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中的个人简介
王树中(1868-1916),字建候,号百川,又号梦梅生,甘肃省皋兰县水阜乡长川村人。曾祖父维杰,父亲茂杨,清廷皆予"诰封"。其三岁丧母,后由继母魏氏抚养。及长,续继母胜亲母。其先祖世系山东新城,即今桓台县人。宋末,其远祖先升,宦游来甘,始居甘肃皋兰县水阜乡长川村。他19岁入邑庠,22岁中举人,1894年年仅27岁考中进士,以进士第出官安徽,"代理颍上,摄阜阳,授太和两权亳州,一署颍州府。在官十余载,勤政爱民,皖人呼之为"王青天"。
所任官职
首任太和县,其民健争讼,常以细小之事见官说理,明辨曲直,连年不已。树中到任,每坐堂如老妪 道家常,对争讼之民晓以争讼之害,教以乡党戚里应当互思互让互谅,不宣斗讼之益处,临讼者闻之常自惭泣下而归。初到任每月听讼数百计,翌年每月只有十余起。每当巡乡视察,必挟带自购书籍,分送乡熟贫困生。他在《太邑厅事书怀》诗中曰:"庠序为邦本,频将雅意中。爱人须学道,温故贵知新",所到之处,总是"娓娓谈道义,如父兄师长之教子弟",与生徒、父老共进豆粥,边吃边问疾苦,帮此"乡村篱落间"一听到他来,便"奔走欣欣,以望见颜色,得闻片语为喜",太和任职八年,"与太和民宛然有家人父子情",正是他"苍生皆赤子,相视意如何"的深奥所在。
人物生平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治亳州,因邻县涡阳之变,仓无余粮,岁又大饥。为官者谈亳州而色变,概不愿往。树中却慷慨应诺,前往治理。到位首先筹划赈济,不幸疠又盛流行,死尸枕藉,哭声四野,他废寝忘食,昼夜劬劳,设施善所三处,善病所一处,日受粥、受药者万人之多。
是年夏,天旱缺雨,禾稼待哺,他苦于无计可使,竞为民向天哀号。不久天降大雨,民困渐苏,而他却劳累成疾,几至殒命。病初愈,即筹设社仓,建立书院,浚挖清湖,排除水患。不足一年,面貌改观,境内弦歌,读书声竟显,与他治亳之前,判若两样。
十年之后,正是宣统二年(1910年),亳州又遭大水,其它官员仍畏不敢前,树中二次受命急切前往,正是他的知交旧友惊诧的"拭目以观巧妇之为无米炊也。"但他一到任,一则电请"停征"一切税赋;一则飞书向多方劝募,并利用西洋人的"慈善会"一起赈济。此时,他的精力正是所谓"只问苍生,略无瞻顾"。赈灾完毕,亏空"逾万金",他又多方奔走,弥补了亏空,圆满完成救灾济民之务。同时为防患于未然,又"勒筹社仓备,或恐岁逢饥。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皋兰发生饥荒,适逢他归里家居,即助官府赈灾,目睹饥民惨状,为桑梓父老遭冻馁浑泪不已;看到官款不足,借私债以济灾。诸如此类之事,不能尽举。
王树中初到太和时,地方名士王朝隆、郭桂芳提议重建界首集“聚贤阁”,为此事,王树中亲去县城西北三十公里外的祝楼村了解情况,状元后人得知王树中来意后,大受感动,自愿承担建阁费用。后因各种原因,阁虽然未能建成,但每当王树中巡视县城西北万福沟一带时,状元后人就接他到庄中,热情款待。
突出政绩
王树中治政另两大政绩。一是治理水患;太和地形低洼,经常闹水荒,水流以沟洫为脉络,以河为尾闾。沟洫、尾闾年久失修,河流堵塞,水流不通,一遇大雨,彼止以邻为壑,高者宜于决口放水,低者宣于疏淤流通。"决口"、"疏淤"之时,恒互相争斗,甚至相争斗酿成大案、官府争讼、相互之间视若寇仇。树中任泰和时,亲自察看地形,全面规划,动工疏导。凡县境内的洛河、宋唐河、八丈河、芦草沟、长福沟、三义沟、万福沟、独龙沟、烂柴沟以及南北皂沟等河、沟,均先后疏通。其诗"早潦常为患,年来沟洫通"正是他兴修水利的正实写照。二是为官清廉,信守法规、睿智断冤狱。每遇重要之事,聪明睿智,当即立断。太和县民沈贯群纳妾谷氏,其妻李氏嫉妒谷氏,仇恨丈夫。李氏承谷氏外出之机,与族人沈鸿亮、沈聚才共同谋杀沈贯群,将其身首断瘗其头,抛尸于荒野。他前往验尸,李氏伺旁认尸,痛苦诉冤苦。他发现李氏哭泣非出于至诚,很可怀疑,于是反复以理,使其发怵。李氏忽变色。他厉声斥曰:"汝夫之死,汝实知情,不实言,将械汝",李氏竟吐实。他明判冤案,太快人心。同时,他坐堂判案"尤能执法,不稍以势利。"
个人作品
王树中政事之余,尚潜心学术研究,与乡贤、翰林刘尔韵嘤焉疲"道义交"。学术问题上,独有见解,从不苟合。刘尔猿蒲裕"思与君以学术相增益、遇事辄规君,君或怒而去,怒已而喜、喜复来,来或复怒。二十余年中,相见辄相诤,相违辄相念。"他留有《梦梅轩诗草》、《细阳小草》等诗作,其内容除一些酬唱应和之作外,多属生活纪实,朴素自然,不事雕琢,具有较好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诗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与他为官清廉,旨在爱民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