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学法师的个人简介
向学法师,1988年本科毕业,1991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讲三论学课程。
基本内容
1995年被聘请到厦门闽南佛学院授课,任研究生导师。2003年被任命为中国佛学院教务长。近二十年来,一直投身于佛教教育和佛教教理研究事业,尤其对中国三论宗有很深的造诣。自佛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先后任教于中国佛学院和闽南佛学院,并担任研究生导师,对三论、净土、禅学等方面颇有研究,著有《肇论讲义》、《大乘玄论讲义》、《中论讲义》、《百论讲义》、《十二门论讲义》等多部专业著作,并发表有:《鸠摩罗什与般若经》、《十六观经的念佛法门》、《昙鸾的净土思想》、《慧远的念佛法门》、《吉藏的二智思想》、《略论达磨及其禅法》、《马祖道一的禅学思想》、《南岳怀让的禅学思想》、《沩山灵v及其禅法》、《慧能禅的研究》等学术论文数十篇。
略述《大品般若经》的神通思想
作者:向学
内容提要:“神通”是现时代颇受争议的一个话题,佛教经典中也有许多与神通相关的内容。《大品般若》是般若系统经典中重要的一部典籍,主要是谈论般若的甚深义理和菩萨的广大心行。它对神通有一定内容的表述。一方面认为菩萨在佛道修学的过程中可以拥有并使用神通,一方面又不断告诫学人,不可以对神通生起执著和偏执,因为神通是建立在具足般若波罗蜜基础上的本质也是性空的方便法门。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对此的详细论述,它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大乘佛法对于神通思想的基本态度。
关键词:神通 般若波罗蜜 大品般若 空性 方便 因缘
作者向学法师,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代馆长,中国佛学院教务长、研究生导师。
前 言
“神通”在今天的佛教中倍受争议,有人认为神通是好事,也有人认为神通不是好事;有人主张在修行中要使用神通,也有人反对使用神通;有人无神通而装神弄鬼,也有人真具神通而大智若愚。“神通”把一些学佛人弄得耳晕目眩不知所措,也致不少人上当受骗后悔不迭。
“神通”到底是怎么回事?佛陀是怎么解说的?大乘佛法对它是一种什么态度?行菩萨道的修学者在日常的行持中,究竟该如何对待它?回归佛陀的教法从源头上来认识,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一、关于神通
神通(梵abhijnā),指由修禅定与智慧而获得的超自然、无碍自在、神变不可思议妙用,又称神通力、神力等,后也指神奇的本领。佛陀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后,拥有无穷无尽的各种神通。
一般情况下,神通指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等“六通”。除此之外,还有善知他心智神通、无碍天眼智神通、知过去际劫宿住智神通、知尽未来际劫智神通、无碍清净天耳智神通、住无体性无动作往一切佛刹智神通、善分别一切言辞智神通、无数色身智神通、一切法智神通、入一切法灭尽三昧智神通等“十通”,报得、修得、变化等“三通”,道通、神通、依通、报通、妖通等“五通”,这几种不同的种类。
关于得神通的方法,外道、二乘、菩萨等各有不同,外道依据世间有漏禅定而起神通;二乘是依背舍、胜处、一切处,修十四变化而得神通;行六度的菩萨则因禅定得五神通,坐于道场时能得六通的神通,而鬼、畜、诸天等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小神通力。《大乘义章》卷二十列举出了“生四禅天后自然得到的报通,仙人依药力自由飞空的业通(由业所得的通力),婆罗门由持咒变化形态所得的咒通,依修禅定而得通力的修通”等四种得到神通的方法。
佛、菩萨通达世出世法,智慧广大,圆融无碍,所以常常能以超人间的不可思议神通力,于外在变现各种形状与动作,以为化度众生的方便,这种现象称为“神变”。狭义的神变一般指以身体来表现的神通;而广义上则包括身、语、意在内的各种神通变化。相对于神足通的神变,另外还有震动乃至放大光明等十八种,称为“十八神变”。
神通、神变的各种示经论中有很多的记载,包罗万象。有一般修学佛道众生的神通变化。如《妙法莲华经》卷七载:有一个叫妙庄严的国王信受邪道,夫人为了让他对佛法生起敬仰,让两个儿子示现神通变化,于是他的两个儿子就现出奇特的神变。他们升入虚空,现种种变化;出水出火,上天入地;忽大忽小,飘然不定。王子的神变十分有效果,后来国王果然因此而对佛教生起了信仰,前去听经闻法。
有世尊为了巧度众生而示现的神通变化。《杂阿含经》卷四载:拘萨罗国有一个耕地的婆罗门,对佛陀深怀疑惑,认为出家修行是不劳而获的一种表现,世尊为了令他转迷为悟,除为他说真正的耕法之外,还以食为契机示现神变。他让婆罗门把饭食投于水中,“时婆罗门即持此食,著无虫水中,水即烟起涌沸,啾啾作声,如热丸投于冷水,啾啾作声”。婆罗门看见了饭食的瑞应,于是信心转增,要求在佛陀的正法中出家追寻解脱法门。
在《大品般若》中,为了让众生生起对般若的敬信,世尊也示现出了奇妙的各种神通,为讲大法作铺垫:
是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以天眼观视世界,举身微笑,从足下千辐相轮中放六百万亿光明,足十指两踝两[跳-兆+]两膝两髀腰脊腹胁背脐心胸德字,肩臂手十指、项口四十齿、两鼻孔、两眼两耳、白毫相肉髻,各各放六百万亿光明。
从是诸光出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国土。从三千大千国土,遍照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光明出过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举身毛孔,皆亦微笑而放诸光,遍照三千大千国土,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放以常光明,遍照三千大千国土,亦至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国土,乃至十方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国土,菱⑿Γ悠渖喔盼蘖壳蛞诠猓且灰还饣汕б督鹕ǎ侵罨ㄉ辖杂谢穑狨术米盗廾郏谏耪弑氐冒Ⅰ穸嗦奕耆刑帷8粗潦饺绾愫由车戎罘鸸两砸嗳缡恰
尔时世尊故在师子座,入师子游戏三昧,以神通力感动三千大千国土。六种震动DD东踊西没、西踊东没、南踊北没、北踊南没、边踊中没、中踊边没,地皆柔软,令众生和悦。是三千大千国土中,地狱、饿鬼、畜生及八难处,实时解脱得生天上。从四天王天处乃至他化自在天处,是诸天人自识宿命,皆大欢喜,来诣佛所,头面礼佛足,却住一面。如是十方如恒河沙等国土地,皆六种震动。一切地狱、饿鬼、畜生及八难处,实时解脱,得生天上,齐第六天。
尔时三千大千国土众生,盲者得视,聋者得听,痖者能言,狂者得正,乱者得定,裸者得衣,饥渴者得饱满,病者得愈,形残者得具足。一切众生皆得等心,相视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亦如亲族及善知识。是时众生等行十善业道,净修梵行,无诸瑕秽,恬然快乐。臂如比丘入第三禅,皆得好慧,持戒自守,不娆众生。……尔时……三千大千国土及十方众生各各自念,佛独为我说法,不为余人。
经文中:世尊从透彻世间的天眼观察,发觉众生的因缘成熟。于是全身放出无量无数的大光明,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现出广长舌相遍覆世界,舌中出现无数宝花,花中又有无数化佛,都在宣讲妙法;在师子座入师子游戏三昧,大地各种震动纷起,六道众生礼佛;示现常住法身,光明尊贵,威德巍巍。这些瑞应令无数众生认为佛陀就是在为他们讲说佛法,生起无比的敬信之心,佛陀由此而开讲“般若”妙法。
从这里看,就佛教的角度而言,神通是在佛法修学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佛陀没有否认神通的存在,他也经常以神通为方便法门来善巧度化众生。
二、《大品般若经》及其主要思想
《大品般若经》,全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梵Pan-cavimsati-sāhasrikā-pra-jn-āpāramitā),三十卷,它的梵文据《大智度论》卷一百说有二万二千颂之多。
此经的翻译共有五个本子:⑴、公元179年(汉?光和二年)由竺佛朔和支娄迦谶译为十卷的《道行般若》;⑵、三国时颖川朱士行以《道行》义不具足,于公元260年西行到于阗国,得到《般若经》的梵书正本九十章,于282年遣弟子弗如檀(法饶)送到洛阳,后来遇竺叔兰和无罗叉,在291年共译为《放光般若经》三十卷。⑶、在这以前,竺法护曾在286年译出《光赞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这两部般若内容与《大品般若》大同小异;⑷、姚秦时代,鸠摩罗什大弘龙树的中观学说,在姚秦弘始五至六年(403-404)译出了《大品般若经》,这是几个版本中最好的一部;⑸、公元662年,唐朝的玄奘重译为《大般若经》第二会七十八卷,此译影响没有罗什的那么巨大。五个本子中,比较通行的是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第⑷种。它是在翻译《大智度论》的同时而译出,当时两相勘正,十分认真,所以传译极为完美,它在中国佛学史上影响巨大。
《大品般若》全经的内容可以分为五部分:自〈序品〉以下至第五品为舍利弗般若,佛陀让舍利弗谈菩萨智慧,谈菩萨二谛;第六品至第二十六品为须菩提般若,佛与须菩提谈菩萨三解脱门,谈摩诃衍摩诃萨;第二十七品至第四十四品为信解般若,佛与帝释谈般若福德,令初发心者能生信解,又为弥勒说菩萨行,令已成熟者入甚深般若;第四十五品至第六十六品为实相般若,说魔幻魔事和阿@跋致(不退转)相,令久修人功深不退;第六十七品至经末为方便般若,详说菩萨境行果,以方便为指归。
《大品般若》的解释,以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为最早。藏译的论释收入藏经中的有圣者解脱军及大德解脱军两种《二万五千颂般若经论现观庄严释》,师子贤七十四卷的《二万五千颂般若合论》和牙军的《十万颂二万五千颂一万八千颂般若广释》等著作。汉地则有隋代吉藏法师的《大品般若经游意》一卷、《大品般若经义疏》十卷及新罗元晓的《大慧度经宗要》一卷等。
《大品般若》的主要思想不外乎两点:一是甚深的般若义理,二是广大的菩提心行。所谓甚深般若义理,就是在一切法毕竟空中建立起来的空有不二的妙理;所谓广大菩提心行,就是济度宇宙一切众生的无限广大的悲心宏愿。前者是智慧发展到极至的大智,后者是情感发展到极至的大悲。“此大悲大智如车之二轮,缺一不可,偏废任一即乖违大乘佛法之宗旨……二者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
如《大品经?问相品》中说:
诸天子,空相是深般若波罗蜜相,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所有法无相,无所依止虚空相,是深般若波罗蜜相。诸天子,如是等相,是深般若波罗蜜相。
究竟空性是一切法的本来面貌,也就是诸法的实际相状。《大品》一经所谈的都是“般若”法,所以佛陀说“般若波罗蜜”是无相、无作乃至无所有法。《大品经?实际品》中载:
不著故心不散,能生智慧;以是智慧,断一切结使烦恼,入无余涅。是世俗法,非第一实义。何以故?空中无有灭,亦无使灭者;诸法毕竟空,即是涅。
引文意思说涅是诸法的毕竟空。涅是佛陀教法的最高至境,是佛弟子们的最终之所归依处,它也是空性,那还有什么不是空性所摄呢!《大品经?深奥品》中载:
须菩提白佛言:“希有世尊,诸法实相不可说,而佛以方便力故说。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一切法亦不可说”。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一切法不可说。一切法不可说相即是空,是空不可说”。
引文是佛陀对须菩提感悟的印证。须菩提言一切法本不可说,是佛以方便施设而假名言说。佛陀表示确实一切法不可言说,而这不可言说的法就是究竟空性。
般若是甚深的空性,空性是一切法的本来相貌,空性不可言说;那么也就是说,般若本不可言说。不可说的般若妙理就是《大品》的思想之一。虽然般若的实相是不可言说的,但为了众生能够悟入实相,得到般若妙理,佛陀还是方便施以言说。《大品?问相品》中说:
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起,为不可思议事故起,为不可称事故起,为无量事故起,为无等等事故起。须菩提,云何是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起?须菩提,诸佛大事者,所谓救一切众生,不舍一切众生。
引文中说世尊宣讲般若波罗蜜是为了一种大事而以起,是为了不可思议的事情而生起。这不可思议的大事就是无分别、不舍弃的救度一切众生。佛陀为什么要这样呢?
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作是念:是世间心皆颠倒,我若不行方便力,不能度脱众生生死。我当为众生故,行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菩萨为众生故,舍内外物。
引文中说菩萨摩诃萨为了众生而行般若波罗蜜,因为若不遵行方便道力,就不能够度脱生死,得到智慧。这方便道力,实际就是悲济群生的广大菩提心行。
诸法实相的般若法是离言绝相、不可言说的,而方便道行又是不离世间的。那么,这两者是矛盾的吗?
“世尊,世谛、第一义谛有异耶?”“须菩提,世谛、第一义谛无异也。何以故?世谛如,即是第一义谛如。
引文认为,它们是没有差异的,从诸法“如”的角度来说。也正是由于这样,佛陀告诉弟子们,菩萨摩诃萨应以方便力建立众生于实际:
佛告须菩提:菩萨为实际故,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实际众生际异者,菩萨不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实际众生际不异,以是故,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众生,故行般若波罗蜜。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不坏实际法,立众生于实际中。
引文中意思是说:正是因为实际与众生际没有差异,所以菩萨在上求佛道的同时,也要下化众生,两者不能偏废任何一者,这就是不坏实际而建立方便。
由这里来看,在《大品经》中,诸法实相的究竟空性与度化众生的方便是相互并行而不矛盾的。上求佛道,就要下化众生,度化众生是追求佛道的菩提资粮;而下化众生又必须要上求佛道,因为没有智慧就不能通达诸法,也不能有方便的力量。智慧与悲愿是《大品经》的主要宗旨所在,那么《大品经》的神通思想也与此相关。
三、《大品般若经》的神通思想
从《大品经》宗旨的角度出发来说,《大品》的神通思想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菩萨在修学佛道的过程当中,须要具备神通;二是神通性空,不可执为实有。
顾名思义,所谓神通就是指一些神奇的行为或作为。既然是作为,就必然有它一定的作用和价值,神通在菩萨的解脱道上有些什么样的作用和价值呢?经中说: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神通波罗蜜中,为众生作利益。须菩提,菩萨若远离神通,不能随众生意善说法。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起神通。须菩提,譬如鸟无翅不能高翔,菩萨无神通不能随意教化众生。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应起诸神通。起诸神通已,若欲饶益众生,随意能益。
菩萨摩诃萨在修学般若波罗蜜的佛法大道中,住于神通中能作饶益有情的事业,给众生带来大利益。如果没有或不运用神通,可能不太容易善巧为众生讲说妙法,就像鸟儿没有翅膀飞不高一样。所以,菩萨摩诃萨应该在行般若大道之中生起各种神通,这样方能随意的利益众生。
既然如此,如果行菩萨道的人远离了神通波罗蜜,那么他就不能饶益众生,不能利益众生,自然也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若菩萨远离神通波罗蜜,不能得饶益众生,亦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摩诃萨神通波罗蜜,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利益道。何以故?用是天眼自见诸善法,亦教他人令得诸善法。
之所以远离神通不能得正觉,因为神通波罗蜜是佛法修学过程中的“利益道”,就像拥有天眼神通之后,不但自己能识别善法,也能教导众生识别善法。所以,“利益道”含有利益自他的涵义。能利益自他,就是修行的增上缘。
自利利他,是菩萨道上的最主要两条修学法门,沿着这两条线朝前走,终有一日可以得成佛道,圆满福慧;成了佛就能净佛国土,净佛国土也就成就了众生的解脱之道: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如是游戏神通,能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不净佛国土,不成就众生,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因缘不具足故,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能够游戏神通,就能够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否则就会失去修学的增上因缘。从这里来看,神通对于修学佛道的人生来讲,并不是什么坏事,也没有必要回避、反感,相反应该积极的加以利用。但是,怎么应用呢?经中说:
用是神通波罗蜜,神通所应作者,能作是菩萨,用天眼过于人眼,见十方国土,见已飞到十方饶益众生,或以布施、或以持戒、或以忍辱、或以精进、或以禅定、或以智慧饶益众生,或以三十七助道法、或以诸禅解脱三昧、或以声闻法、或以辟支佛法、或以菩萨法、或以佛法饶益众生。
为悭者如是说法:诸众生当行布施,贫穷是苦恼法。贫穷之人自不能益,何能益他。以是故?汝等当勤布施,自身得乐,亦能令他得乐,莫以贫穷故,共相食啖,不得离三恶道。
为破戒者说法:诸众生破戒法大苦恼,破戒之人自不能益,何能益他。破戒法受苦果报,若在地狱、若在饿鬼、若在畜生。汝等堕三恶道中,自不能救,何能救人。以是故?汝等不应堕破戒,心死时有悔。
若有共相嗔诤者,如是说法:诸众生莫共相嗔,嗔乱人心,不顺善法。汝等今共相嗔乱心,或堕地狱、若饿鬼、畜生中。以是故,汝等不应生一念嗔恚心,何况多。
为懈怠众生说法令得精进,散乱众生令得禅定,愚痴众生令得智慧亦如是,行淫欲者令观不净,嗔恚令观慈心,愚痴众生令观十二因缘,行非道众生令入正道DD所谓声闻道、辟支佛道、佛道,为是众生如是说法。……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神通波罗蜜中,为众生作利益。
引文所举是关于六度的具体操作事项,就是说在神通波罗蜜中如何修学六度,从而自利利他。文中说修学佛道的菩萨,应该以天眼的神通力观察,看到众生不同特征和根性,然后根据不同的根机施以不同的法门:为悭贪吝啬的人说布施的法门,为没有因果意识的人讲持戒的法门,为嗔怨恼恨的人讲忍辱的法门,为懈怠放逸的人讲精进的法门……。其实,以神通为前提自利利他的修学法门,远不止这些。这里仅仅是略举一例而已,由此我们应该明白,神通是修学佛道中的助缘,不能轻视。
神通是菩萨在佛道修学中的增上因缘,可是再重要它也只是一种方便的方法而已,不是佛法的根本,关于它的实质要明白: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大方便力,得圣无漏智慧,而随所应度众生身而作种种形以度众生。世尊,菩萨摩诃萨住何等白净法,能作如是方便而不受染污?
佛言:菩萨用般若波罗蜜作如是方便力,于十方如恒河沙等国土中,饶益众生,亦不贪著是身。
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会有一些化身,这些化身就是神通的示现。示现化身的神通来源于哪里呢?佛陀告诉弟子,来源于般若波罗蜜的方便力。般若的性质是性空,那么也就是说,化身的神通在本质上来讲也是空不可得的: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一切法空中,能起神通波罗蜜?……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观是十方如恒河沙等国土皆空,是国土中诸佛性亦空,但假名字故诸佛现身所,假名字亦空,若十方国土及诸佛性不空者,空为有偏。以空不偏故,一切法、一切法相空。以是故,一切法、一切法相空,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用方便力生神通波罗蜜。
须菩提问菩萨的神通从哪里来,世尊告诉他从观察空性法中来。如果能观察一切都是假名所致,一切法性、相都空不可得,那么就可以从这里生起方便的神通波罗蜜。
神通的实相原本是空不可得的,那么虽然在修学的过程中可以方便的予以应用,但切不能执为实有,或恋栈不舍:
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诸神通中不应住。何以故。诸神通诸神通相空。神通空不名神通。离空亦无神通。神通即是空。空即是神通。
“住”就是指执著,停驻。这里佛陀明确地告诉我们,对于神通,要通达它的性质,不可以执著和停驻。
就《大品经》的神通思想而言,佛陀认为神通是菩萨在菩提道上的“助道法”,是自利利他的“增上因缘”。若没有神通不能度众生,不度众生不能净佛国土,不净佛国土不能证菩提,不证菩提不能脱生死;相反,若有神通的帮助,可以更好的自我修学,并度化众生。但是,若从本质上来讲,神通是建立在空性基础上的方便法门,不可执为实有和停驻其中。
结 语
从本文的内容来看,大乘佛法并不反对学佛者拥有和使用神通,不过须要注意的是,神通是建立在具足般若波罗蜜的基础之上,从根本上来讲也是性空不实的。神通只是一种修学和度生的方便,不能执为实法,也不能驻住其中不思上进,更不能没有神通假冒神通自欺欺人。正是因为如此,虽说佛陀承认神通的存在,但在戒律之中却明确规定弟子们轻易不要显现神通,轻易不要使用神通。到这里,对于“神通”大家应该有个基本的认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