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举的个人简介
伍举(?~?),春秋时期楚国人。因封于椒(今安徽省阜南县焦陂镇),又称椒举(出自《册府元龟●卷七百三十三》)。曾任春秋楚庄王时期负责军事兵员管理的武职右司马。
楚庄王【一鸣惊人】的典故就源于与伍举的对话。
人物简介
楚国大夫伍参之子,伍奢之父,伍员(即伍子胥)祖父。公元前547年,因避祸奔郑,并且准备下一步投奔晋国。在郑国遇到好友蔡声子,表达了还想回到楚国的愿望,于是声子到楚国告诉令尹子木:以前从楚国逃到晋国的人才,都被晋国重用,给楚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楚才晋用”的典故就出自这里)。现在椒举又逃到晋国,如果被晋国重用,指不定会给楚国添多大的麻烦呢。令尹子木急忙派他的儿子椒鸣把他从晋国接了回来。楚灵王三年(前538),出使晋,请诸侯与楚会盟。盟已,诫灵王慎终勿骄,他亦因功著称于楚。
劝谏楚庄王
《史记?楚世家》记载: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闲。伍举曰:“愿有进隐。”曰:“有鸟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这就是成语“一鸣惊人”的出处。
一鸣惊人
《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1)莅政三年,无令发(2),无政为也(3)。右司马御座(4),而与王隐,(5)曰u2018有鸟止南方之阜(6),三年不翅(7),不飞不鸣,默然无声(8),此为何名(9)?u2019王曰:u2018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10);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11)。虽无飞,飞必冲天(12);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13),不谷知之矣(14)。u2019”处半年(15),乃自听政(16),所废者十(17),所起者九(18),诛大臣五(19),举处士六(20),而邦大治(21)。举兵诛齐(22),败之徐州(23),胜晋于河雍(24),合诸侯于宋(25),遂霸天下(26)。 庄王不为小害善(27),故有大名(28);不蚤见示(29),故有大功(30)。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31)
注释
(1)楚庄王:(?~前591)春秋楚国国君,名叫熊旅,也作熊侣、熊吕。莅: 统治;统领。政:政务。(2)令:政令。发:发布;发号。(3)政:政绩。为,作为。也:“亦”表示同样。(4)右司马:按照古代左主政、右主兵的习惯,右司马一般指负责军事兵员管理的武官(时任楚国右司马伍举)。御座:君王座驾。(5)而:“来”表示目的关系。隐:精深;微妙。(6)止:停留;停驻。阜:阜山(一则说是普通的土山丘)。(7)翅:扇动翅膀。(8)默然:沉默。(9)名:名字。(10)将:是。为:为了。长:生长。(11)观:观察。则:态度;准则。(12)必:必将;必会。(13)子:你。释之:放心。(14)不谷:“我”古代诸侯谦虚的自称。(15)处:经历;经过。(16)乃:于是;就。自:亲自。听:听取。(17)所:被。废:废除。(18)起:兴办。(19)诛:诛杀;诛灭;讨伐。(20)举:推举;引荐;提拔。处士:隐士。(21)而:“因而;所以”表因果关系。邦:国家。(22)举:率领;带领。齐:春秋齐国。(23)败:击败;大败;打败。之:在。(24)于:“在;位于”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河雍:今河南孟州市。(25)合:会合;集合。宋:春秋宋国。(26)遂:“终于,到底”表示最后的结果。(这里不能作“于是”或“顺利地完成;成功”解释)(27)不为:不因为。小:小事。害善:加害忠善的人。(28)故:故此;所以。大名:好的名声。(29)蚤:指时间在先,和“迟”相对。见:通“显”。(30)功:成绩;劳绩;功绩。(31)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原意“铸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钟)越晚成型,越好的音乐越寂静无声(或作“最好的音乐是没有声音”)。”文中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白话《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没有发号一项政令,也没有一样政绩上的作为。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对楚庄王讲了一段微妙的话,说:“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不飞翔,也不鸣叫,沉默无声,这是什么鸟呢?” 楚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你放心,我知道了。”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被废除的有十项政令,被启用的有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因而国家能被大力整治。带兵讨伐齐国,在徐州大败了齐军,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宋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庄王不因为小事加害忠善的人,故此能有好的名声;没有事先显示,故此能有好的功绩。所以说:“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历史争议
有人认为“一鸣惊人"是战国策士瞎编,被司马迁误用。理由一是因为《左传》中有一出"楚才晋用"的故事,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公元前547年。"一鸣惊人“发生于公元前611年。假使伍举谏楚庄王时是15岁(公元前625年生),到“楚才晋用”发生时,伍举已是78岁的老人。很难想像79岁的老人,还会因为婚姻关系得罪楚国人,还能劳顿奔波跑到郑国又投奔晋国。理由二是楚庄王当时可能还是小孩,当年楚国发生了内乱,公子燮与子仪劫持楚庄王出奔,中途被人诱杀,楚庄王才得以逃脱魔掌。也有人以为这些其实都占不住脚,古代贵族并无年龄限制,老来得子更是常有见闻,现在更有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翁帆。二则楚庄王应该不是小孩,理由是当时楚庄王已经成婚,而且有妃子樊姬。按:春秋人物故事,自然应该以《左传》《国语》为准。公元前598年,楚庄王十七年,晋楚之战时,伍举的父亲伍参还只是一个没有高级军职的“嬖人”,在楚庄王听说晋军已经渡过黄河支援郑国,就准备撤军时,是伍参说服庄王“改乘辕而北之”,与晋军开战,最终取得之战的胜利。请问,伍举的父亲在庄王在位十七年时还只是个没有官职的“嬖人”,他的儿子(这个时候恐怕还没有出生呢)却在楚庄王刚即位时早已是楚国的大臣、左右楚国的政治了,这可能吗?至于楚庄王所谓的“樊姬”,也可能是虚构的人物,因为庄王即位的时候很小,被挟持外逃时就是因为不能自理,怎么可能成婚?樊姬的出现,就是策士们为了说明“成就霸业的人需要有贤内助”这个道理。许多人迷信《史记》,殊不知司马迁早被认真的历史学者批评为“好奇”,意思是在选择史料时专捡稀奇古怪的材料写入书中,宁选荒唐的,不选平淡的,在史料甄别方面缺乏比较和鉴别能力。现代有人写了一本专著,仔细对照、批判《史记》中错误、荒诞的地方。所以《史记》的记载有许多是不靠谱的,甚至西汉当代的史实都靠不住,例如对刘邦身世的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