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乾的个人简介
王仁乾,浙江宁波慈城镇黄山村人,字健君,号惕斋,出身书香门第。晚号独臂翁,王严理曾孙,生于慈城黄山的“大夫第”。1
生平事迹
在日本创办凌云阁1870年,王仁乾赴日本经商,是当时仅有的被日本政府允许住在外国人居住地的13个中国人之一。后在日本创办“凌云阁”,主要经营汉文书籍、文房四宝、古玩、字画、丝绸等中国产品。王仁乾先生虽说是一个旧学知识分子,但在日本时能及时接受新思想,认真学习劳动技能。如对印刷机械的操作,从石印机到铜板印刷逐步更新,他都能操作。从写书、编书、排字、印书、校书、发行等,他都能独力担当。“凌云阁”出版发行的书籍,目前已发现《日本陆军军制提要》、《日本语言文字指南》、《诊病奇臁泛汀段奘ψ酝ǘ锫肌贰
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王仁乾和他的族兄王治本(1836 ―1908)在日本期间,开创了与近代日本文人进行诗文交流的先河,慈城王氏兄弟在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史上曾有过重要贡献。1877年至1881年间,王仁乾与原高崎藩藩主、酷爱诗文者大河内辉声交往甚密,曾作书赠与大河内悬于其书斋。还与宫岛诚一郎、植村慎斋、曾根俊虎、石川鸿斋等有所接触。1884年5 月29日,他与日本史学家、汉学家冈千仞(1833―1914)等从横滨出帆,于6月6日抵达上海。王仁乾陪同冈千仞游览江浙两地,参观了苏州、杭州的名胜古迹,曾去绍兴兰亭和大禹陵游览,还访问了朱舜水先生故里余姚。应王惕斋的邀请,冈千仞在其慈城黄山的老家居住近半月,受到盛情款待。这位日本著名学者、维新人士在游记《观光纪游》中曾概述缘由:“吾与惕斋同发横滨,瀛海湾例,食息寝处,无日不相与,遂访其家,举族欢迎如亲兄弟。此亦文字因缘,非偶然者”。
向国人介绍明治维新1892年,王仁乾先生在日本不幸被马车撞倒,碾伤左臂。因延治不愈,遂失去一臂而成为重残者。故晚号独臂翁,著有《独臂翁见闻录》等。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和洋务运动的开拓者与奠基人盛宣怀曾为王仁乾写过一副对联:“君老游踪观变政,天留右手写新书。” 联中“变政”是指19世纪末日本的明治维新。“新书”则指日语学习小册子和《独臂翁见闻录》等。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王仁乾热心向国人介绍日本维新情况,向有关方面提出革新意见,并陪同访日人士参观日本现代工业生产。王仁乾先生一生慷慨,交友广泛,是一位爱国、爱乡,有维新思想,受人尊敬的旅日老华侨。1910年,王仁乾先生回国定居。1911年3月24日,这位积极推进中日友好活动的民间外交家卒于上海客次,享年73岁。
我国首部日语工具书
书籍简介《无师自通东语录》是王仁乾创作的日语学习工具书。浙江工商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院院长王宝平教授这样评价此书:“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日语学习工具书,而且这种类型也是我见过的惟一一本。”
《无师自通东语录》共78页,未标明出版年份。据王仁乾的外孙王勤谟介绍,其外祖父王仁乾经常回国。编印《无师自通东语录》主要是供与日本文雅人士交谈所用,出版时间大概在甲午战争之前,约1886年左右。
该书还分门别类,介绍了各国国名和城市名,以及天文、地理、时令、称谓等的常用词汇和语句,总共有日常用语781个、日常字句479句。书中用普通话和宁波话对常用的日语词汇和句子一一进行注音,其标注相当有趣,且都能与日语里的发音对上号。
如对美国、英国、法国、俄国、德国和缅甸6个国家,王仁乾的标注分别为矮美立革、英国库、夫懒司、而罗削、段亦之和八路美路。东京、横滨、神户、长崎、上海和宁波6个城市的标注则为拖交、摇架亨麦、可倍、乃额山既、局开和南哈。
日语中1月到12月的称谓是孝额子、泥额子、三额子、希额子、挝额子、鹿个额子、希之额子、哈之额子、库额子、求额子、求之一额子、求泥额子。
母亲、弟弟、妹妹、儿子、商人和医生分别称呼为哈云(卡山)、倭多多、衣木笃、魔司俗、矮金堂和衣削。
有趣易记的注音1.(日语)下注的小字译语系中州韵(中州韵是中国近代汉族戏曲韵文所根据的韵部。“中州”指现在的河南省一带,“中州韵”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分韵的方法各地不完全一样,都跟皮黄戏的“十三辙”很相近),旁注官音(普通话),用以互相参照;有旁注“土音”就是慈溪音。如日语中“桥”字译音“哈希”、“日本桥”三字译读“尼夯牌”。再如日语中一字有数种不同读法,就要看此字用在什么语境中,书中也有举例说明。
2.首页有日本字母48字,也注有中州韵,方便学习者。
3.书中指出凡学习日本话,宜随时细心听当地文雅人士聚谈。日语中有很多助字,如同国内古文中用“之乎者也”一样,字用之不当,则听者(日本人)“不解而反生厌”。
4.提醒初学日语的国人,学习日语如同学昆曲,非口传不可。这本书中有译音,注释也颇为详细,有了此书,遇到问题,可以拿着它询问日本人,更容易得到他们的口授,也便于学习和记忆。
初学日语可无师自通1894年夏,中日甲午战争惨败;次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中国朝野无不为之震撼。“日本何以变得如此强大”成为当时中国知识界、工商界和官僚层都急于探究的问题。而理智的觉醒和反应就是应向日本学习,发愤图强,振兴中华。
基于日文中大量使用汉字,不少人认为日语相对较易学,且中日一衣带水,留学费用少。故在当年人们把留学日本看作一种爱祖国、求新知的时尚。《清代留学运动史》一书曾提及:1901年中国留日学生共有280名,1902年9月为614名,1903年11月是1242名,到1904年11月统计,共有2557名。据《清国留学生会馆第三次报告》等浙江留日学生调查录记载,自癸卯(1903年)三月至甲辰(1904年)十月,现宁波市范围内的留日学生就有50人。
在这个大背景下,由于王仁乾自编自印的《无师自通东语录》,简明扼要,实用性强,诚如书名如云,初学者通过对该书的仔细阅读和反复练习,确能无师自通,因此,极大地方便了初到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和商人等自学日语,同时,对促进中日民间的文化交流和经贸活动也产生过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