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湘蓉

时间:2024-01-10 08:29:10编辑:影视君

夏湘蓉的个人简介

夏湘蓉,区域地质矿产学家、地质学史专家。对中南地区,特别是江西、湖北二省地质矿产勘查成绩卓著。在中国成矿区和成矿规律研究方面贡献尤大,是中国地质学史研究的重要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开创中国省级地方志中设地质矿产分志的先河。代表作《中南六省铅锌矿和铜矿成矿区域和成矿规律图》、《中国中南部岩浆岩有色金属矿床的成矿区域》、《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中国地质学会史》、《湖北省志?地质矿产》等,享誉中外。

夏湘蓉 - 简历

1910年2月28日 生于江西省南昌市千家后巷4号。

1929-1934年 清华大学数学系、地学系学习,毕业获理学士学位。

1934-1937年 任清华大学地学系助教。

1937-1949年 任江西省地质调查所技士、技正、代所长,1945年任所长。

1944-1949年 兼任国立中正大学工学院和农学院教授。

1949-1952年 任江西地质调查所所长(先后改名中南第四地质调查所、中南地质调查所南昌分所)。

1952-1956年 任中南地质局计划室副主任、地矿室主任、资料处主任工程师等职。

1956年2月-10月 任广西省地质局总工程师。

1956年10月-1958年12月 任全国地质资料局总工程师。

1958年12月-1982年11月 任湖北省地质局总工程师。

1983年4月-1991年11月 任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通讯委员。

1959-1986年4月 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委员、常委。

2001年5月5日 在武汉病逝。

夏湘蓉 - 生平

夏湘蓉,字镜怀。1910年2月28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千家后巷4号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父为园艺家,任职庐山植物园。1915年入私塾发蒙,1921年入南昌市模范小学。1923年考入省立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中毕业时,学校鼓励有志青年要立志科学救国。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算学系,两年后转地学系就读,1934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留校任地学系岩石学、矿床学助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是年8月,怀着满腔悲愤回到南昌,应时任江西地质调查所所长尹赞勋之邀,投身该所任职。日本侵略军挑起战争烽火,为求调查所及员工的安全,几经迁移,颠沛流离,仍坚持野外地质矿产调查,所涉矿种有煤、铜、砂金、瓷土等,编制、出版1∶20万分幅地质图多幅和1∶100万江西省地质图。1944年受聘兼任国立中正大学工学院、化工系和农学院教授。抗战胜利后,筹建新所址,迅速恢复野外调查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当局胁迫撤离出走,权衡时局利弊,坚守岗位,着手编写江西省地质矿产简况,以迎接南昌解放,使地质调查所全部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完好无损地回到人民的怀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夏湘蓉受到党和政府的信任,委以江西省人民政府委员、财经委员会委员、工业厅第一副厅长兼江西省地质调查所所长等职,为恢复矿山生产做了大量工作。

1952年底,中国将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随着机构调整,夏湘蓉到设在武汉的中南地质局任职,先后任计划室副主任、地矿室主任和资料处主任工程师等职,并着手研究中南地区成矿规律。1956年2月奉调南宁筹组广西省地质局并任总工程师。1956年10月奉调进京,任全国地质资料局总工程师,清理全国新旧地质资料家底。1958年12月奉调到设在武汉的湖北省地质局任总工程师,主持全省地质工作和地质科学研究工作,深入野外现场,指导地质矿产勘查工作,解决重大技术难题,推动鄂东铜绿山铜矿勘探评价和最早肯定宜昌地区磷矿远景,为建成中国重要的大冶有色金属工业和宜昌磷化工业基地提供了资源保障,还培养了一批地学人才。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停止了一切地质工作,直到1972 年7月从省“五七”干校回到地质局机关,主持完成了中南地区矿产资源汇编。其后专注中国地质学史的研究,1976年初到1990年先后撰写和出版《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中国地质学会史》和《湖北省志?地质矿产》三部专门著作。在1996年前还进行了大量的地质学史和中国外学术交流活动。

夏湘蓉除历任上述职务外,还于1958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到1986年任民盟湖北省委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常委。1957年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尼泊尔并进行学术交流。曾任中国地质学会31、32届理事、名誉理事、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和《地质论评》主编,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首任会长。湖北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INHIGEO)委员、通讯委员。多次参加中国外学术交流,蜚声中外。

夏湘蓉于1999年10月18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5月5日21时30分在武汉病逝。

夏湘蓉 - 制图方面

1938年在江西地质调查所任职时,参加了中国最早推行1∶20万分幅《南昌、进贤》幅地质测图、编图、分版、设色,陆续出版8幅,同时编制、出版1∶100万《江西省地质图》,逐渐形成将所有地质矿产调查的成果,最终汇聚在高质量的地质图件上的观点。

1955年搜集新旧地质矿产资料,以半年时间编制1∶100万《中南六省铅锌矿和铜矿成矿区域和成矿规律图》,该图种为中国首例。

1956年任职全国地质资料局总工程师,主持完成清理来自全国的新旧地质资料,汇总编制《全国地质研究程度图》和《全国矿产分布图》。

1959年为满足各方面的需要,主持编制并出版1∶50万《湖北省地质图》和《湖北省大地构造图》,以及相应的说明书。一个以省为界的地质图,在全国当属首例。

1961年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1∶100万国际分幅一套综合地质图件”中,主编《长沙幅》,协编《武汉幅》、《西安幅》,一套图主要图件有地质图、矿产图、大地构造图、内生、外生(包括可燃原料)成矿规律及预测图;辅助图有岩相古地理图、岩浆岩分布图、构造建造图和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图,并编了一套地质图件说明书,1964年全面完成上交全国地质图编审委员会验收,并交付制印出版。最终成果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975年主持中南地区及湖北省矿产资源汇编项目,编写《中南地区矿产资源概况》及《湖北省矿产资源概况》,编制1∶100万《中南地区主要矿产分布图》和中南地区钢铁、有色金属、化肥化工、建工及非金属4种《矿产资源利用情况图》大型图件,为有关领导部门了解资源概况、编制长远规划、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各矿产资源提供可靠依据。

夏湘蓉一生编制不同比例尺、多图种、各具不同功能的地质图件,形成一套独有创见的编图理念和方法。

夏湘蓉 - 突出成就

夏湘蓉对中国古代历史有较深的研究,早在清华大学就读时,就开始涉猎地学史方面的知识。时值上海申报馆为纪念《申报》创刊六十周年,出版一部全新的大型中国地图之际,1933 年,他以笔名镜怀撰写《中国舆图制绘年表》发表在《清华周刊》上。他的毕业论文《江西地层考》亦当属此范围。

1976年初他开始撰写《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稍后李仲均、王根元相继参加,历时三年完成初稿。全书按时空分为两编:上编《古代矿业经济简史》按中国历史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三大时期,从石器时代到三代、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直到明、清各个断代史中的矿业发展简况,是一种十分宏大宽容的历史载体。引论古代典籍,资料详实,将历代涉及铁、铜、锡、铅、锌、金、汞、煤及石油等产出地点、产量数字,按时间汇聚有序。特别还按近年来史前考古和铜、铁矿地质勘查的迅速发展,就古代青铜和铁冶业的起源,作专章论述,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下编《古代矿业技术概论》中,在金属矿产部分首先指出古代对金属矿物通称“金石”到分为金、玉、石、石四类,对于金属矿物的生成、金属矿石和金属的关系,也都有明确的认识;古代矿业的采选冶技术都比较原始。按现代地质学理论,对古代所要求的金属矿的矿床类型,大致划分有:冲积砂矿床、坡积砂矿床、残积砂矿床、岩溶淋滤矿床、胆铜矿床、铜的氧化带或次生硫化富集带、原生脉状金属矿床和原生层状金属矿床等八种。并分别将铁、铜、锡、铅锌、银、金、汞矿等,一一详细按古代对其矿物和矿石的认识,矿床类型、开采、选矿加工、冶炼列述。还就古代金属矿产共生关系和金属矿床的指示植物作专门论证。非金属矿部分有陶土、瓷土、石盐、池盐、井盐、煤、石油和天然气、玉和绿松石等,分别对古代相关记述进行汇总,也提一些新的看法,并被以后实际所证实。

《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于1980年出版,很快售缺,应中国外广泛需要,1986年进行第二次印刷。1989年在台北出版了繁体字版。1982年荣获1977-1981年全国科技图书奖。出版后引起中国外广泛的关注,有评论:“地质学史受人重视实自此书问世始”、“是继章(鸿钊)氏之后在这个领域中较早的研究者”、“是一部开山之作”。日本学者岸本亦男评论认为该书是“将中国古代矿产开发的历史资料汇编到这种程度的文献,是以前未曾见过的。”英国科学家、著名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博士表示对该书“特别感兴趣”。

1981年底,夏湘蓉与王根元合作撰写《中国地质学会史》一书,于1982年6月出版。该书全面、客观地反映60年来中国地质学会发展历史,总结全体会员辛勤努力,积极开展学术活动,记载了对现代地质科学在中国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对国际地质科学界的影响。该书在1982年出版,8月间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国地质学会60周年纪念大会上与广大代表见面,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曾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的尹赞勋说:“夏湘蓉同志刚刚完成《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现在又完成了《中国地质学会史》,为中国地质学界立了大功”。前苏联著名的地质学史研究的权威齐霍米洛夫得到此书后,特致函作者,建议出外文版在国外发行。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通知中国地质学会,要求建立地质学史研究组织。1980年初,几位地质学史研究的专家,在北京全国地质博物馆开会,成立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的筹备组。同年4月11日召开的第二次筹备会议上,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鉴于夏湘蓉在研究中国地质学史方面有特殊贡献,因而推举他为首任会长。

1982年10月5-10日,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了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首届学术年会,即第一届全国地质学通史讨论会。10月5日开幕式上,到会代表88人,收到论文61篇。夏湘蓉主持了大会,并致了开幕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黄汲清、李春昱、高振西、张文佑,北大副教务长苏士文、美籍华裔地质学家吴景桢等在主席台上就座并讲了话。会议在地质学古代史、事业史、学科史、地质哲学、地质学史教学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讨论,有很大收获。会议期间,夏湘蓉主持了地质学史研究会第一届第四次干事会议。主要决议如下:(1)争取每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2)积极准备参加1984年在莫斯科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质学大会的地质学史组讨论,开始征集论文;(3)研究会应发展自己的会员,并需有一定的条件;(4)尽快拟订会章。另外,决定印出本届年会会讯,并选优秀论文,正式结集出版。经过这次会议,地质学史研究会的活动,有了相当大的规模,并且逐步走上了正轨。

1982年12月,第一届地学史学术讨论会在广州举行。夏湘蓉与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武衡、侯仁之、谭其骧等都作为大会主席团成员领导了这次会议。夏在大会上作了“国外地质学史研究动态”的报告,受到与会者强烈关注。夏在会议空隙时间,还召集了参加会议的地质学史研究者开会讨论了这方面今后的工作安排。

1983年,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在南京大学举行,出席代表65人,收到论文52篇。夏湘蓉主持了大会,并致开幕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穆恩之、南京大学代校长郭令智等作为特邀嘉宾列席并讲了话。会议期间,夏湘蓉主持召开了地质学史研究会第一届第五次干事扩大会议,主要建议尽早组织编写《地质学史教程》,并且着手分阶段编写中国古、近、现代地质学思想史料。结论是:“组织起来,成立一个编委会,从事《中国地质学史》专著的编写工作。”

1984年5月,地质学史研究会会长夏湘蓉与秘书长李鄂荣联名上书地质矿产部党组,建议设立地质学史研究室,具体谈到任务、课题、经费、编制等等。特别谈到吸收有此兴趣的好同志参加,以便发挥余热。

1984年11月19-23日,在广西桂林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地学史学术讨论会”暨“第三届全国地质学史学术讨论会”。夏湘蓉出席并主持了大会,参加了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举行的“纪念徐霞客诞辰400周年暨徐霞客塑像落成典礼”。他在漓江游船上主持了地质学史研究会的干事会议。同年底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了地质学会第二届干事会组成名单,夏湘蓉连任会长,其余9人是李鄂荣(秘书长)、王根元、李仲均、闻广、吴凤鸣、陶世龙、孙荣圭、王仰之、潘云唐。

夏湘蓉于20世纪80年代初应聘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采矿编辑委员会委员兼分支学科编写组采矿史的主编,并亲自参加撰写,与李仲均、王根元、杨文衡合作,完成了“中国古代采矿、选矿技术”、“中国古代矿冶业”、“中国古代深井开凿技术”3个较长的条目,该书于1984年9月出版,很受观迎,半年之后(1985年3月)就第2次印刷。

夏湘蓉应美国权威的《科学传记词典》编委会之约,撰写“李四光”传记词条(合中文1000字),他于1985年3月寄出,后来于1986年正式出版。

夏湘蓉曾应湖南省地质学会之约,撰写“丁文江事略”,以备丁文江墓修复后树碑勒石之用。1986年4月,丁墓完全修复,湖南省当局在长沙举行纪念丁文江逝世50周年大会,省领导人焦林义、周正亲临致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黄汲清、李春昱,老测量学家曾世英等也出席讲话。夏湘蓉作为地质学史研究会会长,与干事王仰之、潘云唐一起出席,大家充分评价了丁文江作为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人的丰功伟绩,会议期间大家揭丁文江墓,并去中南工业大学讲学。

夏湘蓉因为年事高迈及在武汉遥控指挥多所不便,1986年4月辞去地质学史研究会会长之职,推荐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王鸿祯继任会长,该校成立地质学史研究室(后改为研究所),即为地质学史研究会挂靠单位。原干事改称委员,夏湘蓉仍作为常务委员参与领导工作。

1987年10月5-7日,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以“纪念丁文江先生100年、章鸿钊先生110年诞辰暨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史讨论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夏湘蓉出席并参与领导大会工作,并在讨论会上作了“缅怀丁文江先生”的会长退职演说。

夏湘蓉在地质学史研究会会长任期间,曾是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委员(中国唯一的正式委员),他十分关心争取国际地质科学史讨论会在中国召开,并积极联系。1990年第十五届国际地质学史讨论会与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同时在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召开。夏湘蓉出席了大会,并宣读了英文稿《麦美德及其所著中文本地质学》一文,后来译成中文,发表在《中国地质》上。他指出了此书是唯一的一本美国学者用中文、而且是用典雅的古汉语写的一本图文并茂的教科书,可供大、中学学生使用,该书在中美地质学术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夏湘蓉 - 参考资料

[1] 数字科技网 http://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jsp?personid=172156

上一篇:查亚峰

下一篇:而我已经分不清你是友情还是错过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