底以外,又以艺术的通 感,专心致志于石雕艺术的拓展和技艺的改进,既继承和发扬青田石雕俏色巧布的传统,又利用石皮废料,化腐朽为神奇, 推出线刻和线浮雕,进一步丰富了青田石雕艺术宝库。1987年,浙江省博物馆举办青田石雕作品展览时,他一人就有15件作品入选 。他创作的石雕《鳖》(22cm*14cm),就是利用一块棕色的青田封门石,顶部有一片冻石,以高浮雕的手法刻出 一只鳖,好似刚刚爬上江边经风化而布满麻点的石背上,伸长 脖子,小心翼翼窥视四周的动静,似在晒太阳,又似去觅食。 背部光滑闪亮,好似带着粼粼水光刚刚上岸。头部侧边一点黄 色冻石中有一星丁黑色,被巧夺天工地变成传神的眼睛,警惕 地顾盼左右。又利用石皮上带黄的颜色,刻出几团青苔,粗糙 的表面凿成风化的岩石,构成光与糙、精与略、动与静强烈的 对比。取材单纯,构图新颖,俏色巧布,不仅形似,更具神 似,透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诗情画意,具有十分强烈的 美感和生命的活力。   王为纲认为,艺术要有独创性,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前人, 一件成功的艺术品,是娴熟的技巧与深度的巧思相结合,艺术 家要善于发现自然界事物中最美的部分,并把他表现出来。他 的许多雕刻作品,不论是表现什么题材,什么表现手段,都能 把客观景物与载体材料和自己的审美思想紧密地糅合在一起, 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清新的感觉。因此,他的石雕作品,取料简 单,用材省,载体成本低而艺术价值高,刀法简练大方而构图 新颖完美。他的石版线刻、浮雕、圆雕,都能根据石皮、杂 质、色彩、花纹与表现题材的动态、神情、色泽及环境等灵巧 结合起来,线条柔美舒展,应物象形,因材施艺,巧妙布色, 手法多样,表现生动,而不一味追求精雕细刻和玲珑剔透。   他在1995年创作的《绿色护卫》(13cm×24cm),是一件 难得的珍品。一块普通棕黑色呈梯形的青田封门石,其顶部有 一片仅2厘米厚,6厘米长,3厘米宽黄色的冻石,并夹有一 圈浅棕色的线条。他独运匠心,用简洁的高浮雕刀法,逼真地 雕出一只匍匐在山石上的绿色护卫者――叶蛙,紧收四肢,如 弓上待发之箭,准备急射目标,捕食害虫。那圈浅棕色的线 条,刚好刻成叶蛙背腹分界线。底部黑棕色的岩石,却似山上 刚刚开辟出来,未加雕饰。整件作品成20多度的斜角,固定 在底板上,更加突出了叶蛙从低处向高处跳跃捕食的情态。这件作品与他的《鳖》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的线刻,是用雕刀在墨晶青田石上作画,犹如美术教师 在黑板上作粉笔画,线条清晰匀称,优美明净,别有韵味,开 辟了青田石雕的新天地。其中《觅》、《蟹》、《春》、《夏》、 (锹》、《冬》,作品上的苍松、雄鹰、菊花、河蟹与四时的花鸟,传神逼真,栩栩如生。   1990年初,已65岁的王为纲,辞去县工艺美术公司的顾 问,准备安心在家赋闲创作,却被来青田投资办工艺美术公司 的美籍华人黄振丰、蔡丽蕙夫妇相中,又被聘为技术顾问,一 干又是三年。虽然,公司给以丰厚的报酬,但是,王为纲并不 看重金钱,他看到公司各方面都走上轨道了,便再三恳请辞去 顾问,回家再继石雕创作情。他重艺术,淡泊名利。当他的 《鳖》在浙江省博物馆展出,并获得优秀创作奖后,又被入选 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有人曾以数万元要买这件作品,王 为纲不为所动。青田县工艺美术公司要求王为纲把这件作品捐 给县石雕陈列室作陈列品,他却立即满口答应。美籍华人黄振 丰、蔡丽蕙夫妇十分喜欢他的作品《绿色护卫》,并要求将它 买下,他却愿送不愿卖,无偿地送给这对酷爱艺术的炎黄子 孙。王为纲的《九老》、《弥勒佛》等石雕作品,都是价值不菲 的艺术珍品,也都是无偿地捐赠给国家博物馆收藏。   现在,王为纲家藏石雕精品有数百件,如果投入市场,可 收回数十万元的资金。虽然,他家里没一件新式家具和称得上 现代化的用品,平时他身上穿的总是普通衣衫,吃的青菜粗米 饭,但是却希望能有那么一天,用他的这些珍藏,充实青田石 雕博物馆。为了艺术,他倾其多年的积蓄,在1997年自费耗 资十几万元,编印了一本画册――《王为纲美术作品选》,从 创作的数以千计的石雕、竹雕、根雕、泥塑、国画、刻字等艺 术品中,遴选其中一百多件精心制作、新颖高雅的作品,编印 成册,无偿地分送有关单位和喜爱艺术的各界朋友,为弘扬国 粹,宣传青田石雕艺术,献出一片爱心。   已逾古稀之年的王为纲,如今依然精神矍铄,刀未老,笔不衰,乐于为人民刻字作画,坚守多姿多彩的青田石雕艺苑,辛勤耕耘不息。

上一篇:邮箱号格式

下一篇:伍余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