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纪华(研究员)的个人简介
王纪华,男,汉族,1958年3月出生,吉林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现任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国家农业信息化专家。
学术荣誉
王纪华,现任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
出国进修
1995年赴日本生态农业国际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
社会兼职
日本国际生态农业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北京农业信息化学会秘书长
北京作物学会副秘书长
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亚太地区遥感信息网络专家组成员
学科专业
农业机械化工程
研究方向
农业信息技术
科研成果
主要研究领域为信息技术与作物栽培生理的交叉、集成,近年来在遥感监测作物水分、氮素及品质预报、地表(植物和土壤)信息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建模以及计算机农业专家系统构建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作为主研人员完成的"BAU光合测定系统研制"成果1997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先后获国家专利和国家级新产品证书,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迄今已在全国23个省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进行推广和销售;主持完成的国家863课题"农业HPC/PDA的研究开发与应用"2000年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鉴定,成果入选国家863十五周年成就展和北京地区百名专家百项农业技术名录,2004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植物内源激素对小麦穗花结实育性的调控机理研究"2000年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主持完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课题"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及总体技术研究",2004年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参加完成的"先进对地观测技术农业应用系统"项目获200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参加完成的"温室生产智能控制与管理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2005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国家863课题"稻麦品质遥感监测与预报技术研究"2005年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主持完成的国家973课题"定量遥感在精细农业及其他领域的应用示范研究"2005年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学术作品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Field Crops Research》、《遥感学报》、《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以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SCI收录13篇、EI收录20余篇;作为主编、副主编或主要著者出版《农业专家系统构建技术》、《对地观测技术与精细农业》、《精准农业技术与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基础与应用》、《数字农业信息标准研究》等学术专著8部,指导博士生6人,硕士生12人。
社会活动
王纪华是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上过山下过乡,对农村有很深的感情。而两次留学日本的经历,使他深刻感受到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偶然接触到了“3S”技术,他预感到这项技术将对国内的农业生产、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1998年回国后,从来没有系统学习过信息技术的王纪华开始自学全部课程,之后进入这一领域。“我们在江苏省9个县的小麦主产区推广遥感品质监测和调优栽培技术,当地的农业部门特别欢迎,新技术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能减少四五倍的开支。” 然而,也有人对王纪华的工作提出质疑:“3S”只是对政府和企业有利,庄稼因为施化肥多被查出来而卖不出去,怎么能说对农民好呢?对此,王纪华不以为然:“帮着农民蒙混过关是坑了他们!没有加工企业的带动作用,种植业就发展不起来,农民也就难以致富,要从宏观发展的角度看问题。”身为政协委员的王纪华时刻不忘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他看到目前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参 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差,就在去年提出了关于扶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议案,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从2002年开始,王纪华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和吉林大学担任兼职博士生导师,指导学生近20名。尽管要常年南北奔波授课,但王纪华乐在其中。“我把学生们的论文都装订成册收藏起来了,整整两大本!将来还会越来越厚。”桃李满天下让他深感喜悦、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