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珂(历史学家)

时间:2024-01-25 16:02:02编辑:影视君

王明珂(历史学家)的个人简介

王明珂,1952年出生于台湾。台湾师范大学毕业,1992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所长。

历史学家

现为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人类学组主任及副所长,并曾任教于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东吴大学等校。1994至2003年间,在四川西部群山之间从事累计约一年的羌族田野研究;2002至2007年多次到内蒙古及四川西北进行蒙古族、藏族游牧经济考察。

学术年表

王明珂教授从事的主要是对华夏及其边缘人群DD由过去的 “戎狄蛮夷”到今日少数民族DD的历史与人类学探索。

1997年,王明珂教授发表《华夏边缘》一书;由人类生态、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等面向,探讨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变迁;

1994-2003年之间,王明珂教授多次利用寒暑期在川西地区进行羌族田野研究;

2003年王明珂教授完成《 羌在汉藏之间》一书。在这本著作中,王明珂教授以一个古老的华夏边缘――羌族――说明华夏的成长历程,以及推动此成长历程的社会与文化微观过程;这是以具体研究来说明华夏与华夏边缘的本质及其历史变迁。王明珂教授正在进行的工作是:一、以人类学游牧社会研究为基础,完成一本关于汉代中国北方游牧社会的专著,二、写一本有关文本与表征分析的专著,三、以康藏及中国西南为研究对象,致力于结合史学与人类学之研究。

主要著述

专书

《楚乡千古为悲歌:项羽传》(高雄:德馨室出版社,1979)。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7)。《华夏边缘》(简体中文修订版,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

《蛮子、汉人与羌族》(台北:三民书局,2001)。

《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3)。

《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6)。

《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台北: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公司,2009;北京:广西师大出版社,2009)。

学位论文

《中国古代姜、羌、氐羌的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83)。

“The Ch’iang of Ancient China through the Han Dynasty: Ecological Frontiers and Ethnic Boundaries” (PhD diss., Harvard University, 1992).

论文

〈金田起义前的拜上帝会〉,《食货月刊》11.9 (1981):17-30。

〈慎终追远:历代的丧礼〉,蓝吉富、刘增贵编,《敬天与亲人》(收入刘岱总主编,《中国文化新论?宗教礼俗篇》〔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页309-357。

〈西周鞴肌担洞舐皆又尽75.2 (1987):70-85。

〈集体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当代》91 (1993):6-19。

〈民族史的边缘研究:一个史学与人类学的中介点〉,《新史学》4.2 (1993):95-120。

〈周人的族源与华夏西部族群边界的形成〉,《大陆杂志》87.2 (1993):1-20。

〈匈奴的游牧经济:兼论游牧经济与游牧社会政治组织的关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4.1 (1993):9-50。

〈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专化游牧业的起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5.2 (1994):375-434。

〈什N是民族:以羌族为例探讨一个民族志与民族史研究上的关键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5.4 (1994):989-1027。

〈过去的结构:关於族群本质与认同变迁的探讨〉,《新史学》5.3 (1994):119-140。

〈过去、集体记忆与族群认同──台湾的族群经验〉,《认同与国家:近代中西历史的比较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页249-274。

〈汉代中国的边疆民族意象与民族政策序论〉,《中国边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蒙藏委员会、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95),页39-72。

〈辽西地区专化游牧业的起源──兼论华夏边缘的形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7.1 (1996):195-238。

〈谁的历史:自传、传记与口述历史的社会记忆本质〉,《思与言》34.3 (1996):147-184。

〈华夏化的历程:太伯传说的考古与历史学研究〉,收入臧振华编,《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页313-343。

〈汉族边缘的羌族记忆与羌族本质〉,收入黄应贵、叶春荣主编,《从周边看汉人的社会与文化──王崧兴先生纪念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7),页129-165。

〈台湾青少年的历史记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25 (1997):149-182。

〈历史文献的社会记忆残馀本质与异例研究──一个考古学的隐喻〉,《民国以来的史料与史学》(台北:国史馆,1998)。

〈羌族妇女服饰:一个「民族化」过程的例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9.4 (1998):841-885。

“From the Qiang Barbarians to Qiang Nationality: The Making of a New Chinese Boundary,” in Imaging China: Regional Division and National Unity, ed., Shu-min Huang and Cheng-kuang Hsu (Taipei: Institute of Ethnology, 1999), pp. 43-80.

“Western Zhou Remembering and Forgetting,” 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 (Leiden) (Inaugural Issue) 1.1/4 (1999): 231-250.

〈後现代的民族文物展示:史语所文物陈列馆西南少数民族文物展示说明〉,《古今论衡》3 (1999):51-65。

〈地区近五十年来的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收入徐正光、黄应贵主编,《人类学在台湾的发展》(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9),页281-317。

〈根基历史──羌族的弟兄故事〉,收入黄应贵主编,《时间、历史与记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9),页283-341。

〈女人、不洁与村寨认同:岷江上游的毒药猫故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0.3 (1999):699-738。

〈食物、身体与族群边界〉,《第六届中国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U中国饮食文化基金会,2000),页47-67。

〈当代中国民族政策下的羌族及其历史──兼评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的「近代建构论」〉,《中国大陆研究》43.7 (2000):1-19。

〈史料的社会意义:事实、述事与展演〉,《近代中国》143 (2001):6-13。

〈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5 (2001):136-147。

〈起源的魔力及相关探讨〉,《语言暨语言学》(台北: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筹备处)2.1 (2001):261-267。

“Searching for the Qiang Culture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nner Asia 4.1 (2002): 131-148.

〈论攀附:近代炎黄子孙国族建构的古代基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3.3 (2002):583-624。

〈弟兄与英雄祖先:两种历史心性下的族群关系〉,台湾历史学会编辑委员会编,《迈向21世纪的台湾历史学论文集》(台北:稻乡出版社,2002),页131-150。

〈中国民族研究的传统与创新:由解构到再建构〉,收入邓晓华、林美治编,《中国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香港:华星出版社,2002),页142-169。

〈徘徊在汉与非汉之间:北川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收入何翠萍、蒋斌主编,《国家、市场与脉络化的族群──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人类学组》(台北U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03),页59-103。

〈《川西民俗调查记录1929》导读〉,收入黎光明、王元辉著,王明珂编校,《川西民俗调查记录1929》(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4),页11-25。

“Heroes’ Journey: Imagined Frontiers in Pre-modern and Modern China,” in Frontiers or Borders (Seoul: RICH, Hanyang University, 2004), pp. 221-264.

〈瓦寺土司的祖源:一个对历史、神话与乡野传说的边缘研究〉,《历史人类学学刊》(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2.1 (2004):51-88。

〈近代羌族饮食文化:藏、汉或以色列传统?〉,《第八届中国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国饮食文化基金会,2004),页397-418。

〈黑水藏族的语言、文化与民族认同〉,《当代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蒙藏委员会,2004),页474-498。

〈边界与反思――敬覆何翠萍教授对拙著《羌在汉藏之间》的评论〉,《汉学研究》22.1 (2004):497-507。

〈「惊人考古发现」的历史知识考古──兼论历史叙事中的结构与符号〉,《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76.4 (2005):569-624。

〈族群历史之文本与情境──兼论历史心性、文类与范式化情节〉,《西师范大学学报》34.6 (2005):5-13。(摘要转载於《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2期)

“What continued in History: A Perspective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Qiang,” in Notions of Time in Chinese Historical Thinking, ed. Chun-Chieh Huang and John B. Henderson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 175-201.

〈青稞、荞麦与玉米:一个对羌族物质文化的文本与表徵分析〉,《中国饮食文化》3.2 (2007):23-71。

〈由族群到民族:中国西南历史经验〉,《西南民族大学学报》11 (2007):1-8。

〈论西南民族的族群特质〉,汪宁生主编,《民族学报》第五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2),页225-250。本文原发表於「Crossing Borders and Paradigms」国际研讨会(大理,2007.8),修改後投稿发表於《民族学报》。部分原文曾转载於《西南民族大学学报》11 (2007):1-8(CSSCI期刊)。

〈反思性研究与当代中国民族认同〉,《南京大学学报》1 (2008):55-67(CSSCI期刊)。本文原发表於南京大学「跨学科视野下的文化身分认同」国际会议(2007.10),修改後刊於《南京大学学报》。

〈王崧的方志世界:明清时期云南方志的文本与情境〉,孙江主编,《新史学》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2008),页97-118。

〈寻访凌纯声、芮逸夫两先生的足迹──史语所早期中国西南民族调查的回顾〉,《古今论衡》18 (2008):17-32。

〈学术认知与人道关怀:川康震动的反思〉,《思想》11 (2009):1-18。

〈山神与神山〉,《南冥学研究》27 (2009):257-276,韩国尚庆大学校、庆南文化研究院(韩文发表)。本文原发表於韩国晋州庆南大学「东亚的神山信仰」国际会议(2008),修改後刊於《南冥学研究》。

编辑

黎光明、王元辉报告,王明珂编校、导读,《川西民俗调查记录1929》(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4)。

芮逸夫著,王明珂编校,《川南苗族调查日志1942-43》(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0.3)。

社会评论及其他

〈什N是台湾人:谈台湾的族群经验〉,《联合报》,1991.10.20,〈4版、6版〉。

〈「家」是如此遥不可及〉,《联合报》,1993.08.29,〈11版?民意论坛〉。

〈两岸危机中的台湾认同与中国认同〉,《联合报》,1994.10.12,〈11版?民意论坛〉。

〈从犏牛精神谈省籍情结〉,《联合报》,1994,〈大家谈〉。

〈透过公投解决统独争议不可行〉,《联合报》,1994.11.27,〈11版?民意论坛〉。

〈中产阶级认同不是新党专利〉,《中国时报》,1994.12.06,〈时论广场〉。

〈重建过去:历史文献、口述历史与考古〉,《北县文化》43 (1995):59-62。

〈有关二二八的历史诠释〉,《联合报》,1995.02,〈11版?民意论坛〉。

〈史家的技艺仅是为当代创造或改变传统?〉,《联合报》,1995.04.18,〈11版?民意论坛〉。

〈“纵火” 反映什N?〉,《联合晚报》,1995.04.18,〈2版?联合论坛〉。

〈私校教育代金无助於教育改革〉,《联合报》,1995.09.16,〈11版?民意论坛〉。

〈辛普森的黑皮肤〉,《联合晚报》,1995.10.04,〈2版?联合论坛〉。

〈检讨辛普森案具正面意义〉,《中国时报》,1995.10.08,〈时论广场〉。

〈从中原与边缘思考什N是中国人〉,《中国时报》,1995.10.29,〈时论广场〉。

〈台湾与中国的历史记忆与失忆〉,《历史月刊》105 (1996):34-40。

〈两个释宪案显露为政者的矛盾〉,《联合报》,1996.06.04,〈11版?民意论坛〉。

〈两岸的历史战争〉,《联合报》,1996.06.21,〈11版?民意论坛〉。

〈狗,硬生生被人分族别类〉,《联合报》,1996.09.09,〈11版?民意论坛〉。

〈认同工程的再造〉,《联合晚报》,1997.02.26,〈2版?联合论坛〉。

〈族群认同〉,《联合晚报》,1997.03.12,〈2版?联合论坛〉。

〈藏独:社会经济、宗教文化挫折的反射〉,《联合报》,1997.03.23,〈11版?民意论坛〉。

〈失忆之土?〉,《自由时报》,1997.03.29,〈自由副刊〉。

〈教条与异端〉,《联合晚报》,1997.04.16,〈2版?联合论坛〉。

〈全民觉醒〉,《联合晚报》,1997.05.02,〈2版?联合论坛〉。

〈正视历史的现实意义:历史教材的争议〉,《联合报》,1997.06.15,〈11版?民意论坛〉。

〈令人痛心的政治文化〉,《联合晚报》,1998.03.25,〈2版?联合论坛〉。

〈朱棣文旋风能刮走台湾的学术恶习吗?〉,《联合报》,1998.03.29,〈11版?民意论坛〉。

〈学术本土化、国际化与主体性〉,《联合报》,1998.07.12,〈11版?民意论坛〉。

〈毒药猫与代罪羊:考克斯报告反映的一些现象〉,《联合报》,1999.05.29,〈15版?民意论坛〉。

〈陆上台湾:黑水的过去与近况〉,《历史月刊》141 (1999):4-10。

〈羌族:玉皇、上帝与木比塔的子民〉,《历史月刊》145 (1999):4-11。

〈从模糊边缘出发建立两岸新关系〉,《联合报》,2000.05.11,〈15版?民意论坛〉。

〈典范历史与边缘历史:文献、口述及其他〉,《国史馆馆刊》29(2000):11-20。

〈掘古发史的番薯人:纪念 K. C.〉,《联合报》,2001.02.07,〈联合副刊〉。

〈在成都的一个小茶馆里:张光直临终前的一场安祷〉,李力、孙晓林编,《四海为家:追念考古学家张光直》(北京:三联书店,2002),页167-174。

〈谁能统计悲伤〉,《联合晚报》,2002.05.29,〈2版?联合论坛〉。

〈猜疑的忠诚查核,灾难的血缘主义〉,《联合报》,2002.09.26,〈15版?民意论坛〉。

〈何止是愚蠢广告,可怕的文化偏见〉,《联合报》,2003.01.14,〈15版?民意论坛〉。英文版转载,见 “Advertising biases not very subtle,” Taipei Times, p. 8, Jan. 28, 2003.

〈世界遗产与观光〉,《联合晚报》,2003.03.03,〈2版?联合论坛〉。

〈SARS、匪谍、猜疑〉,《联合报》,2003.04.02,〈15版?民意论坛〉。英文版转载,见 “Taiwan shall reap what the DOH sows,” Taipei Times, p. 8, April 5, 2003.

〈自治与资源〉,《联合晚报》,2003.06.04,〈2版?联合论坛〉。

〈民族文物之反映与映照〉,《历史月刊》185 (2003):106-116。

〈近代羌文化探索:有关服饰与语言的书写〉,《历史月刊》188 (2003):33-39。

〈沟通或区分的语言教育〉,《联合晚报》,2003.08.30,〈2版?联合论坛〉。

〈历史记忆与族群关系〉,《历史月刊》196 (2004):98-104。

〈今天、明天示范成熟民主〉,《联合报》,2006.09.15,〈15版?民意论坛〉。

《寻羌――羌乡田野杂记》(北京:中华书局,2009)。

任免信息

2017年3月1日,王明珂就任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所长。

上一篇:花房姑娘原唱

下一篇:王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