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为光的个人简介
王为光,科教片编导。原名王阳生,笔名羽奇。江苏盐城人。1940年参军,先后在八路军、新四军任文化教员、宣传员。1943年后任盐城县文工团分队长、淮安县文工团副团长、苏北文工团话剧队队委,1945年任新四军军部文工团、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戏剧股副股长。建国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教育科科长。先后导演科教片50余部。1958年后任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编辑、导演、艺委会副主任。
简介
王为光(1926~)
科教片编导。原名王阳生。江苏盐城人。1940年参军,先后在八路军、新四军任文化教员、宣传员。1943年后任盐城县文工团分队长、淮安县文工团副团长、苏北文工团话剧队队委,1945年任新四军军部文工团、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戏剧股副股长。建国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教育科科长。1958年后任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编辑、导演、艺委会副主任。导演、编导科教片七十余部。其中《精选稻种夺丰收》,于1964年获国家科委、文化部1958~1963年科教片为农业服务奖、1978年获第十届贝尔格莱德国际科教电影节金奖;《针刺麻醉》(与人合作)于1974年获第一届纽约长岛国际电影节大奖、1980年获黎巴嫩贝鲁特第五届国际科教电影节教育片奖;《中国首次南极考察》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85年优秀影片奖;《手足情――组合移植诞生录》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92年优秀影片奖;《造手大师――记于仲嘉教授从医五十年》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95年中国电影华表奖。
儿时经历
1926年,王为光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县的一个职员家庭。他只读过五年小学,后来由于抗日战
争爆发,失去了继续求学的机会。1940年,八路军路过他家乡,他凭着满腔的热情和对革命的向往要求参军。哪知部队领导看他只有十四岁,人又瘦小,不愿接收,怕他闹情绪,佯装答应,但第二天清晨,部队却转移了。他一觉醒来,发现部队已经走了,拔腿就追,经过一天一夜的紧追猛赶,总算追上了队伍。当部队领导发现站在面前的这个倔强的“小鬼”已疲备不堪,双脚打满水泡,而嘴里仍口口声声要跟部队走时,又惊讶又感动,终于破例收下了这个小兵。在革命队伍中,他当过勤务员,后到宣传队和文工团演过戏,画过画,拉过琴,导过戏。
从影经历
1949年,他从部队文工团转业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当演员,开始进入电影界。他曾在《吕梁英雄传》 、 《新儿女英雄传》中扮演过辛老二和刘双喜两个角色。
1953年,他被调到厂宣教组任组长,同时由于工作关系成了中央马列主义学院的旁听生。学院为了帮助学员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放映了许多科教片,他被影片所吸引,感受到科教片的力量――既能形象地帮助人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又能潜移默化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他决心投身于科教电影事业,向组织上表示自己的愿望。
1955年任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宣传科长。先后成功地扮演了《白毛女》中的杨白老、 《兄妹开荒》中的哥哥、 《买卖公平》中的小战士,曾多次立功受奖。
1965年,拍摄《城市人民防空――急救》需要一个被火烧伤的角色,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弄假成真的危险。
1956 年到 1966 年,他先后编导《科学与技术》杂志片十本,《石头织布》、《机械包装》、《精选稻种夺收》、《三黑三黄》、《城市人民防空――急救》等二十五部(五十五本)科教片。
1963年,全国十大城市举行科教片展览, 《精选稻种夺丰收》博得观众的好评,获得文化部颁发的“科教片为农业服务奖”。
1964年, 《石头织布》在香港展览放映,也博得港澳同胞的好评。
1965年,拍摄《城市人民防空――急救》需要一个被火烧伤的角色,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弄假成真的危险。为了避免烧伤别人,他决定亲自扮演。
1973年,为拍摄《针刺麻醉》,他先后向许多医生请教针麻理论,详尽听取医生的实践经验。
他编辑的《高山植物》 ,1978年荣获南斯拉夫国际科教电影节金质奖章。王为光虽已年过五十,仍象当年的文工团员一样精力充沛,干劲十足。
1979年拍摄《长江》,他是江源考察拍摄队中年纪最大的一个。
付出努力
1955 年春,他被调到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工作。从此,他就和科教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要将为科教电影事业作出贡献的愿望变为现实,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他小学都没有毕业,能有多少科学知识呢?在战争的硝烟中成长,又何曾受到过电影专业训练呢?担任科教片导演,他面临着许多困难
。然而困难算什么?他是一个知难而上的人,自小就有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倔劲儿,就是凭着这股劲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他跟着部队南征北战,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宣传任务,先后成功地扮演了《白毛女》中的杨白老、《兄妹开荒》中的哥哥、 《买卖公平》中的小战士,曾多次立功受奖。并被评为文工团的模范工作者,他决心还凭这股劲儿叩开科教电影的大门。他抓紧工作之余刻苦自学初中、高中数、理、化知识, 阅读科普读物。不仅从书本上学知识,而且向社会求知识。每次接受拍摄任务,他都看作是进一次学校、学一门新知识的机会,尽力汲取、积累知识。他认真学习和题材有关的知识,虚心向专业人员请教,不弄清搞懂有关知识,他决不动手拟定拍摄提纲。
创作风格
在科教电影创作上,他力求朴实,充分利用电影手段、形象地阐明科学道理,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他编导的科教片,大都具有结构严谨,形式朴实自然的风格。他编导的工业科教片,有的被工人称为“技术革新的好帮手”。他编导的农业科教片,有的被社员、干部称为 “增产粮食的好参谋”。1964年,《石头织布》在香港展览放映,也博得港澳同胞的好评。在十年动乱中
,王为光年富力强,正是能在科教电影事业上有所作为的时候,却被剥夺了工作的 权利。在科学被摧残、文化被践踏,教育被破坏的那些日子里,他始终认为:人民需要科学技术知识。科教片是独特的艺术形式,介绍科学技术知识是科教片的主要特性。科教片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时,必须以先进的世界观为指导,努力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帮助教育人们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为此,他从没有间断过学习和思考。
为影视献身
拍摄《城市人民防空――急救》需要一个被火烧伤的角色,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弄假成真的危险。为了避免烧伤别人,他决定亲自扮演。第一次拍完,摄影对画面不满意。为了影片的质量,他毅然地再次将身上点着火又表演一次,不料急救人员在第二次拍摄时,因慌乱有所延误,没有按照要求把火扑灭,火苗从他身上窜到脸上,他一声不吭地忍着,当摄影拍完满意的镜头时,他的脸部已严重烧伤。王为光勤学苦干十年,从拍摄《科学与技术》杂志片逐步成为能够较熟练地运用电影艺术处理各种题材的科教片编导。
1973年,为拍摄《针刺麻醉》,他先后向许多医生请教针麻理论,详尽听取医生的实践经验。当他再和医务人员谈拍摄设想时,医生们开玩笑地把他称为“同行”。多少年来,他就是用这样的方法积累了水稻栽培、机械原理、地震预测、天体形成等各方面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搬上银幕,向大家介绍。为探求一种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的较好的艺术形式,他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大量广泛地阅读中外名著和电影导演专业书籍,藉以提高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在实践中,逐步成为科学知识面较广,讲究电影艺术表现形式 的科教片导演。受过多年部队生活陶冶的王光,一面自学,一面在实践中磨练,这培养了他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拍摄影片时,他常常既是组织者,又是具体的工作人员。他喜欢自己搬弄照明灯,摆布道具。危险艰难的工作,愿意自己承担。
科教片
1979年拍摄《长江》,他是江源考察拍摄队中年纪最大的一个。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唐古拉山区,空气的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空气的一半,有两位青年因严重的高山反应不得不退出考察队,然而他却爬冰川,翻雪山,坚持爬到海拔五千四百米的拍摄点,三天时间连续拍摄两处冰川的奇景壮观,行动和青年人一样利索,谁也看不出他是一个患多种疾病进藏体检不合格的人。他正是以这种爬冰川、翻雪山的精神,不断努力从事科教电影创作的。他是上海科影厂多产的导演之一。自然界不断发展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教电影艺术创作也要不断繁荣提高。王为光壮志满怀,对发展祖国科影事业充满信心。他又将开始新的探索,试图编导具有中国特点的新样式的科教片。
个人贡献
1980年5月,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举行的第五届国际电影节上,我国科教片《针刺麻醉》以朴实自然,明快流畅的艺术手法,生动地介绍了我国针刺麻醉技术的发生、发展和在医疗手术中广泛应用的情景,引起外国朋友的关注和赞赏,获得电影节的教育片奖。在这以前,这部影片被译成几种外文,在许多国家放映,宣传了我国的医学成就,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编导的《断肢再植》 、 《针刺麻醉》 、《控制上海地面沉降》、 《天体的来龙去脉》 、《高山植物》、 《长江》 (上集)等十四部科教片。这些影片虽然题材各不相同,但都能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与宣传科学的认识方法贯通一气,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有些影片不仅得到国内观众的肯定,也得到国外人士的好评。
所获奖项
导演、编导科教片七十余部。
其中《精选稻种夺丰收》 ,于1964年获国家科委、文化部1958~1963年科教片为农业服务奖、1978年获第十届贝尔格莱德国际科教电影节金奖;
《针刺麻醉》(与人合作)于1974年获第一届纽约长岛国际电影节大奖、1980年获黎巴嫩贝鲁特第五届国际科教电影节教育片奖;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85年优秀影片奖;
《手足情――组合移植诞生录》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92年优秀影片奖;王为光虽已年过五十,仍象当年的文工团员一样精力充沛,干劲十足。
《造手大师――记于仲嘉教授从医五十年》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95年中国电影华表奖。
个人作品
《儿女亲事》 (1950) .... 村长
《吕梁英雄》 (1950) .... 辛老二
《骨头断了有妙着》 (1993) .... 导演
《骨头断了有妙着》 (1993) .... 编剧
《造手大师――记于仲嘉教授从医五十周年》 (1995) .... 导演
《造手大师――记于仲嘉教授从医五十周年》 (1995) .... 编剧
《液压家庭新成员――叠加阀》 (1994) .... 导演
《液压家庭新成员――叠加阀》 (1994) .... 编剧
《云天奇观》 (1988) .... 编剧
《海天佛国――中国名山气象》 (1989) .... 导演
《海天佛国――中国名山气象》 (1989) .... 编剧
《我们贵州人》 (1990) .... 导演
《我们贵州人》 (1990) .... 编剧
《艺术大师刘海粟绘画艺术》 (1989) .... 导演
《艺术大师刘海粟绘画艺术》 (1989) .... 编剧
《艺术大师刘海粟绘画艺术》 (1989) .... 其他
《长江》 (1980) .... 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