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德(367-438)的个人简介
王仲德(367年-438年),原名懿,晚渡北人,渡江后,为避司马懿讳,改称王仲德。自称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和东汉司徒王允弟王懋的七世孙(南朝人考证他实出身下邳,冒充太原王氏),刘宋开国功勋,南朝宋时著名将领。
王仲德沉稳谨慎,文韬武略,颇为宋武帝、宋文帝倚重。东晋末,随宋武帝攻打南燕,平定卢循,征讨荆州,北伐后秦,屡次担任前锋,勇冠三军,功冠诸将,进为征虏将军、冀州刺史。武帝建宋后,晋封新淦县侯,任徐州刺史,督淮北七州军事。
在宋文帝期间,参与元嘉北伐,在宋军南撤时,计退魏军。元嘉九年(432年)起,王仲德以花甲之年镇边拒魏,累迁镇北大将军、徐、兖二州刺史,文帝将边关诸州郡的军事防务全部委以他,魏人数年未犯境。
元嘉十五年(438年)病逝,终年72岁,谥号“桓侯”。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王仲德,太原祁县人,自称汉朝司徒王允的弟弟幽州刺史王懋的七世孙。《宋书》根据他渡江后的自述,记载他的祖父王宏在石季龙做官,父亲王苗跟随苻坚做官,都达到二千石的级别,然而真实性可能存疑。对于他出身魏晋高门太原王氏的真实性,因没有直接的系谱证明,当时南方的高门士族都不采纳,以之为冒充。
王仲德少年的时候性格沉稳,有主意和智谋,侍奉母亲很恭谨,学问通晓阴阳,精解声律。公元383年,前秦苻坚淝水之战失败后,王仲德年龄十七岁。他和他的哥哥王睿一同发兵起义,和慕容垂作战失败,王仲德受了重伤逃走,和家属失去了联系。路上经过一个大泽,被困住不能离去,躺在林子里。有一个小孩穿着青色的衣服,年龄大约七八岁,骑着牛正在走路,见了王仲德吃惊地说:“这位汉子吃饭了没有?”王仲德说肚子很饿,小孩走了,过了一会又返回来,拿了饭给他吃。吃过后想走,却下起了暴雨,看不见路径,有一条白狼来到跟前,仰天叫着,叫罢衔起了王仲德的衣服,于是渡水,王仲德随在它的后面,也得以渡过,与王睿相遇。他们渡过黄河到了滑台,又被翟辽所挽留,让他做将帅。
南归东晋几年以后王仲德想要南归,于是便丢开翟辽奔往泰山。翟辽的骑兵追赶得很急,仲德夜间行走忽然看见前头有熊熊的火炬在引导着他们,借着火光走了一百来里才得以逃脱。
东晋太元末年(396年),迁居彭城。兄弟名字犯了晋朝宣、元二帝的忌讳,所以都以字行世。北方重视同姓,都称做骨肉,有远来相投的人,无不竭力赡养和相助。如果有一个人不到的,就被认为是不义,不为同乡人所宽容,王仲德听说王愉在江南十分显贵,是太原人,就远来投奔王愉。但因他无法证明与王愉同祖,王愉接待非常微薄,于是王仲德便到姑熟,另寻出路。
投奔刘裕元兴二年(403年),桓玄篡位,王仲德见到了辅国将军张畅,说到了这事。王仲德说:“自古革命诚然不止一族,然而现在的起事者恐怕不能够成大事。”王元德果决刚劲很有谋略,刘裕十分了解他,把举义的事情告诉了他,让他到京城去袭击桓玄。王仲德听到了他们的谋划,对王元德说:“天下的事情不可不保密,而且兵也不以迟缓巧妙为贵。桓玄性情没有远虑,喜好夜晚出入,现在捉他正需要一个勇士的力量。”事情秘密泄露,王元德被桓玄杀死,王仲德逃走。正遇上义军攻克了建邺,王仲德抱着元德的儿子王方回出来迎候刘裕,刘裕在马上抱着方回,与仲德相对痛哭。追赠王元德为给事中,封为安复县侯,任命王仲德为镇军中兵参军。
随主征战义熙五年(409年)四月,刘裕讨伐南燕,王仲德担任前驱,逢有战斗就战败敌人,进行了大小二十多次战斗。卢循的军队前来进攻,众人的议论都想要迁都,王仲德脸色严正地说:“当今天子对着太阳、面向南方,各位明公著名当世,共同辅佐,新建大功,威震四海。妖寇猖狂,是趁我们远征,一旦凯旋入京,他们将自行逃散。如果今日投向草莽,则和匹夫相同,匹夫来发号令,怎么能有权威?这种计谋如果能够确立,在下请求从此告辞。”刘裕很高兴。
义熙七年(411年),刘裕与卢循在左里作战,王仲德率十余骑在前冲锋陷阵,击溃徐道覆,功劳冠于诸将,刘裕上表为仲德彰功,封为新淦县侯。
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后秦,晋升王仲德为征虏将军,担任冀州刺史,督前锋诸军事。冠军将军檀道济、龙骧将军王镇恶开向洛阳,宁朔将军刘遵考、建武将军沈林子出往石门,宁朔将军朱超石、胡藩开向半城,都受王仲德的统率。王仲德率龙骧将军朱牧、宁远将军竺灵秀、严纲等开往钜野进入黄河,于是总合各路军队进据潼关。
义熙十三年(417年),长安平定,刘裕任命王仲德为太尉咨议参军。刘裕打算迁都到洛阳,众人讨论都认为是适当的。王仲德说:“不同寻常的事是人们所惊骇的,现在军队在外已经很久,士人都想回去,所以应当以建邺为王业的基础。迁都应该等到国家全部统一以后。”刘裕十分赞同。派人护送姚泓先回彭城。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称帝建宋后,王仲德因功勋卓著,升迁为徐州刺史,封新淦县侯,担任都督,督淮北七州军事。
元嘉北伐元嘉七年(430年),进号安北将军,与到彦之一起北伐,大破魏军。北魏丢弃了河南,司、兖三州平定,三军都很高兴,而王仲德却有忧虑,他说:“诸位贤士不熟悉北国的虚实情况,一定会落入他们的圈套。”各路军队进驻灵昌,魏军从委粟津渡过黄河,虎牢、洛阳都丢掉了。到彦之听说两座城市都失陷了,打算烧掉船只步行逃走。王仲德说:“洛阳既然失败,虎牢无法自立,道理必然是这样。现在贼兵走了我们还仍有土地千里,滑台还驻有强兵。如果就舍掉船只,士卒必定溃散。而且应当进入济水到达马耳谷口,再仔细研究下一步的对策。”结果是到彦之未听王仲德劝告,回军沿着济南历城步行而上,烧掉了船只,丢弃了兵甲,回到彭城。王仲德因此而被免官。
元嘉八年(431年),青、兖二州告急,宋文帝复起用王仲德,王仲德和檀道济一起率兵救滑台,粮食用尽而退回,王仲德率军断后,计退魏军,魏人不敢追击。
花甲镇边元嘉九年(432年),又重新担任徐州刺史。王仲德三临徐州,威德显扬于彭城。他建立佛寺,在塔中塑了白狼、童子像,是根据他在河北的经历而做的。
元嘉十年(433年),在任徐州刺史的基础之上,又加领兖州刺史,宋文帝将边关诸州郡的军事防务全部委以仲德。王仲德以花甲之年肩负起为刘宋王朝镇抚北部边境的重任,北魏太武帝闻之叹服,王仲德镇边五年期间,魏人从未犯境,文帝几次下召嘉许。
晚年生活元嘉十三年(436年),晋升称号为镇北大将军,位列朝中武官之首,地位仅次于“三公”。
元嘉十五年(438年),一代名将王仲德逝世,享年72岁,谥号为“桓侯”。宋文帝甚为悲痛,下召在他的庙中设立白狼、童子坛,每次祭祀,一定要亲自祈祷。
籍贯争议
王仲德作为晚渡北人,其籍贯在当时就备受争议。一来晚渡北人在东晋至南朝前期,都备受歧视,即使是北方的高门大族晚渡,地位也得次于江左第二等的吴姓士族;如果不是特别高的门第出身,晚渡后的地位可能连江左庶族都比不了。因此,当时时常有晚渡北人造假自己的籍贯的事情出现。由于王仲德渡江后,自叙为太原祁县人、东汉司徒王允弟王懋的七世孙,但由于投靠出身早渡的太原王氏的王愉,无法证明与王愉同祖,不获王愉礼待,而被时人质疑他出身魏晋高门太原王氏的真实性。又王氏亲族王玄邈在《南齐书u2027王玄邈传》更被记载为下邳人,说明当时南方的高门士族都不采纳王仲德等自称太原王氏的晚渡北人的籍贯身份,而称他们家族为下邳王氏。
也有人根据北魏的太原郭逸娶王仲德的姐姐王氏之事,指出太原郭氏在北魏的时候还是远低于太原王氏的并没有郡望的三、四等士族(太原郭氏到唐朝才晋升为高门),不可能与一等的郡望极高的太原王氏通婚。因此认为王仲德的太原籍贯可能确实为真,但并非来自高门的太原王氏,并不是东汉王允家族的子孙,而只是太原的一个没有郡望的普通的门第家族出身。
人物评价
王仲德原来生于北方,前秦溃败后渡江南归东晋,但因并非名门望族出身,备受冷落,在桓玄篡位时,投奔刘裕。因沉稳谨慎,文韬武略,颇为刘裕倚重,刘裕每次对外出征,王仲德总伴随左右,成为刘裕集团的最重要的将领之一。在追随刘裕南征北战的过程中,王仲德屡次担任前锋,冲锋陷阵,始终不渝,为刘宋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在宋武帝时,就已晋封“侯”爵。在宋文帝时,参与北伐,计退北魏。元嘉北伐后,以花甲之年镇守边关抵御北魏,北魏太武帝闻之叹服,镇边期间,魏人从未犯境。宋文帝甚为倚重敬佩,晋升称号为镇北大将军,位列朝中武官之首,地位仅次于“三公”,堪称南北朝前期一位功勋卓著的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