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结

时间:2024-01-15 04:38:52编辑:影视君

唐元结的个人简介

唐元结(公元719-772年),字次山,自称漫郎、漫叟、聱叟、浪士, 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天宝12年(公元753年)进士。“安史之乱”起,元结举家避难南迁,先奔襄阳,后移壤溪(今江西瑞昌境内),再至武(即今鄂州)。肃宗时,任山南...

人物简介

唐元结(公元719-772年),字次山,自称漫郎、漫叟、聱叟、浪士, 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天宝12年(公元753年)进士。“安史之乱”起,元结举家避难南迁,先奔襄阳,后移壤溪(今江西瑞昌境内),再至武(即今鄂州)。

人物经历

肃宗时,任山南东道节度参谋,参加讨伐史思明叛军的活动,立有战功,升任水部员外郎。因遭权臣嫉害,曾一度辞官,归隐武昌,以著书自娱,史称“会代宗立,乞侍亲归樊上”。据考证,时间当在公元763年前后。晚年复出,任道州刺史、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颇有政绩,史称:“民乐其教,至立右颂德”。

“漫家郎亭下,复在樊水边。去郭五六里,扁舟到门前”。从其《樊上漫作》诗可知,元结在鄂州时,就隐居在郎亭山下、樊水岸边的退谷中,今退谷中有一个宁静的小山庄,一色的黄瓦红墙二层小楼房,依樊山,面 g湖,山竹夹呼,松桂飘香,这就是元结曾经隐居过的地方,昔名任人唯贤城村,后来改称伍家垅。

元结在政治上有匡难济时的抱负,对权臣把持朝政、肆意搜刮深为不满,主张文学作品必须发挥“救时劝俗”的政治作用,反对只讲形式、徒具丽辞而忽视内容。其诗注重反映政治现实和人民疾苦,内容比较充实,其《 陵行》、《贼退示官吏》等诗,就受到杜甫推崇。其散文格调高古,不尚时俗,亦多涉及时政,欧阳修称之为“意气超拨,笔力雄健”。如《喻常吾直时为摄官》诗,就是其政治诗在鄂州时的代表作:

山泽多饥人,闾里多坏屋。

战争且未息,征敛何时足。

不能救人患,不合食天粟。

何况假一官,而苟求其禄?

近年更长吏,数月未为速。

来者罢而官,岂得不为辱。

劝为辞府主,从我游退谷。

谷中有寒泉,为汝洗尘服。

这首诗是元结规劝当时正作代理官的常吾直不要作官的。全诗十六句,每四句一个层次。首先,他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安史之乱”后战争连年不息,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统治者仍然横征暴敛毫不满足。其次,他阐术了自己的从政原则:有志之士如果不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就不应当吃人民的饭了,何况是管理人民的官吏,更不能苟且偷生、贪图俸禄。接着,他又谆谆告诫对方,近年来官员变换很快,升迁和罢黜不定,将来你若是被罢官,岂不是因贪图一时之荣华而自取终身之辱吗?最后,他诚挚地向对方招隐-你还是辞去现有的官职跟着我来游西山的退谷吧,退谷中有清洁的寒泉,可以为你洗濯衣服上的尘垢。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元结在政治上与当时的统治阶级是格格不入的,是坚决不与之合作的,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而又无能为力的心态。

元结在鄂州隐居期间,与两位县令孟士源、马垧("左王右向"。唐代扶凤人)极友善。尤其是孟士源(孟彦深,字士源,登天宝二年进士第),本为天宝乙末年武昌县令,元结归隐樊上时,士源已黜官,两人同病相怜,意气相投,因而相互引为知己,经常在一起登西山、游退谷、泛g湖,诗文酬唱。一年新春,接连下了十日大雪,住在城中的士源清晨“起来望樊山,但见群玉峰”,马上想到隐居山中的老朋友,担心“山中应大寒,短褐何以安?”想象着这冰天雪地里,元结大概是“浩气凝书案(一为帐?),清著钓鱼竿”了吧?本来,他是极想“怀君欲进谒”,亲自去探望元结的,只是由于“溪滑渡舟难”,实在进不了山,才特作了一首如上题为《樊山新春大雪寄元次山》诗,表示自己惦念朋友的诚挚友情。士源去世后,元结则作《招孟武昌诗》,高度赞扬了士源在武昌的政绩,对其泉下之灵进行招隐,招其回来与自己同游退谷,同泛g湖,可见两人交谊深笃,非同一般。

退谷、g湖及其周围的一系列景点,记载着元结与孟士源两人深笃的友情。

退谷,实际上是西山与雷山相接而自然形成的一个狭长的山谷。西山西麓的郎亭山与雷山东麓自然组合,结合处形如中断,自江面远远望去,恰如一个“八”字。宋王禹 称之“山形如八字,会合势相勾”,稍后的状元王十朋亦有“樊山八字形长在”的评断。退谷就恰好在这“八”字中。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谷底幽邃,四季皆春。黜县令孟士源以元结退修耕钓,爱游此谷,遂取隐退之意,给此谷命名为退谷,恰合元结当时身份。退谷的景色是很美的,元结描述这个地方是:“上有青山,下有小伙子沧洲;步有回波,面有洪流;吞吐风云,呼吸觜昴,审能处之以消忧。”并为作《退谷铭》,指出退谷“中有泉,或激或悬,为实为渊C满谷生寿木,又多寿藤萦之。始入谷口,令人忘返”;即令是隆冬季节,“风霜枯万物,退谷如春时”,“谷中更何好,绝壑流寒泉。松桂荫茅舍,白云生坐边”。难怪他要选中这个地方归隐,并多次表示“且欲学耕钓,于斯求老焉”。

退谷之中有g湖,g湖位于西山西坡脚下,因其在g樽石下,乃得名g湖。元结在《g湖铭并序》中指出:“ g湖东抵g樽,西侵退谷,北汇樊水,南涯郎亭。有菱有荷,有菰有蒲。方一二里,能浮水欤”。他每与士源游退谷,必泛此湖。因退谷俗名杨(一为衙)门港谷,故g湖又名杨(衙)门港湖。g湖形状狭长,现有面积约36亩,堪称“袖珍湖”。湖中水深12米,可以养鱼,亦可泛舟。

g湖之上有g樽石。自退谷顺坡东上,或从石门沿坡西下,即可见一块高宽各约两米的岸石突兀而立,如同天外飞来蹲伏山上的一只硕大石蛙,故俗名“蛙蹲石”。元结常与孟士源游西山,并于此地休憩小饮,因见此石形状特异,便在石上凿窟以藏酒。孟士源亦钟爱此石,为之取名为“g樽石”。元结又在石巅构筑“ 亭”,并作《g樽铭》,以“如窦而底,似倾(几),和欹,非曲非方,不准不规”数语,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此石之怪异,所以,此石又被称作“ 樽石”。宋嘉v年间翰林学士邓圣求(名润甫)为武昌令,曾作《次元次山窳樽铭》,刻之于郎亭山崖上,苏东坡《武昌西山诗》序中亦提及此事,使此石名声更大。

除谪县令孟士源外,元结还同当时的在职县令马 垧(左王右向结构)任武昌县,在县治后面临大江之樊山上筑凉亭,请元结为之命名,元结以“公材殊、政殊、迹殊,为此亭又殊,因命之曰u2018殊亭u2019”。并作《殊亭记》刻之于石,立于亭侧。马 垧还曾在昔日吴大帝孙权“樊山开广宴”处筑广宴亭,元结亲和睚为之“相其地形,核之图(原作"力产")记”,又应邀撰写《广宴亭记》。殊亭今已不存,广宴亭则已辟为广宴楼,为西山风景区之一景。今西山第一高峰---石门山绝顶,山崖两侧有两块直立的巨石,很象两扇打开的石门,传说为孙权由樊口凿山开道回武昌城时,亲手一剑劈开,后人因称“石门开”,又名“双石峰”,该峰也因之名为“石门山”。元结曾与马 王向同游至此,并为石门题名,马 王向令人镌刻于石。宋人郭祥正有《石门山》诗,诗云:“双岩几(屹)然立,剔藓认题字,乃知贤令尹,曾同漫叟记(醉)。惟此两石门,不开亦不闭”。记述的就是这段史实。它告诉我们,宋时,石上的题字尚是模糊可见的,(今)只是(石)上面貌一新长满了苔藓。

元结隐居鄂州期间,正值“安史之乱”平定不久,由于战争连年不息,人们流离失所,大片的良田活(沃)地荒芜,农业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元结便积极主张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其《西阳城》一诗就表达了他的这一主张:“江北有大洲,洲上宜力耕。此中宜五谷,不及西阳城。城畔有野桑,城中多古荒。衣食可力求,此外何所望。”

为了使垦荒合法化,元结还利用他与武昌县令马 王向的特殊关系,为民请命,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官员的支持。实践证明他也确实达到了这一目的,其《故城东》一诗对此作了如下记载:“漫惜故城东,良田野草生。说身县大夫,大夫劝我耕。耕者我为先,耕者相次焉。谁爱故城东,今为近郭田”。

元结不公(仅)积极宣传垦荒的主张,帮助农民争取官府的支持,还身体力行地参加垦荒的实践,从而起到了推动当时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除了就近参加武昌故城东的良田的复垦外,他还曾副食武昌的乡亲们,把垦荒的范围扩展到江北的黄州。唐以前黄州曾称“西阳州”,唐为齐安郡,因郡治在旧西阳州州治,故老百姓仍按习惯称黄州城为西阳城。在《西阳城》又一首中,元结清楚地写道:“将牛何处去,耕彼西阳城。叔闲修农具,至者伴我耕。”

在鄂州和黄州的垦荒劳动中,元结同劳动人民建立的亲密友好、相互信赖的关系,思想感情上也得到了升化。“将牛何处去?耕彼故城东。相伴有田父,相欢为牧童。”(《故城东》又一首)从这首诗和上面几首诗的字里行间可见,他与田父牧童的关系相处得是融洽无间的,农民显然已经把他当成了知心朋友。从《樊上漫作》诗中也不难看出,他隐居退谷时,“四邻皆渔父”,他与这些渔家相处得也是十分愉快适意的。正是因为他的自我感觉良好,所以,他才打算“且欲学耕钓,于斯求老焉”。在《大洄漫歌》一诗中,他也诚挚地表示过:“漫欲作渔人,终焉无所求”。

西山之所以名闻遐迩,当然与它那秀丽的风光和迷人的景色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这里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在历史上与西山密切相关的墨客骚人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元结。最早作出这一评价的,是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他的《游武昌寒溪西山寺》诗中,有“尔来风流人,惟有漫郎叟”两句,意思是说,在自己以前的历史长河中,与西山关系密切的最有名的文人学者,当推漫郎元结。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了。王十朋游鄂州,也有“短棹经樊口,高人忆漫郎, 湖谁复泛,退谷自深藏”(《过樊口》)的诗句感怀。此后,历代的文人墨客游西山,都要专门去访退谷泛g湖,以便追寻唐贤元结的遗踪遗迹,也都要写诗作文,抒发自己缅怀先哲的感慨。如清代南昌人熊特游武昌诸胜后,坦率地表示,他既爱“郁苍饶异致”的武昌山,也爱“潆洄多奇意”的武昌水,但更感举的是这里有前贤元结、苏轼的遗踪,深感这里的“文采与风流,未饮心先醉”。当时正任安化令的熊特,最欣赏的是元结政治家兼诗人的风范:“岂知《 陵行》,《贼退示官吏》,血性落诗篇,民忧惟坠泪。”当然也包括苏轼那“忠肝泣鬼神,撄鳞曾不避”的磊落胸襟。正因为如此,他在游武昌西山后,才会有“临风忆昔贤,卧游不能寐”的激动心情。另一位诗人柳如权在《退谷》诗中,也盛赞“漫叟高名传宇内”,因为元结“愈切疮痍真刺史,才超中晚老诗人”。后来,鄂州人特地建“三贤亭”以纪念晋陶侃、唐元结、宋苏轼等三位前贤,可见,鄂州人对元结是相当尊重的。

上一篇:吴永祥(教师)

下一篇:醋酸钠化学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