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虬的个人简介
吴文虬,声学家,物理教育家。曾协助魏荣爵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声学教学和科研组织――南京大学声学教研组。主持建造南京大学声学楼混响室和消声室,在音频声学、水声学、声表面波技术、固体中声波及非线性声学等多个声学分支学科中从事过研究,为培养中国的声学科技人才作出了贡献。吴文虬 - 简历
1928年10月29日 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1947-1949年 在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学习。
1949-1951年 在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
1951-1960年 任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讲师、副教授。
1960-1964年 任南京大学物理系副系主任。
1963-1978年 任南京大学声学研究室副主任。
1978-1991年 任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副教授、副所长。
1981-1982年 任美国纽约理工学院微波研究所访问教授。
1981-2005年 任国家标准局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
1984-1989年 任南京大学信息物理系系主任,1986年任教授。
1985-1998年 任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1991-1994年 任南京大学国家教委“近代声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声场与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4年 退休。
2005年 去世。
吴文虬 - 生平
吴文虬,原籍江苏省江阴县,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在苏州读小学。1937年抗战爆发,苏州沦陷,其母因不愿子女受日本侵略军的奴化教育,遂携子女四人赴上海租界读中小学。1942年其母病逝,只好举家返苏州。1945年抗战胜利,进入苏州中学读高中,在班上数学、物理成绩优异。1947年考入中央大学物理系。受周围进步同学影响,参加了当时理学院地下党外围组织“自然科学读书社”,并积极参加当时的学生运动,如1947年的请贷运动,1948年底1949年初为粉碎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将中央大学迁往台湾阴谋的护校运动,1949年的“四一运动”,亲身经历了“四一惨案”,进一步认清了当时政府的反动面目,更积极地投身于护校和迎接解放的斗争。南京解放后,又积极参加了学校的接管工作。1951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仍留在南京大学物理系。1954年,物理系按各位教授的专长设立若干专门化和相应的教研组,吴文虬被安排作为魏荣爵的唯一助手,协助魏荣爵建立声学专门化及声学教研组,从此开始了其一生为祖国发展声学事业和培养声学人才的生涯。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1964年任物理系副系主任。1963年教育部批准在全国高校设立第一批17个研究室,南京大学声学研究室为其中之一,吴文虬兼任研究室副主任。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吴文虬受到审查,并参加劳动。1972年声学教研室恢复活动,吴文虬开始从事声表面波技术的研究工作。1978年高教部批准南京大学声学研究室扩建为声学研究所,吴文虬任副所长。1984年南京大学物理系一分为二,部分学科另成立信息物理系,声学亦在该系,吴文虬任首届信息物理系系主任。20世纪80年代中期,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对外开放,接受前苏联专家邀请作为访问学者,并接受世界银行贷款建设实验室。1991年正式建成作为国家教委的部门开放实验室近代声学实验室,吴文虬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实验室主任。在此基础上吴文虬继续负责筹建近代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4年基本建成后即退休。
1981年国家标准局批准成立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吴文虬担任专家委员迄今。1985年中国声学学会及江苏中国声学学会成立,不久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成立,吴文虬先后担任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江苏省声学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无损检测学会理事长等职。1991年中国科学院声场与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聘吴文虬担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年,吴文虬并任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评委会委员。
吴文虬 - 主持工作
1953年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南京大学物理系设立声学专门化,由当时回国不久的魏荣爵主持工作,并于1954年成立声学教研组,安排吴文虬作为其助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声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组织,吴文虬也从此走上了终生为中国和南京大学发展声学教育和科技事业的道路。魏荣爵在声学教研组成立后,除积极招生、开设专门化课程外,同时立即开展实验室建设与科研工作。吴文虬在其指导下首先将一间12平方米的地下室改装为简易混响室。同时接受了福建海防前线对敌广播用高功率扬声器号筒的试制任务,通过模型试验,该号筒经加工运往海防前线试用后效果良好,获得部队来信嘉奖,电台与报纸也作了相应的报道。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声学为国防服务的首批研究成果之一。接着魏荣爵为研究空气中声吸收,需要一个内径为1米的空心大铁球,在当时国内机械加工力量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吴文虬与实验员胡祝三用“土办法”完成了此设备,7年后才看到C.M.Harris在美国声学学报杂志上发表类似工作。嗣后又制造了长达9.5米的矩形波导管,开展了有限振幅声传播的非线性声学研究工作。1958年左右南京第一个宽银幕立体声电影院――曙光电影院建成,吴文虬率领一批高年级声学专门化本科生完成了该影院内声学设计工作,其音质获得了观众包括一些声学家的好评。
1958年接受海军司令部委托,由吴文虬负责筹建水声物理专门化,1959年夏,吴文虬参加了在中国南海进行的首届中苏联合水声考察,嗣后即组织力量,培训师资(包括派人去苏联进修),编写教材,亲自讲课,同时聘请苏联专家来校讲学,接受国内教师进修,并组织教师同学参加科学院的海上水声考察实习。20世纪60年代初水声物理专门化改为水声物理专业,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水声人才。这一时期吴文虬也参加了当时国防科委的水声专业组,成为该小组成员。
吴文虬 - 大学任教
1960年吴文虬任南京大学物理系副系主任,尽管当时是经济困难时期,鉴于南京大学的声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国内所起的作用,教育部还是拨专款在南京大学建造3000多平方米的声学楼,内包括消声室、混响室及隔声室等专用的特殊声学实验室。根据魏荣爵的设想,吴文虬主持了该实验楼的建造。在当时一批声学教研室师生特别是孙广荣、蒋谓鑫等的共同努力和全系师生的支持下,1962年按期保质地完成了声学楼的基建工程,其中的混响室达到了国际标准。1964年消声室内吸声结构安装完成,其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国内外同行誉为远东最高水平的消声室。且质量过硬,虽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到1975年复测时,其声学性能丝毫未下降。后经国家计量局认可,成为我沿海低海拔地带传声器绝对校正基准的实验室。此工作及其后续工作并获得1978年江苏省科学大会奖和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63年南京大学声学研究室成立,不久研究室接受国家的重点基础科研项目“固体能谱的研究”,在魏荣爵指导下,吴文虬又和研究室大部分教师一起转到研究该项目的声学方面,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1972年教学和科研工作陆续恢复。这期间正是国际上高新技术蓬勃发展之际。接受电子工业部十四研究所的建议,吴文虬负责开辟当时正处于高潮的新兴技术――声表面波技术的研究方向。他和研究室部分教职工一起,同心协力,从无到有建设了基本的平面工艺和测试设备,开展了研制声表面波器件与研究声表面波传播规律的工作,成为国内最早开展声表面波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其时研制的声表面波器件曾先后获得1978年江苏省科学大会奖与1979年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1978年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成立后,吴文虬兼任声表面波研究室主任,更系统和有力地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过教育部和电子部的科技项目“表面声波的研究”,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准表面横声波及其器件的研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声表面漏波器件的基础研究。”当时表面声波中瑞利波型的研究已很成熟,但利用这种波型制成的器件具有插入损耗高,温度系数高,频率受限制等缺点。因此他们转而研究声表面漏波的特性,利用激光观察到了铌酸锂的声表面漏波,研究了利用声表面漏波制成的多条压缩器的压缩效应,解决了用加膜办法获得零温度系数,利用声表面漏波机电耦合系数高的特点研制成了宽带低插入损耗表面波滤波器。同时又发展了表面声波所带电场与相邻半导体表面层载流子相互作用的理论,提出了用声表面波技术对半导体表面参量进行无损检测的方法。此外还提出了利用声显微镜V(z)曲线和相位干涉法在线检测压电基片的性能和质量。这些工作曾先后获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1988),电子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1986),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1987,1990),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一项(1986)。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的声表面波研究室也发展成国内声表面波技术主要研究基地之一。
吴文虬 - 声波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吴文虬又同时开展了固体中声波传播的研究工作,主持了一项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柱状分层介质中弹性波传播”。并结合石油部声测井的任务,与朱正亚一起建立了模拟井实验室。同时开展了当时在国内几乎还是空白的有关层状多孔介质中声传播的理论。到1993年又主持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用非线性声学参量评价材料强度的研究”,发展了用驻波法测量固体非线性声参量的新方法,并在理论上提出了应变―应力呈抛物线型各向同性固体材料的屈服点与非线性声参量的关系,为利用非线性声参量评价材料强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还对固体界面接触声非线性这一国际上新发展的课题作了初步探讨。
吴文虬同时亦十分关注国内声学事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其倡议下,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开始主办国际性声学学术会议,以后几乎每两年举办一次,成为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其长期担任中国声学学会,江苏省声学会及江苏省无损检测学会的领导职务期间,亦致力于经常举办学术会议和青年学术会议,促进了国内声学界科技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与国际声学专家的接触,这特别对青年一代的成长有好处,不少青年学子即是从国内这些国际学术会议上与国外专家直接接触后顺利出国读学位的。吴文虬也重视科普工作。1998年江苏省科协拟建科学普及的科学宫,吴文虬即组织声学学会的力量参与其中声学馆的建设。不久虽因身患癌症退出了组织工作,但仍关心于此,并具体指导完成了“声悬浮”这一科普展示项目。退休后也还不时写一些科普作品。
吴文虬为人正直,淡泊个人得失,甘为人梯。自从1954年初创南京大学声学教研组,到20世纪60年代声学研究室建立声学楼,80年代声学研究所建立国家教委部门开放实验室,90年代建立近代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都是勤勤恳恳,全力以赴,花了不少精力,也获得了很好的评价。南京大学声学被国家教委评为重点学科,近代声学开放实验室被国家科委评为A类部门开放实验室。同时在建设实验室过程中还开辟了不少研究方向,常常某一研究方向初具规模后,即交给他人继续发展,自己再率领青年人开辟另一研究方向,而且还经常向其他教师建议开辟一些国际前沿的研究方向,这些虽然影响了他自己科研上的成就,但对培养新人,发展学科大有好处。当他看到研究所中人才辈出,硕果累累,春色满园时,感到由衷的快慰。他常以毛泽东咏梅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精神自勉、自励、自慰。
吴文虬 - 参考资料
[1] 南京大学学报网 http://xiaobao.nju.edu.cn/showarticle.php?articleid=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