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家)

时间:2024-01-28 06:37:00编辑:影视君

唐诗(艺术家)的个人简介

唐诗,1984年生于湖南长沙,2002年6月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进入油画工作室学习。师从陈丹青老师,石冲老师,李天元老师。2006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2007-2009年签约今日国际画廊;2016年接受湖南卫视国际频道《世界看湖南》节目专访。先居北京,职业艺术家。

参展记录

2016年

9月 荣宝斋当代青年油画家推介展,荣宝斋当代艺术馆,北京;

7月 毕加索对话展――摸象 童心,山水美术馆,北京;

6月 碰撞――观念具象小组绘画展,798先声画廊,北京;

5月 混沌――唐诗个展,林子文化空间,长沙;

5月 天方夜谭,杭州艺术博览会,杭州;

5月 迭变,三清上艺术空间,杭州;

4月 碰撞,58艺术网,农展馆艺术北京;

2015年

9月 回归,山水美术馆,北京;

7月 今日美术馆大学生提名展十周年特别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6月 保利第二届学院之星――山水田园,时间博物馆,北京;

6月 艺起来,艺典中国798艺术区3818库、北京农业展览馆,北京;

2014年

12月 丝路回响,798凤凰艺都,北京;

11月 谧境观澜艺术私享会,798DARA私享家,北京;

10月 浮世与再现,798悦美术馆,北京;

8月 潜现实-观念写实绘画六人展,颐和悦馆,北京;

7月 城?查无此人,炎黄艺术馆,北京;

6 月 首届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专题展,新疆国际会展中心,乌鲁木齐;

5月 新疆印象-青年艺术家画新疆创作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5月 韩中现代美术代表画家展,韩国文化院,北京;

3月 首届观念写实油画展,多伦美术馆,上海/南通?1895,江苏;

2013年

11月 艺述的云层――清华学派?青年艺术家计划,中华世纪坛, 北京;

4月 “我?正常”唐诗个展,798创意广场妙有艺术,北京;

2012年

9月 今日艺术汇――当代艺术名家邀请展,三亚,海南;

2011年

7月 独立宣言邀请展 ,今日美术馆,北京;

2010年

9月 国际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新加坡;

2008年

10月 虚幻世界五位中国艺术家联展,ELLITA contemporary,瑞士 ;

2007年

6月 中国画廊博览会 ,国贸,北京;

1月 唐诗、周松作品联展 ,今日国际画廊,北京;

2005年

11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作品展,作品《吻痕》入选《美术观察》杂志第2期。

获奖经历

2006年

8月 毕业创作《坑》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收藏;

毕业创作《汉堡包》选送今日美术馆2006全国美术院校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提名展,获得油画金奖,并被今日美术馆收藏。

出版著作?

《东方艺术大家》,东方艺术出版社,2007.6;?

《东方艺术大家》,东方艺术出版社,2007.4;?

《新疆印象-青年艺术家画新疆》,化学工社业出版,2015年;?

《首届观念写实油画展》,北京德美艺嘉,2014年;?

《2006全国美术院校毕业生优秀作品提名展作品集》,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8。?

收藏记录?

《牧迹》(150X112cm),丹蒙艺术,2014.6;?

《铁公鸡》(60X50cm),阳光雨丛,2015.8;?

《蚕》(40X30cm),林子文化空间,2016.5;?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60X50cm),妙有艺术,2013.4;?

《坑》(180X135cm),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6.9;?

《汉堡包》(180X135cm),今日美术馆,2006.9;?

《鸠占鹊巢》(196X300cm),早晨设计,2014.1。

艺术评论

迷人眼:悖论性瞬间

――唐诗绘画作品与作为他者的自身

文/高登科

唐诗的作品非常具有艺术的敏感性,他总是能够抓住某种流转的瞬间,将具有哲思意味的场景呈现在画面上。唐诗画面中的瞬间往往是思想深处的一次激变,具有悖论性和戏剧化的张力,是触动理性边界的“决定性瞬间”。不过,虽然唐诗画面中的“决定性瞬间”与法国摄影大师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但同时也具有关注点的区别。相似性是:唐诗的作品与摄影师的镜头一样,当一个形式上、心理上微妙的瞬间出现的刹那,艺术家能够本能地快速做出判断,捕捉到这个充满意义的瞬间。不同点也很明显:摄影师注重的是镜头下正在发生的故事,而唐诗注重的是故事触及灵魂刹那间的感受,是思想维度的“闪念”。

绘画有其艺术语言的特性,呈现的往往是静态的、定格的“有意味的形式”。不过,绘画中不管有没有“形象”的存在,不管写实、意象化还是完全抽象,静态的画面中应该具有一种思想的“动能”、思想的张力,正如清代画家戴熙所评画:“让人惊不如让人喜,让人喜不如让人思。” 我们不妨把唐诗作品呈现的具有哲思意味的瞬间称为“悖论性瞬间”,让作品通过画面自行言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唐诗画中的深意是经过自己思辨后的结果,“瞬间”只是开启了画面的钥匙,而“悖论”则循循善诱、渐入佳境,整个画面呈现出具有寓言格调的“视觉之谜”。唐人白居易有诗云:“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迷人眼”是一个很动人的状态,所谓迷者,不光眼睛不由自主,心境、志趣也都在视觉的谜语中沉浸,“思考”是视觉的升级,也是视觉的意韵,“迷人眼”才能彰显画面悖论性的张力。

叙事性与视觉之谜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唐诗是有一种古典情怀的艺术家,他虽然本科毕业后就进入到当代艺术领域,工作室在今日美术馆附近驻扎6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面貌就迸发在眼前,但这些并没有引起唐诗的作品“突变”。唐诗始终用明丽、轻松、理智、机趣的画面从容地应对一切,就连2014年与众位青年艺术家参加新疆写生活动,并一起参加首届新疆国际双年展,绝大部分参加写生艺术家的作品都是浓浓的“民族风情”,唐诗的也一直保留自身的画面风格。

唐诗的画面善于用形象完成理念的视觉演绎,作品中充盈着“叙事性”。“叙事性”在20世纪初的表现艺术领域是被淡化的,尤其是到了康定斯基、蒙德里安为代表的抽象绘画,“叙事性”已经在画面中彻底消失了。在20世纪60、70年代德国“新表现主义”中,“二战”“生命”等宏大叙事重新进入表现绘画领域,不过当时的“达达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欧普艺术”等前卫艺术领域已经把“叙事性”抛到了九霄云外。在我看来,“叙事性”并不构成“前卫”的障碍,艺术最重要的是表达,能够有效地把艺术家的感受、理念、洞察和思辨通过绘画的方式传达出来,是一个画家的基本素质,前卫与否只是时代之浮光掠影。在阿瑟?丹托的《艺术的终结》和汉斯?贝尔廷的《艺术史的终结?》之后,形式语言逻辑的艺术发展脉络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回归艺术最基础的表达才是当代艺术家的使命,难得的是,唐诗一直坚持绘画的本体。

唐诗的作品呈现的是“视觉之谜”,创作的过程是理性对感受的推演。从创作的时间跨度来看,唐诗2012年之前的作品多偏重场景化呈现。从2006年的毕业作品《汉堡包》到2012年的《鸠占鹊巢》,场景化、多形象、叙事性一直是唐诗作品的特点。2013年后的作品则更简洁,往往通过有限的画面元素,直入主题,简洁明了。《鸠占鹊巢》是唐诗典型的场景化作品,虽然借用了马奈《草地上的午餐》的经典图式,但是从画面场景来看,唐诗完全讲述了一个当下的、具有个人视角的故事:断裂的钢筋混凝土平台上,三个青年在郊外野炊,荒原和蓝天在远处连成一片,工业时代的钢管如树木般纵横交错,而在钢管延伸的“树枝”上,鸠与鹊正在对视。唐诗版“草地上的午餐”讲的是一个后工业时代的故事,唐诗的“视觉之谜”是有明确的问题指涉的,画面也是精心构建的,有谜面,没谜底,叙事性最终指向开放的场域,唐诗用自己的作品完成了对当代社会的反思。

二次感受:感觉的维度

如果说哲思是唐诗画面表现出来的气息,那么直觉感受则是唐诗创作的动机。唐诗画面中的场景宏大者,往往是匠心独运;简洁明快者,同样别处心裁。唐诗绘画的创作过程一般有一个触发点,就像灵光一闪,这种来自于直觉的感受是他创作最根源性的营养。比如他的作品《无知无觉》《折视》《能量》等,都源于生活场景中的一个“闪念”,唐诗抓住了这种“闪念”,然后完成视觉悖论性的阐释。这种通过画面阐释的过程,唐诗称之为“二次感受”。“二次感受”一方面连接理性阐释,另一方面则贯通直觉感受。

唐诗曾这样解释创作时的感受:“无感让人们变态,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同时时刻警醒自己。我会从过期期刊、人民画报或日常生活中发现让我产生兴趣的图像,呈现于画布。而后,我将彻底脱离图片的束缚,打破原有的画面成分,去除不相干的内容,把观念完全融入其中,使表达明朗,逐渐形成我所需要的视觉效果。我仍会用儿时日记画的方式再现我的思考过程,把人们最熟悉的东西放到画面里,发生与生活中不曾有过的场景,使画面与现实保持良好的距离感,这些小画在唤醒我僵化思想的同时让我反复思考绘画的原因。”二次感受,是唐诗通过视觉元素的重组,让绘画回归到鲜活的“感受”中,他珍视身边孩童的感知力,也珍视自己儿时日记里记录的直觉经验,唐诗经常把孩子们还有自己儿时一些敏感的举动搬到画面中,完成感受的二次“进化”。感觉对于唐诗来说具有不同的维度,当我们处在特定的时空中,当我们身在泛滥的图像中,当我们在无感和冷漠的氛围中,唐诗的作品是主体性的彰显,是感觉之维度打开局面的场域,是二次感受的“维度之谜”。

主体性:作为他者的自身

唐诗作品中的主体性一直很强,他绘画的过程是非常理性的状态,《多棱镜》《临界点》《哈气》《自然界》《次要地位》《纯粹交流》《遮挡》等作品都是唐诗借“视觉之喻”,完成自己“理性之诗”。在近两年的作品中,观者几乎看不到唐诗画面中的时间流动,也看不到具体的空间指涉,画面似乎是超时空存在的:《次要地位》像穿透维度之眼,《多棱镜》给人旋转的视域,《临界点》在理性的边界探寻视觉的可能,《纯粹交流》在暗箱中摸索心灵的尺度……所有的作品都是唐诗主体性的一种面向,他不断地以画面的经营者、理念的生发者、同一性的挖掘者,穿梭于画面、观念以及人类共感的多重维度,他的作品不是在描述具体时空里的事件,而是理念维度的沉思。

画面元素对于唐诗而言是他的文辞和话语,物与自身,自身与他者,感知与思辨,都是作为主体性“我”的触点,都可以作为“我”表达的对象,都可以成为唐诗“二次感受”的基点,而“我”之色彩充斥于所有的画面,这在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看来,正是个人同一性的体现。在保罗?利科看来,个人同一性既不是笛卡尔的“我思”,也不是尼采的“对我思的瓦解”,而是“自身与他者的交织”,个人同一性在利科看来是人生的根本问题。主体性是人的“基本殊相”,而所有的行为、创作则是在“基本殊相”的前提下生成的“特殊殊相”,在这个过程中,“特殊殊相”打通了物、自身、他者的界限,作品即是“作为他者的自身”。唐诗的作品一直有一种冷峻的视角,比如在他的《次要地位》《虚象实象》《呼吸》等作品中,唐诗完成了他者的自身转换;而在《无知无觉》中,唐诗则完成了自身的他者化。

回到“乱花渐欲迷人眼”,既是花迷人,也是人迷花,二次感受之后,唐诗完成了主体作为他者的自身。

我?正常

文/唐诗

自我有握力之始,就学会拿着笔在任何可以涂抹的表面留下痕迹。也许你也有过这样的动作,可是,每当翻开父亲为我保留的从三岁到九岁的画片时,拙朴的笔记写下的日期如同连号的纸币,我就知道你的动作可能只是一个片段,而我形成的是一种习惯。

我习惯纸笔的记录,习惯实体书的手感和味道,习惯时不时大声喊叫两下,习惯一个人动手做,用自己的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说。

数十年过去,当代社会让人们习惯手捧电子书,低头看手机,用耳麦听音乐,带口罩呼吸,即使对面相坐,仍然借助工具聊天,游戏,而且乐在其中……人同机器,或是说人跟现代化产物的距离正在静静的发生位移。你们已经脱离不了它们。你们感受世界,不再需要自己的五官,你们把感官放在次要位置,人本身的功能性(五官控制五感)正逐渐退化,也许不用环境摧毁你们,你们就已经自我消亡。

在超级现代时间里,无感让人们变态,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同时时刻警醒自己。我会从过期期刊、人民画报或日常生活中发现让我产生兴趣的图像,呈现于画布。而后,我将彻底脱离图片的束缚,打破原有的画面成分,去除不相干的内容,把观念完全融入其中,使表达明朗,逐渐形成我所需要的视觉效果。我仍会用儿时日记画的方式再现我的思考过程,把人们最熟悉的东西放到画面里,发生与生活中不曾有过的场景,使画面与现实保持良好的距离感,这些画作在唤醒我僵化思想的同时让我反复思考绘画的原因。

唐诗写于2013年3月20日12:35

I am Normal

From the moment my hands know how to grip, I started to scribble on all kinds of surfaces available. Maybe you have the same experiences too.? For me, every time I see my old drawings from three to nine years old that my father kept for me, on which the rough signatures looks like consecutive currencies, I know that for others this kind of action may be just a momentary thing, but for me, it is a habitude.?

I am habited to document with pen and paper, the touch and smell of books, shouting to myself, handcrafting alone; with my eyes to see, my ears to listen, my nose to smell, and my mouth to speak.

Decades have passed, the fast pace modernity has taught us to electronic readings, smartphones, to listen to music with headphones, to breath under masks… Even when we are face to face, we still chat with our devices. We play games and enjoy in the virtual world.? The space between human and machine, or people and the modern products is shifting slowly.? We are entirely dependent on those devices.? We perceive the world without our five senses, they have become secondary.? The function of the human body is degenerating.? Maybe we will destroy ourselves before the outside does.?

In hyper modernity, insensitivity makes people abnormal.? I observe this phenomenon and always alert myself to be vigilant.? I use old magazines and journals, as well as daily observations to find interesting imagery and transform them to my paintings.? Afterwards, I am totally free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imagery.? I deconstruct the initial image and integrate new concepts with the removal of any unrelated elements to make my message clear and have the final visual.? I still use the way of expression since my childhood, which is to incorporate familiar things and create a new visual relation, a good distance between the reality and the images.? Those early scribbles keep me from ossification and enlighten me to rethink about the cause of painting.?

Tang Shi, 12:35 3/20/2013

作品欣赏

上一篇:网球发球

下一篇:小仓诚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