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任清

时间:2024-01-11 18:30:03编辑:影视君

王任清的个人简介

王任清,字勋臣(公元一七六三一―一八三一年),河北玉田县人,是我国清代富有革新精神的医学家。他著有《医林改错》一书。

人物信息

他强调解剖学知识对于医生的重要性,并大胆提出对古籍中解剖记载的怀疑和改正。 我国古代的解剖学,到宋代以后,遭到重重阻碍和限制,不能健康发展。这是儒家路线造成的恶果。王清任发扬反潮流的精神,勇敢地站出来同反动礼教和医学中的儒家守旧思想作斗争。他大胆提出“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育子夜行”。他不怕反动儒生们的打击和诽谤,积极地从事解剖学的研究工作。他在三十岁时,到河北滦州行医。在那里的荒郊,他不避腥臭,细心地观察了三十多具小儿的尸体,发现古书中所描绘的脏腑图形与实际不相符合。此后,他又在奉天和北京,多次去刑场研究刑尸,并不断参考牲畜的内脏。经过四十二年的实践他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连同他的有关医学论述一并收入《医林改错》中,为祖国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个人著作

王清任,字勋臣,河北省玉田县人,清乾隆33年至道光11年(1768-1831),世居玉田县鸭鸿桥。他曾做过武库生,后至北京行医,是嘉庆至道光年间的名医。

王清任的著作为《医林改错》,这是一部三百年来令医学界争论不休的书。书中主要阐述了两各方面的观点。

其一便是“改错”,王清任认为,我国古代医书中对人体脏腑的位置、大小和重量的描述并不确切,他曾在瘟疫流行的灾区观察未掩埋的儿童尸体300多例,逐一进行了解剖和观察,绘制了大量的脏腑图。他认为前世许多医书的讲法不正确,须改正,故书名便为《医林改错》;

另一主要内容主要表明了他对人体气血的一个特殊的认识。他认为气与血皆为人体生命的源泉,但同时也是致病因素。不论外感内伤,对于人体的损伤,皆伤于气血而非脏腑。气有虚实:实为邪实,虚为正虚;血有亏瘀,亏为失血,瘀为阻滞。他认为瘀血是由于正气虚,推动无力造成的,故血瘀证皆属虚中夹实。故而他倡导“补气活血”和“逐瘀活血”两大法则,这就是他的著名的“瘀血说”。

后世医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的学说中对于脏腑进行了明确的划分,是一种形态学上的准确化过程。而大部分顽固的中医学者认为,中医学在几千年来对于“脏腑”的定义,从未真正使用过解剖学和形态学的方法,“脏腑”,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当中始终是以“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等进行分类和定义的。“脏腑”在中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当中,始终是一种功能化的概念,

但是,既然很多人都已经承认中医对于脏腑的认识并非形态认识,而主要是功能性的定义,那么为什么在《黄帝内经》这部奠基的理论著作中出现了类似形态学的内容呢?从内经的理论水平上来讲,与整体思想不一致的观点和论述。

虽然如此,很多医家对于王清任的“改错”持否定态度,并有“医林改错,越改越错”的说法。

而对于他的第二大理论,关于“瘀血”的学说,同样存在两方面的评价。一方面,在理论上,有人说他创立的瘀血学说补充了中医病机学和方药学;但也有人认为王氏是在尸场对多具尸体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和解剖而得出结论的,从研究方法上来讲并不符合传统的中医认知法则,而且它所说的“瘀血”,实际上应该说是“死血”,失去了生命的人,身上的血液自然不会是流动的。而中医理论中所讲的“瘀血”,也并不都是肉眼可见的。

但是,虽然传统中医业者不承认王清任建立在解剖学上的理论,但是在立法和用方上,大多数的医家却不得不得对其评价地十分肯定。根据解剖得到的观察结果,他在瘀血证的治则治法上有了很大的创新,认识非常深刻,其间进行了更深透的分析,还留下了“膈下逐瘀汤”、“血府逐瘀汤”之类的优秀方剂。

虽然后世医家对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有着褒贬不一的评价,但是他肯于解剖观察,敢于否定中医关于脏腑的许多错误的精神值得肯定。为医世者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其发扬和革新有着很大的学术价值。

上一篇:逛别人微博会被发现吗

下一篇:王家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