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式通

时间:2024-02-20 11:11:08编辑:影视君

王式通的个人简介

【王式通】(1864年―1931年) 又名王仪通,字书衡,山西汾阳人,原籍浙江绍兴。光绪戊戌科进士,历任编书局、学务处等职。

个人履历

1906年赴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任内阁中书,调任刑部山东司主事、安徽司员外郎、大理院推事、大理院少卿等职。1912年7月任司法部次长,旋转任约法会议秘书。1914年任袁世凯总统府内使。1915年10月任政事堂机要局长。次年5月任国务院秘书长,6月转任国务院参议。1917年就任全国水利局副总裁。1920年8月退职。1925年后任清史馆编修等职,自著《志Q诗文集》、《刑法志》、《邦交志》、《弭兵古义》,修撰国史、清史,四库书目等,又从徐世昌撰辑《清学儒案》、《清诗钞》等(民国《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本传)。著作等身,其一生手不释卷,精於法律、历史、地理,民初之中小学地理课程为其手泽。1931年10月病逝于北平。

科举制简介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也是现代选拔公务员的一种制度,改名为“国考”。

进士简介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辽、金元时,士人经地方考试选拔后,赴京会考,经中央政府朝廷礼部试取录后,再由皇帝殿试以定名次。一甲授官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辽前朝无契丹人试进士之制,后渐有应试登第者。金朝则专设女直进士科。元朝时候会试落第则称乡贡进士。明清遵循前朝制度,举人需经殿试取录后方称进士,否则只称会试中式举人。进士多入为翰林官。一甲第一名为状元。授修撰,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可考庶吉士、给事中、主事、中书、行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或授地方府推官,州、县。

致樊增祥书札

【王式通】(1864年―1931年) 又名王仪通,字书衡,山西汾阳人,原籍浙江绍兴。光绪戊戌科进士,历任编书局、学务处等职。1906年赴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任内阁中书,调任刑部山东司主事、安徽司员外郎、大理院推事、大理院少卿等职。1912年7月任司法部次长,旋转任约法会议秘书。1914年任袁世凯总统府内使。1915年10月任政事堂机要局长。次年5月任国务院秘书长,6月转任国务院参议。1917年就任全国水利局副总裁。1920年8月退职。1925年后任清史馆编修等职,自著《志Q诗文集》、《刑法志》、《邦交志》、《弭兵古义》,修撰国史、清史,四库书目等,又从徐世昌撰辑《清学儒案》、《清诗钞》等(民国《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本传)。著作等身,其一生手不释卷,精於法律、历史、地理,民初之中小学地理课程为其手泽。1931年10月病逝于北平。

札尾言“同社诸公”指晚晴m诗社,其时王、樊皆为社员。

信札尺寸:25.5x15.5 两页,荣宝斋套色版花卉笺,品佳。

上一篇:笔记本风扇声音大

下一篇:赞美别人很棒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