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加夫里洛维奇·格拉宾的个人简介
苏联军械设计师.技术兵上将,1920年参加苏军毕业于工农红军捷尔任斯基军事技术学院,1930年起从事设计工作,曾任兵工厂总设汁师、中央军械设计局局长。苏德战争中红军的80%的火炮都是由他设计的,总数达12万门。1945年晋升上将。1946一1960年任军械科学研究所所长兼总设计师,研究出火炮生产的新方法。赫鲁晓夫上台后退休。简介
瓦西里·加夫里洛维奇·格拉宾Василий Гаврилович Грабин(1899一1980),苏联军械设计师.技术兵上将。1899年12月28日生于库班河畔的叶卡捷琳诺达尔城。1920年参加苏军,翌年加入俄共(布)党。1923和1930 年先后毕业于炮兵学校和红军捷尔任斯基军事技术学院。1930年起从事设计工作,曾任兵工厂总设计师、中央军械设计局局长(1942―1946)。苏德战争中曾使用他主持制造的反坦克炮。倡导实施定型结构、统一规格和合理化生产工艺,并把设计与制定生产工艺结合起来,使火炮的设计、生产和试验时间,从30 个月(1939 年)缩短到2―2.5个月(1943 年),保障了战争的需要。1941 年获技术科学博士。1945年晋升上将。1946一1960年任军械科学研究所所长兼总设计师,研究出火炮生产的新方法。1960 年退役。
生平
“经典”的毕业设计1899年12月28日,格拉宾出生在库班河畔的叶卡捷琳诺达尔城。他的童年是在饥寒交迫中度过的,只上过3年小学就不得不辍学的他,曾先后当过锅炉厂铆钉工学徒、面粉厂磨面工、电报局邮递员。十月**后,格拉宾主动参加红军,并请求进入炮兵服役。1920年,红军指挥部安排格拉宾进入彼得格勒(后改名列宁格勒)的红军重炮与海防炮兵学院深造。
1923年,格拉宾被分配到红军重炮兵营担任排长,不久有回炉到红军捷尔任斯基军事技术学院深造。在这座红军最高科技学府,学员们在最后一个学年里都要选择毕业设计课题,格拉宾选择设计一款152毫米口径的要塞臼炮。研制这种大口径的短管火炮,必须解决臼炮发射时产生的巨大后坐力,一般的解决之道都是用笨重的炮架加以固定,这无疑会使火炮变得难于机动。格拉宾经过仔细演算后,巧妙构思出一个独特的反后坐系统方案,是自己的臼炮既轻便又实用,导师N·F·德罗兹多夫教授对此予以高度肯定,并将格拉宾的毕业设计作为经典案例送入教研室保留,为将来的毕业生充当示范参考。
1931年,格拉宾被派往全苏火炮制造联合公司第二设计局工作。在那里,他与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专家共同为红军开发一种76毫米师属加农炮,以取代诞生于沙俄时代的1902/1930式76毫米加农炮。格拉宾虽然只从事一些辅助性工作,但德国专家们的方案设计及图纸绘制水准给年轻的炮兵专家极大的启发。
从A-51到F-221932年底,全苏火炮制造联合公司第二设计局与其他单位合并成“重工业人民委员会第38设计局”,格拉宾被任命为新设计局副局长。第二年初,格拉宾受命研制A-51式76毫米高平两用加农炮。这种炮的炮弹初速逊色于纯粹的高射炮,而与师属野战加农炮比起来又显得过于笨重、复杂、昂贵,正当格拉宾寻求技术上的两全其美之际,第38设计局又遭解散,他被安排到位于高尔基市的第92炮兵工厂的厂属设计局工作,A-51火炮项目也胎死腹中。
在新的岗位上,格拉宾不断向上级请求维持投资,并建议将A-51式炮的防空功能舍弃,集中利用其高初速和炮弹穿甲威力用于歼灭地面目标。但苏联红军炮兵总局(GAU)负责人格里戈里·伊万诺维奇·库利克,对新武器制造兴味索然。关键时刻,重工业人民委员奥尔忠尼启则坚定地支持格拉宾的工作,最终使经过改进的A-51式加农炮造出样炮,并被赋予F-22的新序列号。在靶场上,除了一些零部件出现可靠性小等小问题外,该炮的表现全面超过1902/1930式76毫米炮。F-22的身管比1902/1930式炮延长了760毫米,既提高了射击初速,射程也由老炮的10公里增加到了13.7公里;原来野炮的木质单体炮架换成带2个能伸缩炮座侧板的炮架,水平射角扩大到60度(1902/1930式炮仅有5度),这样的改变在反坦克作战时非常有用,而F-22加农炮所采用的半自动炮栓,使得射速提高到15-20发/分;1902/1930式炮只能用畜力拖曳行进,每小时仅能移动6-7公里,而F-22基本依靠汽车牵引,时速提高到30公里。当然,F-22的重量在作战状态下也达到了1.62吨,而1902/1930式炮为1.33吨。经过炮兵总局的严格考核,F-22加农炮终于通过验收测试,并以“1936年式76毫米师属加农炮”的命名进入红军现役。
在1938年张鼓峰战斗和1939年诺门坎战役中,F-22加农炮均成功压制住了日军的各式火炮,并且摧毁了日军大批装甲车辆。但该炮重量过大,其野战条件下武器运输不便的缺点也在战斗中暴露出来,炮兵总局责成格拉宾团队进行修改。经过改进的F-22加农炮把水平射角缩小为45度,使炮座得以减重140公斤,格拉宾还用加工简单的圆柱板取代了炮架上用于减震的弹簧片,并采用统一的汽车轮胎,使拖曳行进时速提高到35公里。经过靶场试验及部队试用后,这种被命名为F-22-USV的简化型加农炮列装部队。
格拉宾的梦想又进了一步,他想研制出炮口初速更高,穿透力更强,可对敌人坦克、纵深阵地进行致命打击的火炮。其实,早在F-22-USV加农炮投产前,格拉宾就接到设计特殊坦克炮的预定,设计师们称它为“F-32”。格拉宾从炮钢材料的选择到制造工艺的改进均做到“优中选优”,他期待着该炮不仅能为坦克所采纳,甚至在必要时可取代师属加农炮。1938奶奶,红军技术委员会在评审中认可了F-32型坦克炮的威力,但要求在此基础上研制更具威力的F-34坦克炮,作为后来成为传奇的T-34中型坦克的主炮。格拉宾一边修改设计,一边试制炮型,只用3个月就准备就绪。最后的结果竟然是炮已通过工厂试验,可是坦克还没有造出来。面对这种境况,格拉宾与第92炮兵工厂新厂长阿莫·谢尔盖耶维奇·叶良决心冒一次险,在没有炮兵总局和装甲坦克总局的情况下先把新炮投产。尽管T-34坦克正式投产后,的确装备了F-34加农炮,但却是到了卫国战争期间,“非法出生”的F-34加农炮才获得合法地位。
38天的奇迹二战全面爆发后,面对德国坦克军团近乎神话的打击威力,红军感到必须全力应对即将到来的装甲威胁,于是向格拉宾设计局和第92炮兵工厂下达一连串不同口径加农炮的研制任务。1940年6月13日,总参情报总局(格鲁乌)向苏共中央提供一份情报,里面提到德国已装备新型的重型坦克(其实是缴获的法国2C坦克),红军现有火炮已无法击穿它们的正面装甲,该报告立即引起苏共高层的震动。作为回应,格拉宾提出了F-31式57毫米加农炮的设计方案,该炮采用全新设计的轻质炮架,身管长达72.9倍口径(即4155.3毫米),能以近1000米/秒的初速发射重3.14公斤的BR-271穿甲弹,在1000米距离上可以穿透90毫米厚的垂直装甲,在1500米距离上仍有75毫米的穿甲威力。后来的实战表现证明了,该炮的穿甲能力是英国同口径反坦克炮的1.6倍,是德国PaK38式50毫米反坦克炮的2.2倍。1940年10月,F-31的原型炮制造完成,并顺利通过工厂及军方测试。1941年初,F-31获准服役,并改名为“ZIS-2加农炮”(或称为“1941年式57毫米加农炮”)。需要指出的是,正是因为该炮的投产,第92炮兵工厂获得了“斯大林工厂”的荣誉称号,所以该厂后来定型生产的火炮均以“ZIS”来命名。
1941年4月,格拉宾应邀在列宁格勒工程技术学院作关于机械快速设计的报告时,中途离场接听斯大林亲自打来的电话,斯大林要求格拉宾设计的火炮能安装到基洛夫工厂的KV重型坦克上,并要求他第二天到莫斯科。在莫斯科,格拉宾在苏共中央书记日丹诺夫的办公室里见到了KV坦克的总设计师约瑟夫·雅科夫列维奇·科京、基洛夫工厂厂长扎尔茨曼等人,他表示可以在45天后向坦克厂交炮。45天,这个不可思议的时间让人难以置信,但格拉宾说:“我很清楚自己所说的一切。”而后来的事实是,造炮工作只持续38天,5月15日,新的ZIS-6就在工厂的靶场里打响了第一炮。
ZIS-3传奇1941年6月22日,卫国战争爆发后,格拉宾全面组织第92炮兵工厂战时火炮生产。当时,工厂主要生产ZIS-2和F-22-USV两种加农炮,前者的威力足以洞穿所有德军现役坦克装甲车辆,但它只能使用新设计的炮弹,在弹药供应上有很大困难;后者虽然能满足红军消灭敌有生力量,但生产环节过于繁琐,无法迅速提高火炮产量。
8月的一个深夜,格拉宾再次接到斯大林的电话。斯大林高度评价了ZIS-2和F-22-USV火炮的威力,但面对德军有几倍于红军的坦克,他希望第92炮兵工厂大幅提高加农炮的产量,并减少口径和品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质量也在所不惜。8月23日,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停产ZIS-2反坦克炮,集中精力生产口径更大的F-22-USV师属加农炮,格拉宾和厂长叶良在服从上级命令的同时,私下集中起ZIS-2所有在生产中未完成的部分,整理储存起来,并妥善保存所有工艺设备和技术文件,以备必要时迅速恢复生产。
但在实际生产中,格拉宾和叶良还是感到F-22-USV火炮产量提高不快,原因是炮架和反后坐制退系统过于复杂,许多生产流程需要精密加工。经过周密计算,格拉宾大胆地在改进后的F-22-USV炮身上安装了ZIS-2的炮架,并将新的火炮命名为ZIS-3.1942年1月,统管全国军工生产的苏联内务人民委员贝利亚视察新炮测试,称赞ZIS-3是非常有价值的火炮,建议立即投产。很快,第92炮兵工厂接到命令,从3月份起逐步停产F-22-USV,并将ZIS-3投入批量生产。令格拉宾感到欣慰的是,ZIS-3型76毫米加农炮一送到前线,就得到战士的喜爱,前线要求火速列装该炮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国防委员会于10月30日下达命令,责成地35“街垒”工厂也加入生产ZIS-3加农炮的工作中。
ZIS-3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分组成,全长6095毫米,战斗全重1.15吨,发射OF-350榴弹时初速680米/秒,最大射速13公里,发射BR-350A穿甲弹时初速662米/秒,最大射速35发/分,持续射速15发/分。ZIS-3可使用当时苏联所有76毫米弹药,但主要用弹为榴弹和穿甲弹,它们在射击2米高的目标时,直射距离为820米(直射距离即弹丸在目标高为2米时的全水平射程,在这个射程**手可以不改变表尺分划而进行连续射击)。
格拉宾巧妙地运用了“借力使力”的设计思想,炮口制退器被设计为用左旋螺纹拧到身管上,当火炮射击时,身管受到右旋弹丸的反作用力矩,猛烈地向左旋转,因此身管与制退器之间有了相对旋转的趋势,而采用左旋螺纹连接后,这种旋转作用力会使制退器在身管上旋得更紧。据检测,该炮口制退器的效率为40%,大大减小了火炮射击时对炮架的作用力,正因为如此,ZIS-3所沿用的F-22――USV炮身才能方便的使用ZIS-2的炮架部分,从而大幅度减轻重量。当然,使用炮口制退器也增加了炮口冲击波的强度,对炮手安全和自身隐蔽带来不利影响。再则,ZIS-3加农炮的运动体包括一对车轮和弹簧缓冲器,采用嘎斯-AA和吉斯-5卡车的普通充气轮胎,由于该轮胎没有防弹能力且弹性大,射击时火炮跳动较大,成为影响ZIS-3射击精度的主要原因。
到1942年末,已有千余门ZIS-3反坦克炮投入前线。相比以前的F-22-USV,ZIS-3在结构上更趋简洁,前者有2080个零件,而它只有719个,生产制造的人工小时数减少了75%,可以说它是苏联第一种采用流水线组装作业法生产的火炮。格拉宾后来回忆说:“我们是靠运用快速设计方法和制定新工艺流程完成了ZIS-3加农炮的高速生产······到1943年年初,第92工厂的加农炮产量竟比前一年提高了18倍。”据统计,二战中,苏联共生产了48016门ZIS-3型76毫米加农炮,成为二战期间产量最大的身管火炮。1942年9月,第92工厂还把ZIS-3加农炮与T-70轻型坦克结合成SU-76自行火炮,总计生产了12671门,这些火炮成为了红军的“轻骑兵”,一直用到战争结束。
有意思的是,纳粹德国也对缴获的ZIS-3火炮青睐有加,德国炮兵专家沃尔夫在日记里这样写到:“我测试过许多缴获的火炮,英国和法国的炮不如我们,但ZIS-3不同,毫不夸张地讲,它是炮兵史上最具天赋的设计之一!”他们对该炮的药室进行了重新设计,以便使用德国产大威力穿甲弹,可以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125毫米厚的垂直装甲板,这些火炮被赋予“FK 288r”的编号加以使用,德国士兵给它起了“咻砰炮”的昵称,形容它的炮弹速度极快,“咻”的一声发射出去之后就能听到撞击在目标上的“砰”声。二战结束后,ZIS-3几乎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标准装备,中国还曾仿制出54式加农炮,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仍为中国民兵所使用。
1943年年中以前,ZIS-3加农炮完全可以对付德军所有坦克装甲车辆,可是自当年夏天开始,德军猛攻苏军战线上的突出部――库尔斯克,在这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中,德军投入了披挂厚重装甲的虎1式坦克和黑豹坦克,其中虎1式坦克正面和侧面装甲达到102毫米和82毫米,而且德军把大量装备的3号和4号坦克的前装甲加厚到80毫米,使得ZIS-3加农炮的使用者必须接近到近乎自杀的距离上射击才能奏效,苏联文献表明,红军炮手常常要把敌人的坦克放到500米甚至是300米的距离上才开火。
这一情况很快传回后方,格拉宾在写给斯大林的信中强烈呼吁恢复生产ZIS-2加农炮,并且开展威力更大的100毫米炮的研制工作,以对付敌人更先进的坦克。1943年6月15日,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恢复ZIS-2加农炮的生产,决定做出仅3周后,首批新生产出的ZIS-2加农炮就送到前线。1943年下半年,研制100毫米加农炮的工作也开始了。从1944年初开始,安装有100毫米炮的SU-100坦克歼击车踏上战场,由于它的炮弹能直接从正面将德国人的虎1式和黑豹坦克击穿,以至于红军战士戏称它为“动物园杀手”。到战争结束时,苏联送往前方的14万门野战炮中,有12万门是按照格拉宾的设计方案制造的,他也被苏联国防委员会授予技术上将军衔,并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有3个弹孔的墓碑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把一切资源都集中到原子弹和导弹上去,将一切有身管的常规武器称作“无人需要的史前洞穴技术”。领袖的历史性指示很快传到基层,像格拉宾设计局这样经过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劳动集体失去了工作机会,格拉宾等众多火炮设计人员受到嘲笑和排挤。1960年,格拉宾被“体面地安排退休”,当上国防部咨询专家,后又成为莫斯科国家技术大学(MVTU)的教授。
1980年4月23日,格拉宾去世,被埋葬在莫斯科河畔的新圣女公墓,他的墓碑被设计成一块厚达100毫米的弯曲钢板的形状,上面还有3个弹孔,表示他设计的加农炮能够穿透100毫米厚德装甲板。有意思的是,距格拉宾的墓不远,就是终结他火炮事业的赫鲁晓夫的墓,墓碑上有一颗标志性的赫鲁晓夫光头塑像,塑像半黑半白,象征着他的一生黑白交织,毁誉参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