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同的个人简介
夏同(1868年-1925年),字季平,号用清,又号狮山山人,贵州麻哈州(今麻江县)人,晚清状元,书法家。
基本资料
姓名:夏同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68年
国籍:中国
时代:清代
籍贯:不详
民族:汉族
身份:状元
生平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参加癸巳科乡试,中举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989年)被光绪帝“亲笔御点”为戊戌科(恩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公派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是中国第一个以状元身份留学的人,攻读工业和经济,学成回国。
辛亥革命后,闲居于贵阳团井巷私邸,民国二年(1913年)被选为国会议员,民国九年至十二年(1920至1923年),出任江西省实业厅厅长,后返京。民国十四年(1925年)于北京劈柴胡同(今西城区辟才胡同)住所病逝,享年57岁,安葬于阜成门外西八里庄青龙塔附近,其墓今已无存。
夏同,麻江县高枧人,于1898年考中清戊戌科状元,成为贵州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文状元之一。1904年,夏同东渡日本留学,入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第一班学习法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取得状元和留学生双重身份者。在日期间,夏同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其考试文章《清国财政策论》全文刊载于日本《法律新闻》上。同时,夏同还完成了《行政法》一书的编写,该书是中国最早介绍现代行政法律制度的书籍之一。他是中山大学的前身广东法政学堂的筹办者,这所学堂是中国最早期实施法政教育的专门学堂,培养了许多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人物。1905年11月,夏同出任广东法政学堂(今中山大学前身)监督(即校长)。1913年,夏同为第一届国会成立时众议院议员,1917年9月8日任江西省实业厅厅长,至1919年6月28日去职。民国十四年(1925)辞世。
其书法著名,书法以对联、扇面、匾额等各种形式保留下来,遗墨有为潮州丘逢甲故居题写的门联“马来西极,龙卧南洋”。遗迹有贵阳夏状元街,故里的“状元第”等。
夏姓起源
夏姓起源有三:
一出自姒姓。传说帝尧时,鲧的妻子女志因在梦里吃了慧苡而生禹,所以帝尧就赐禹以姒为姓。舜帝为了表彰禹治水的一系列功绩,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舜将帝位传给禹。夏禹死后,夏禹的儿子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DD夏。夏立国四百余年,共传十三代,十六主。后因夏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国族人以国名“夏”为姓,夏姓诞生,是为河南夏姓。(据此推断,我家可能源于此支吧,嘻嘻)
二为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杞县),为杞侯,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的弟弟佗(本姓姒)逃到鲁国(今山东西南部),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便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这支夏姓后来迁至今安徽毫县,是为安徽夏姓。
三为出自妫姓,以王父字为氏。周朝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于陈,建立陈国,史称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十六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子夏的孙子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以后就有了夏姓。是为河南夏氏。夏氏的郡望、堂号主要有: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设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汉时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和福建全省。谯郡,东汉建安未年从沛郡分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三国时相当于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壁、蒙城、太和、鹿邑、永城等地。高阳郡,东汉桓帝设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南)。相当于今河北保定市、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改为郡,称治高阳。鲁郡,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相当于今山东曲阜、滕县、泗水等地,晋改为郡。夏姓以“会稽”为堂号。秦及秦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山西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河北等地。至魏晋南北朝,夏姓在我国北方发展成为高阳、鲁郡两大郡望。魏晋之际,夏姓大举南迁,在江南形成了夏姓历史上最大的望族DD会稽夏氏郡望。所以夏姓人口多以“会稽”为其堂号。唐宋以后,夏姓主要在江南的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繁衍生息,最终使夏姓成为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