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杰(教授)的个人简介
王爱杰,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018年,当选中国发明协会会士。
个人简介
王爱杰,女,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际水协会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环境微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兼任国际水协会两个分会的专家组成员,国际水协会中国厌氧分会副主任,Appl.Environ.Microbiol.,Nature子刊Sci.Rep.等4个国际期刊编委等。2000年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硕-博连读),1997年作为优秀博士生提前留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2002年至2007年曾先后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从事访问研究。长期从事水污染控制生物技术研究,发展了微生物过程优化调控理论,提出了难降解污染物定向生物转化原理和方法,形成了系列核心工艺和废水处理集成化技术,实现了大规模工程应用。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20余篇,科学出版社专著3部,编制国家标准1部;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2010年和2004年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第四),2007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六),2015年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第一),获省部级科技奖9项(其中3项第一)。
教育经历
1991.09~1995.07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理学学士
1995.09~2000.06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工学博士
2000.10~2002.08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市政工程,博士后
工作经历
2000/07~2002/07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讲师
2002/08~2005/07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
2005/08~ 至今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2002/09~2002/12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学者
2006/07~2007/07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2007/07~2007/09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领域
污染物定向生物转化及资源化;废水生物处理耦合资源循环利用新原理、新方法与新技术;生物电化学辅助强化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定向转化理论与技术;有机废物(剩余污泥、废弃生物质等)梯级利用定向生物转化及资源化;工程系统微生物生态学理论及方法。
荣誉称号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2年)
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第十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奖)
第七届黑龙江青年科学技术奖
第三届黑龙江省留学人员报国奖
第十五届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主要学术任职
2010年-至今:Applied Environ. Microbiol. 编委
2011年-至今:J. Environ. Analytical Toxicology 执行主编
2011年-至今:J. gene Technol. 编委
2012年-至今:Energy Emission Control Technol. 编委
2012年-至今:《可持续能源》主编
2010年-至今:美国微生物学会驻华大使(ASM Ambassador to China)
2009年-至今: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大学兼职教授(Adjunct Professor)
2009年-至今:国际废弃物循环利用协会理事
2009年-至今:中国生态学会微生物生态专业委员会理事
2011年-至今:中国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9年-至今:国家环境保护制药废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1年-至今: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
科技奖励
2010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有机废水碳氮硫同步脱除新技术及工程应用,第1
2004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浓度有机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发与示范工程,第4
2007年,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乙醇型发酵生物产氢技术,第6
2009年, 黑龙江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有机废水碳氮硫同步脱除回收单质硫集成技术,第1
2011年,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有机废物梯级利用定向生物能源转化关键问题,第1
2009年,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复合型生物絮凝剂产业化技术研究,第4
2006年, 黑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有机废水发酵法生物制氢理论与技术”
2003年, 建设部华夏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浓度有机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发与示范工程,第4
2002年,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生物处理成套技术,第4
1998年,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水解-酸化-好氧工艺处理染料废水的中试研究,第4
主持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物电催化-水解酸化耦合强化难降解废水预处理新工艺及机制(51078100),2011-2013,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物质梯级利用产氢MEC系统中功能微生物主导的电子/质子产生与传递特征(50878062),2009-2011,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机废水梯级利用生物电化学产氢新工艺及微生物产氢行为研究 (50678049),2007-2009,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物脱硫脱氮工艺系统的分子微生物学诊断与调控对策(50208006),2003-2005,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与韩国国家研究基金会(NRF)联合资助国际合作项目,生物质高效转化及脱毒水解液产氢微生物体系构建(51111140388). 2012-2013. 负责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基于微生物分子生态学诊断技术的废水同步脱硫脱氮工艺调控研究(NCET-2005-02). 2005-2009. 负责人
教育部产学研项目. 处理含氨氮废水的新型耦合厌氧生物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2009B090300299). 2009-2011,负责人之一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科研基金(20102302110055),生物电化学辅助难降解废水预处理工艺及机制,2011-2013,负责人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北方寒冷地区能量平衡型沼气发酵技术及装备 (2008BADC4B01),2008-2011,负责人之一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城市生活垃圾两相湿式厌氧生物制气设备研发与示范工程(2010BAC67B02), 2010-2013. 子课题负责人
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课题,城市污泥分级/分相厌氧消化组合技术研发及工程示范(2009AA064702),2009-2011,子课题负责人
国家863计划主题项目课题. 污水碳氮硫共脱除强化单质硫回收关键技术(2011AA060904). 2011-2015. 负责人
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生物电解产氢系统功能微生物的细胞通信机制解析(JC-2010-03). 2010-2012. 负责人
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城市水质转化规律与保障技术(51121062), 2008-2011,学术骨干
国家科技部应急科技专项课题,松花江污染江段多介质中硝基苯的分布、迁移转化与释放规律(2006BA618A-01).2005-2007,第2
国家环境保护部计划项目,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 (GB21904-2008). 2005-2008,第2
代表性论文
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平均影响 因子3.5,被SCI他引近500次,H因子16. EI收录论文90余篇。
1、Liu Wenzong, Aijie Wang*, Cheng Shaoan. Geochip-based functional gene analysis of anodophilic communities in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s under different operational mod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 44(19): 7729-7735
2、Aijie Wang*, Gao Lingfang, Nanqi Ren, Jifei Xu.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higella flexneri G3 for effective cellulosic saccharification under mesophilic conditions.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11, 77(2): 517-523
3 Aijie Wang*, Cheng Haoyi, Liang Bin, Dan Cui, Nanqi Ren, Na Lin. Efficient Reduction of Nitrobenzene to aniline with a biocatalyzed cathod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 45( 23): 10186-10193
4 Aijie Wang*, Dan Cui, Cheng Haoyi, Nanqi Ren. A membrane-free, continuously feeding, single chamber up-flow biocatalyzed electrolysis reactor for nitrobenzene reduction.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 2012, 199/200: 401-409
5 Lei Zhao, Guang-li Cao, Aijie Wang*, Hong-yu Ren, Nan-qi Ren*. Enhanced Bio-hydrogen Production by Immobilized Clostridium sp. T2 on A New Biological Carri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2, 37: 162-166
6 Dan Sun, Douglas F. Call, Patrick D. Kiely, Aijie Wang*, Bruce E. Logan. Syntrophic interactions improve power production in formic acid fed MFCs operated with set anode potentials or fixed resistances.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2012, 109(2): 405-414
7 Liu Wenzong, Aijie Wang*, Dan Sun, Nanqi Ren, Yunqing Zhang, Bruce E. Logan, Jizhong Zhou. Community analysis duing the anode biofilm reformation in a two-chamber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 (MEC).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12,157: 628-632
8 Bin Liang, Qian Yao, Haoyi Cheng, Shuhong Gao, Fanying Kong, Dan Cui, Yuqi Guo, Nanqi Ren, Aijie Wang*. Enhancing decoloriz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azo dyes in a combined process of iron-carbon microelectrolysis and aerobic bio-contact oxidation. Environ. Sci. Pollut. Res. 2012, 19(5):1385-1391.
9 Cristiano Varrone, Barbara Giussani, Giulio Izzo, Giulia Massini, Antonella Marone, Antonella Signorini, Aijie Wang*. Statistical optimization of biohydrogen and ethanol production from crude glycerol by enriched activity slud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2, 37(21): 16479-16488.
10 Liu Wenzong, Shihching Huang, Zhou Aijuan, Liu Chong, Wang Aijie*. Hydrogen generation in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 feeding with fermentation liquid of waste activated slud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2, 37: 13859-13864
11 Zhou Aijuan, Peng Jing, Chen Zhaobo, Du Jingwen, Guo Zechong, Ren Nanqi, Wang Aijie*. Statistical optimization of operational parameters for enhanced naphthalene degradation by TiO2/Fe3O4-SiO2 photocatalyst. Int. J. Photoenergy. 2012
12 Lei Zhao, Guang-Li Cao, Jing Yao, Hong-Yu Ren, Fang Ma, Nan-Qi Ren, Ai-Jie Wang*. Optimization of Immobilization Parameters of Thermoanaerobacterium thermosaccharolyticum W16 on a New Carrier for Enhanced Hydrogen Production. RCS Advances. 2012, 2(19): 7391-7395
13 Qun Yan*, Yongcan Li, Bin Huang, Aijie Wang*, Hua Zou, Hengfeng Miao, Rongqing Li. Proteomic profiling of the acid tolerance response (ATR) during the enhanced. biomethanation process from Taihu Blue Algae with butyrate stress on anaerobic sludge.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 2012, 235-236: 286-290. IF: 4.173
14 Ru Liu, Chongyang Gao, Yang-Guo Zhao, Aijie Wang*, Shanshan Lu, Min Wang, Farhana Maqbool, Qing Huang.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steroidal drug industrial effluent and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the microbial fuel cell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2, 123: 86-91
15 Aijie Wang*, Dan Sun, Nanqi Ren, Bruce Logan. An Integrated Hydrogen Production Process of Dark Fermentation,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 (MEC) and Microbial Fuel Cell (MEC) from Cellulose.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1, 102: 4137-4143
16 He Liu, Jin Wang, Aijie Wang*. Chemical inhibitors of methanogenesis and putative applications.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1, 89(5):1333-1340
专著
任南琪, 王爱杰.《废水厌氧处理硫酸盐还原菌生态学》(专著), 科学出版社, 2009
任南琪、王爱杰. 《产酸发酵微生物生理生态学》(专著),科学出版社,2005
王爱杰、任南琪等.《生物电化学系统:从胞外电子传递到生物技术应用》(译著). 科学出版社. 2012
王爱杰、任南琪. 《环境中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化工出版社,2004
任南琪, 王爱杰等. 国家标准,《化学合成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4-2008)
任南琪、王爱杰. 《厌氧生物技术原理与应用》,化工出版社,2004
Ren Nanqi, Wang Aijie. Biohydrogen Production by Fermentation and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s. Chapter in Environmental Anaerobic Technology. 2010.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Wang Aijie, Chen Chuan, Liu Chunshuang. An Innovative Integrated Reactor System for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Carbon, Sulfur and Nitrogen Based on Biological Niches. Chapter in Water Infrastructure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China and the World. 2010. IWA Publishing, London, UK
Wang Aijie, Cao Guangli, Liu Wenzong. Bio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Anaerobic Fermentation. Chapter in Biotechnology in China III: Biofuels and Bioenergy to be published in Advances in Biochemical Engineering/Biotechnology. 2012. Springer
Wang Aijie, Li Wenwei, Yu Hanqing. Advances of Biogas Technology. Chapter in Biotechnology in China III: Biofuels and Bioenergy to be published in Advances in Biochemical Engineering/Biotechnology. 2012. Springer
讲授课程
环境生态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三大技术基础课程之一,双语授课,2004年列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课程建设项目,使用原版英文教材《Ecolog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两部分,生态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生态因子、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等)和环境生态学基本任务及应用(生态监测、环境污染的生态对策、生态修复等)。目前,生态学超越了一门课程的范畴,发展为一种思想,甚至从微观到宏观渗透到不同学科领域中,并派生出很多新兴领域,如经济生态学、工业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等。因此,对于环境专业本科生而言,学习环境生态学课程,不仅仅是掌握教材涉及的核心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建立起生态学的意识和概念,运用生态学原理方法认识人为干扰下环境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规律、判断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提倡环境系统功能恢复、重建和保护的对策等。
分子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的选修课,其核心是遗传学基础和基因组信息学,是一门系统阐述环境生物基因组信息获取、处理、存储、分配等内容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基因组信息结构的复杂性及遗传语言的根本规律,解释环境生物的遗传语言,为研究环境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等奠定理论基础。课程还结合环境生物学研究实例,介绍生物信息学在生命科学前沿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授课教师:王爱杰、岳秀丽
系统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和微生物学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课程重点介绍如何在系统水平上认识和解析生物学系统,利用何种原理和方法学来阐释分子行为与系统特性及功能的关系,通过何种计算生物学方法来定量阐明和预测生物的功能、表型及行为,从而揭示系统内部各组成成分的相互作用与运行规律,并反映出生物系统的真实性。课程讲授的核心内容是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学、代谢物组学、蛋白质组学、相互作用组学、表型组学、生物信息学等。授课教师:邢德峰、王爱杰
现代环境生物技术: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采取专题讲座形式以双语授课。课程结合环境污染防治中的热点问题,重点介绍生物技术原理与方法,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诊断,环境污染的过程与效应,污染防治的技术及调控等,目的是使学生全面了解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防治中的重要性,学会针对污染及污染物的特点进行方法选择、生物工艺设计、生物过程分析等,为从事环境污染防治的相关研究奠定专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