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冉(战国时期)的个人简介
魏冉,亦作魏、魏,因食邑在穰,号曰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政治家。秦武王23岁因举鼎而死,没有儿子,各兄弟争位。魏冉实力较大,拥立了秦昭王,亦帮秦昭王清除了争位的对手。
之后魏冉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党羽众多,深受宣太后宠信。
曾保举白起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战绩卓著,威震诸侯,“苞河山,围大梁,使诸侯敛手而事秦”。
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派穰侯魏冉去齐国,约齐⊥跤肭卣淹跬背频郏匚鞯郏胛郏急噶衔骞フ裕⑷终怨5毓庖涣岵呗悦挥谐晒Γ凰涨氐暮献萜苹怠
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合纵破齐,他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攻齐,夺取陶邑(今山东定陶西南),为己加封,扩大自己的势力。由于他权势赫赫,导致人心不附,对秦王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公元前266年,被秦王罢免,迁到关外封邑,由范雎代相,最后“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卒于陶邑,葬于此地。
人物简介
亦作魏、 魏(见《史记 穰侯列传第十二 》),因封穰侯亦称魏冉(穰冉同音)。即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从惠王时起,就任职用事。昭襄王立,他受任为将军,警卫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曰穰侯。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党羽众多,深受宣太后宠信。曾保举白起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战绩卓著,威震诸侯,“苞河山,围大梁,使诸侯敛手而事秦”。
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派穰侯魏冉去齐国,约齐⊥跤肭卣淹跬背频郏匚鞯郏胛郏急噶衔骞フ裕⑷终怨5笔倍┝⒘斯餐フ缘拿嗽迹毓庖涣岵呗悦挥谐晒Γ凰沾暮献萜苹盗恕
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合纵破齐,他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攻齐,夺取陶邑(今山东定陶西北),为己加封,扩大自己的势力,这是与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王着眼于统一中国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的。由于他权势赫赫,“擅权于诸侯”,“富于王室”,专权跋扈,“一夫开说”,导致人心不附,对秦王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前266年,被秦王罢免,由范雎代相,最后“身折势夺而以忧死”于陶邑。 综述,穰侯是秦昭王时期秦‘四贵’中最有才能的。
人物平生
军事生涯魏冉臂力过人,豪爽猛断。武王即位后,在自己熟悉的亲戚中选拔大臣,特别重视军事人才。尽管魏冉是武王的挂名舅舅,但两人实际年龄相差不多,性情相投。且魏冉矫健力大,与好力的武王终日在一起习武。魏冉与武王的另一位重要大臣、武王的叔叔里疾的私人交情也不错。在魏冉的帮助下,里疾挤走了位在自己之上的甘茂。甘茂是惠文王和武王重用的楚籍名臣。
魏冉长期掌握秦国的军权,秦国的高级将领多出自魏冉门下。惠文王朝的司马错和武王朝的任鄙都是秦国的重要将领,也都投靠了魏冉,在与惠文后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魏冉提拔的大批青年将领中,白起是最出色的一个。由于魏冉的悉心培养,白起很快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青年将领。在伊阙之站前,魏冉力荐白起为将,而昭王要重用自己的亲信向寿。魏冉说服了宣太后,昭王让白起代向寿为将。
魏冉在多年地军事生涯中,早明白军事将领越是出名越是没有好下场,不是让敌人杀死,就是让自己人害死。
魏冉长期主持秦国的军事工作,既有攻韩魏的大胜,也有被攻破函谷关的大败。魏冉在秦国已经是最尊贵的大臣了,到了无已复加的程度。而战争必然会有胜负,胜则无益,败则影响魏冉的声誉。于是让白起出任主将,这样标志着魏冉仍掌握军权,不必因战绩影响自己的富贵。在游戏中的你也不可能百战百胜,所谓有胜有负,有得有失。在一场战斗中获得胜利或失败,不管是胜或负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才是重中之重。
在魏冉早期的国际战略构想中,是实行远交近攻。与远方的齐国结盟,攻击秦国的危险邻居们韩赵魏楚。齐国非常狡猾,表面答应秦国,暗中却将自己的策略调整为远攻近交,与韩赵魏楚结盟,挑唆他们进攻秦国,齐国成了攻击秦国的策源地。
拥立昭王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武王去世,武王无子,所以立其弟公子稷为秦王,是为秦昭王。秦昭王的母亲原是宫内女官称为芈八子(即宣太后)。魏冉即是宣太后的异父长弟。此外,她的同父弟弟叫芈戎,就是华阳君。
武王死后,宣太后一度想立公子芾与惠文后想立的公子壮争秦王,并得到樗里疾的支持。但是赵武灵王非要迎立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为秦王。秦国的群臣大多表示反对立他为君,但在魏冉等人的支持下,作为武王同父异母的他,继承秦王之位。
秦昭王嬴稷即位之后,便任命魏冉为将军,卫戍咸阳。他曾经平定了季君公子壮及一些大臣们的叛乱,并且把武王后驱逐到魏国,秦昭王的那些兄弟中有图谋不轨的全部诛灭,魏冉的声威一时震动秦国。当时秦昭王年纪还轻,宣太后亲自主持朝政,让魏冉执掌大权
权倾朝野秦秦昭王七年(前300), 樗里子去世,秦国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赵国人楼缓来秦国任相,这对赵国显然不利,于是赵国派仇液到秦国游说,请求让魏冉担任秦相。仇液即将上路,他的门客宋公对仇液说:“假如秦王不听从您的劝说,楼缓必定怨恨您。您不如对楼缓说‘请为您打算,我劝说秦王任用魏冉为相将会有所保留。’秦王见赵国使者请求任用魏冉并不急切,必感奇怪,将会不听从您的劝说。您这么说了,如果事情不成功,秦王乃用楼缓为相,您会得到楼缓的好感;如果事情成功了,秦王任用魏冉为相,那么魏冉当然会感激您了。于是,仇液听从了宋公的意见。秦国果然免掉了楼缓,魏冉做了丞相。秦秦昭王要诛杀吕礼,吕礼逃到齐国。
秦秦昭王十四年(前293),魏冉举用 白起为将军,派他代替向寿领兵攻打韩国和魏国,在伊阙战败了它们,斩首二十四万人,俘虏了魏将 公孙喜。
秦秦昭王十四年(前292),又夺取了楚国的宛、叶两座城邑。此后,魏冉托病免职,秦王任用客卿寿烛为丞相。第二年,寿烛免职,又起用魏冉任丞相,于是赐封魏冉于穰地,后来又加封陶邑,称为穰侯。魏冉受封的第四年,担任秦国将领进攻魏国。魏国被迫献出河东方圆四百里的土地。其后,又占领了魏国的河内地区,夺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余座。
秦秦昭王十九年(前288),由魏冉操持,秦秦昭王自称西帝,尊 齐⊥跷邸9艘桓龆嘣拢吕礼又来到秦国,齐、秦两国国君取消了帝号仍旧称王。魏冉再度任秦国丞相后,第六年上便免职了。免职后二年,第三次出任秦国丞相。在第四年时,派白起攻取了楚国的郢都,秦国设置了南郡。于是赐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是魏冉所举荐的将军,两人关系很好。当时,魏冉私家的豪富,超过了王室。
领兵攻魏秦秦昭王三十二年(前275),魏冉任相国,带兵进攻魏国,使魏将芒卯战败而逃,进入北宅,随即围攻大梁。魏国大夫 须贾劝说魏冉道:“我听魏国的一位长吏对魏王说:‘从前梁惠王攻打赵国,取得了三梁,拿下了邯郸;而赵王虽然战败也不肯割地,后来邯郸终于被收复。齐国人攻打卫国,拿下了国都,杀死了子良;而卫人即使受辱也决不割地,后来丧失的国都仍归卫人所有。卫、赵两国之所以国家完整,军队强劲,土地不被诸侯兼并,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忍受苦难,爱惜每一寸土地。宋国、中山国屡遭进犯又屡次割地,结果国家随即灭亡。我认为卫国、赵国值得效法,而宋国、中山国则当引以为戒。秦国是个贪婪无厌,凶恶暴戾的国家,切勿亲近。它蚕食魏国,吞尽原属晋国之地,战胜暴鸢,割取八个县之多,土地来不及全部并入,可是军队又耀武扬威地出动了。秦国哪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又使芒卯败逃,开进了北宅,这并不是敢于进攻魏都,而是威胁大王要求多多割让土地。大王切勿接受它的要求。现在若大王背弃楚国、赵国而与秦国讲和,楚、赵两国必定怨恨而背离大王,而与大王争着买好秦国,秦国必定接受它们的做法。秦国挟制楚、赵两国的军队再攻魏都,那么魏国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希望大王一定不要讲和。大王若打算讲和,也要少割地并且要有人质作保;不然,必定上当受骗。’这是我在魏国所听到的,希望您据此来考虑围攻大梁的事。《周书》上说‘要想到上天的意旨不是固定不变的。’这就是说天赐幸运是不可多次得到的。秦国战胜暴鸢,割取八县,并非是兵力精良,也非计谋的高超巧妙,而靠的主要是运气。现在秦国又打败了芒卯,兵入北宅,进而围攻大梁,以此看来是自己把徼天之幸当作了常规,聪明的人不是这样的。据我所知魏国已经调集了全部上百个县的精兵良将来保卫大梁,看来不少于三十万人。以三十万的大军来守卫七丈高的城垣,我认为即使商汤、周武王死而复生,也是难以攻下的。轻易的背着楚、赵两国军队,要登七丈高的城垣,与三十万大军对垒,而且志在必得,我看从开天辟地以来直到今天,是不曾有过的。攻而不克,秦军必然疲惫不堪,大梁攻不下而陶邑却定要丧失,那就会前功尽弃了。现在魏国正犹疑未决,可以让它少割土地先拢住它。希望您抓住楚、赵援军尚未到达大梁的时机,赶快以少割土地来收服魏国。魏国正当犹疑之际,会把得到以少割土地换取大梁解围的做法看作是有利的上策,一定想这么办,那么您的愿望就会实现了。楚、赵两国对于魏国抢先与秦国媾和会大为恼火,必定争着讨好秦国,合纵便因此瓦解,而后您再从容地选择对象个个攻破。况且,您要取得土地也不一定非用军事手段呀!割取了原来的晋国土地,秦军不必攻坚,魏国就会乖乖地献出绛、安邑两城。这样又为您打开了河西、河东两条通道,原来的宋国土地也将全部为秦国所有,随即卫国必会献出单父。秦军不动一兵一卒,而您却能控制全面局势,有什么索取不能得到,有什么作为不能成功呢!希望您仔细考虑围攻大梁这件事而不要使自己的行动冒险。”魏冉说:“好。”于是停止攻梁,解围而去。
战功赫赫秦秦昭王三十三年(前274),魏国背离了秦国,同齐国合纵交好。秦王派魏冉进攻魏国,斩敌四万人,使魏将暴鸢战败而逃,取得了魏国的三个县。魏冉又增加了封邑。
秦秦昭王三十二年(前273),魏冉与白起、客卿 胡阳再次攻打赵国、韩国和魏国,在华阳城下,大败 芒卯,斩首十万人,夺取了魏国的卷、蔡阳、长社,赵国的观津。接着又把观津还给了赵国,并且给赵国增加了兵力,让它去攻打齐国。
齐襄王惧怕被伐,就让苏代替齐国暗地里送给魏冉一封信说:“我听来往人们传说‘秦国将要给赵国增援四万士兵来攻打齐国’,我私下一定对我们国君说‘秦王精明而谙熟谋略,魏冉机智而精通军事,一定不会这么做’。为什么这么说呢?韩、赵、魏三国友好结盟,这是秦国的深仇大敌。它们三国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尽管有上百次的背弃,上百次的相骗,但都不算是背信弃义,一旦对外它们是互信不疑的。现在要战败齐国会使赵国强盛起来。赵国是秦国所仇视的大敌,显然对秦国不利。这是第一点。秦国的谋臣策士们,一定会说‘打败齐国,先削弱三晋和楚国的力量,然后再战而胜之’。其实,齐国是个势单力薄的疲惫之国,调集天下诸侯的兵力攻打齐国,就如同用千钓强弓去冲开溃烂的痈疽,齐国必亡无疑,怎么能削弱三晋和楚国呢?这是第二点。秦国若出兵少,那么三晋和楚国就不相信秦国;若出兵多,就会让三晋和楚国担忧将被秦国控制。齐国惧怕被伐,不会投靠秦国,而必定投靠三晋和楚国。这是第三点。秦国以瓜分齐国来引诱三晋和楚国,而三晋和楚国派兵进驻加以扼守,秦国反而会腹背受敌。这是第四点。这种做法就是让三晋和楚国借秦国之力谋取齐国,拿齐国之地对付秦国,怎么三晋、楚国如此聪明而秦国、齐国如此愚蠢?这是第五点。因此,取得安邑把它治理好,也就一定没有祸患了。秦国占据了安邑,韩国也就必定无法控制上党了。夺取天下的中心区域,与出兵而担忧其不能返回比较起来,哪个有利?这些道理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才说秦国精明而谙熟谋略,魏冉机智而精通军事,肯定不会给赵国四万士兵让他攻打齐国了。”于是魏冉不再进军,领兵回国了。
受封陶地魏冉从军事惨败中谋划策略,认识远方的齐国是秦在国际上的最大威胁。秦昭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秦昭王与楚顷襄王在宛相会;和赵惠文王在中阳相会;秦主谋攻齐。秦昭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84年),秦昭王和魏昭王在宜阳相会;和韩王在新城相会。请赵惠文王联络燕昭王5国攻齐谋成。
五国联军由名将乐毅带领攻齐,齐国被攻破。秦尉斯离攻取齐国先前占领的宋国陶地。陶像一个锲子一样锲在赵魏齐楚之间,秦国决定把陶变成插入敌后的根据地,形成秦、陶两面夹攻韩赵魏楚的战略局面。
宣太后把陶封给魏冉,认为只有魏冉才能守住这个四面受敌的敌后根据地。陶是当时最大的工商业城市,经济上足以自给,魏冉给陶又增添了不少秦国的精锐部队,使根据地更加牢固。
齐国被攻破后,田单虽然复国,但其实力已严重削弱,无力拔除这棵钉子。魏冉封陶后,七国形势已发生很大变化。秦国出现了统一六国的先机。
魏冉系战国秦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原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形成以封地陶居住的另一魏姓分支。
忧愤而亡秦昭王三十六年(前271),当时相国魏冉与客卿灶商议,要攻打齐国夺取刚、寿两城,借以扩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这时有个魏国人叫 范雎自称张禄先生,讥笑魏冉竟然越过韩、魏等国去攻打齐国,他趁着这个机会请求劝说秦秦昭王。秦昭王于是任用了范睢。范雎向秦昭王阐明宣太后在朝廷内专制,魏冉在外事上擅权,泾阳君、高陵君等人则过于奢侈,以致比国君之家富有。这使秦秦昭王幡然醒悟,就免掉魏冉的相国职务,责令泾阳君等人都一律迁出国都,到自己的封地去。魏冉走出国都关卡时,载物坐人的车子有一千多辆。魏冉死于陶邑,就葬在那里。秦国收回陶邑设为郡。
史籍记载
《史记 穰侯列传》
穰侯魏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其先楚人,姓芈氏。
秦武王卒,无子,立其弟为昭王。昭王母故号为芈八子,及昭王即位,芈八子号为宣太后。宣太后非武王母。武王母号曰惠文后,先武王死。宣太后二弟:其异父长弟曰穰侯,姓魏氏,名;同父弟曰芈戎,为华阳君。而昭王同母弟曰高陵君、泾阳君。而魏最贤,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为政。
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阳君质於齐。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请以魏为秦相。仇液将行,其客宋公谓液曰:「秦不听公,楼缓必怨公。公不若谓楼缓曰『请为公毋急秦』。秦王见赵请相魏之不急,且不听公。公言而事不成,以德楼子;事成,魏故德公矣。」於是仇液从之。而秦果免楼缓而魏相秦。
欲诛吕礼,礼出奔齐。昭王十四年,魏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明年,又取楚之宛、叶。魏谢病免相,以客卿寿烛为相。其明年,烛免,复相,乃封魏於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
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魏献河东方四百里。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馀。昭王十九年,秦称西帝,齐称东帝。月馀,吕礼来,而齐、秦各复归帝为王。魏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乃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於是穰侯之富,富於王室。
昭王三十二年,穰侯为相国,将兵攻魏,走芒卯,入北宅,遂围大梁。梁大夫须贾说穰侯曰:「臣闻魏之长吏谓魏王曰:『昔梁惠王伐赵,战胜三梁,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卫,拔故国,杀子良;卫人不割,而故地复反。卫、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於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数伐割地,而国随以亡。臣以为卫、赵可法,而宋、中山可为戒也。秦,贪戾之国也,而毋亲。蚕食魏氏,又尽晋国,战胜暴子,割八县,地未毕入,兵复出矣。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多割地。王必勿听也。今王背楚、赵而讲秦,楚、赵怒而去王,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梁,则国求无亡不可得也。原王之必无讲也。王若欲讲,少割而有质;不然,必见欺。』此臣之所闻於魏也,原君之以是虑事也。周书曰『惟命不于常』,此言幸之不可数也。夫战胜暴子,割八县,此非兵力之精也,又非计之工也,天幸为多矣。今又走芒卯,入北宅,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为常也。智者不然。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甲以上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梁七仞之城,臣以为汤、武复生,不易攻也。夫轻背楚、赵之兵,陵七仞之城,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地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者也。攻而不拔,秦兵必罢,陶邑必亡,则前功必弃矣。今魏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原君逮楚、赵之兵未至於梁,亟以少割收魏。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利,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楚、赵怒於魏之先己也,必争事秦,从以此散,而君後择焉。且君之得地岂必以兵哉!割晋国,秦兵不攻,而魏必效绛安邑。又为陶开两道,几尽故宋,卫必效单父。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索而不得,何为而不成!原君熟虑之而无行危。」穰侯曰:「善。」乃罢梁围。
明年,魏背秦,与齐从亲。秦使穰侯伐魏,斩首四万,走魏将暴鸢,得魏三县。穰侯益封。
明年,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阳复攻赵、韩、魏,破芒卯於华阳下,斩首十万,取魏之卷、蔡阳、长社,赵氏观津。且与赵观津,益赵以兵,伐齐。齐襄王惧,使苏代为齐阴遗穰侯书曰:「臣闻往来者言曰『秦将益赵甲四万以伐齐』,臣窃必之敝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於计,穰侯智而习於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伐齐』。是何也?夫三晋之相与也,秦之深雠也。百相背也,百相欺也,不为不信,不为无行。今破齐以肥赵。赵,秦之深雠,不利於秦。此一也。秦之谋者,必曰『破齐,弊晋、楚,而後制晋、楚之胜』。夫齐,罢国也,以天下攻齐,如以千钧之弩决溃k也,必死,安能弊晋、楚?此二也。秦少出兵,则晋、楚不信也;多出兵,则晋、楚为制於秦。齐恐,不走秦,必走晋、楚。此三也。秦割齐以啖晋、楚,晋、楚案之以兵,秦反受敌。此四也。是晋、楚以秦谋齐,以齐谋秦也,何晋、楚之智而秦、齐之愚?此五也。故得安邑以善事之,亦必无患矣。秦有安邑,韩氏必无上党矣。取天下之肠胃,与出兵而惧其不反也,孰利?臣故曰秦王明而熟於计,穰侯智而习於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代齐矣。」於是穰侯不行,引兵而归。
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於是魏人范睢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秦昭王。昭王於是用范睢。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於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於王室。於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馀。
穰侯卒於陶,而因葬焉。秦复收陶为郡。
范睢曰:「臣居山东,闻齐之内有田单,不闻其王。闻秦之有太后、穰侯、泾阳、华阳,高陵,不闻其有王。夫擅国之谓王,能专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威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泾阳、华阳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下乃所谓无王已!然则权焉得不倾,而令焉得从王出乎?臣闻:『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裂诸侯,剖符于天下,征敌伐国,莫敢不听。战胜攻取,则利归于陶,国弊,御于诸侯;战败,则怨结于百姓,而祸归社稷。《诗》曰:‘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淖齿管齐之权,缩闵王之筋县之庙梁,宿昔而死;李兑用赵,减食主父,百日而饿死。今秦,太后、穰侯用事,高陵、泾阳佐之,卒无秦王,此亦淖齿、李兑之类已!臣今见王独立于庙朝矣,且臣将恐后世之有秦国者,非王之子孙也!」
秦王惧,于是乃废太后,逐穰侯,出高陵,走泾阳于关外。昭王谓范睢曰:「昔者齐公得管仲,时以为『仲父』。今吾得子,亦以为『叔父』。」
――《战国策》
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
――《战国策 庄辛谓楚襄王曰》
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两弟无罪,而再夺之国。此於亲戚若此,而况於仇雠之国乎?今王与秦共伐韩而益近秦患,臣甚惑之。
――《史记》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今秦国,华阳用之,穰侯用之,太后用之,王亦用之。……今太后使者分裂诸侯,而符布天下,操大国之势,强征兵,伐诸侯。战胜攻取,利尽归于陶,国之币帛,竭入太后之家,竟内之利,分移华阳。
――《战国策秦策三·应侯谓昭王章》
历史评价
范睢:“臣居山东,闻齐之内有田单,不闻其王。闻秦之有太后、穰侯、泾阳、华阳、高陵,不闻其有王。夫擅国之谓王,能专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威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泾阳、华阳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下乃所谓无王已!“
朱己:“故太后母也,而以忧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两弟无罪而再夺之国。”
韩非:”穰侯越韩、魏而东攻齐,五年而秦不益尺土之地,乃城其陶邑之封。应侯攻韩八年,成其汝南之封。自是以来,诸用秦者皆应、穰之类也。“
司马迁:“魏冉,秦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天下皆西乡稽首者,魏冉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于羁旅之臣乎!”
司马贞:“穰侯智识,应变无方。内倚太后,外辅昭王。四登相位,再列封疆。摧齐挠楚,破魏围梁。一夫开说,忧愤而亡。”
司马光:“魏冉援立秦昭王,除其灾害,荐白起为将,南取鄢、郢,东属地于齐,使天下诸侯稽首而事秦。秦益强大者,魏冉之功也!”
家属成员
异父姐:秦宣太后芈氏芈八子(八子为妃子时品阶),芈氏,秦宣太后。使用太后称谓第一人,亦是第一个以太后身份专权。
异父弟:华阳君芈戎
外甥:秦昭襄王嬴稷、高陵君嬴市(一说为嬴显)、泾阳君嬴悝。
穰侯墓冢
魏冉墓,位于今山东菏泽市曹县安陵囟眩喝节3是鹱矗5米,周长42米。囟阎鲜锹澄髂狭沂苛暝埃遣芟芈糜尉暗恪
魏冉冢位于河南省邓州市大东门外苗圃内,魏冉冢现保存完好,为邓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树保护标志碑。为防止冢封土流失,于冢表种植草皮,种植常青树进行绿化,设有专职文物保护员负责看护、维护。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魏冉墓在州城东门外,世传秦丞相魏冉葬此。”《大明一统志》载:“穰侯墓在邓州新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