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观

时间:2024-02-28 05:54:07编辑:影视君

魏观的个人简介

魏观(1305-1374),明代官员。字杞山,号梅初。湖广蒲圻(今湖北赤壁市)人。元时隐居蒲山。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称吴王,聘其为国子监助教,后任浙东提刑、按察司佥事、两淮转运使。明洪武元年(1368)为太子讲书,兼为诸王讲经。洪武三年升太常卿、翰林侍读学士、国子祭酒。洪武五年任苏州知府。到任后,革除前任一些苛政,有政绩,留任苏州知府。洪武七年(1374)把知府衙门修在张士诚的宫殿遗址上,犯了忌讳,被腰斩。

人物生平

元时隐居蒲山,勤读书,喜吟咏。朱元璋称吴王,被聘。初授平江学正,迁为国子助教,调任浙江按察司佥事,1367年转任两淮都转运使.先后两次奉命访求贤能,荐者多被起用。洪武元年(1368)建大本堂,魏观奉命侍太子说书及教诸王经。洪武三年,转任太常卿、侍读学士、祭酒。次年,因事被谪为龙南县知县,不久又召为礼部主事。洪武五年,以苏州为京辅重地,出任苏州知府时,明教化,正风俗、建学舍,革除前任一些苛政,课绩为天下最,被升为四川行省参知政事。因百姓挽留,朱元璋加之一时没有更好的人选接掌苏州,同意魏观留任苏州知府。洪武七年(1374),魏观决定在张士诚旧宫殿的基础上重修府衙,同时治理城中的湫溢(春秋吴国时修的水利工程),计划疏浚河道减轻水患。苏州指挥使蔡本和魏观有隙,上书攻击魏观:“观复宫开泾,心有异图也。”朱元璋派御史张度访查,张度也与魏观不和,认为魏观 “典灭王之基,开败国之河”,于是被杀。受牵连的还有高启及王彝,史称“魏观案”。后来朱元璋命归葬故里。著有《蒲山集》四卷(明史),廖道南序其遗集曰《蒲山牧唱》。

史籍记载

魏观,字杞山,蒲圻人。元季隐居蒲山。太祖下武昌,聘授国子助教,再迁浙江按察司佥事。吴元年,迁两淮都转运使。入为起居注。奉命偕吴琳以币帛求遗贤于四方。洪武元年,建大本堂,命侍太子说书及授诸王经。未几,又命偕文原吉、詹同、吴辅、赵寿等分行天下,访求遗才,所举多擢用。三年,转太常卿,考订诸祀典。称旨,改侍读学士,寻迁祭酒。明年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知龙南县,旋召为礼部主事。五年,廷臣荐观才,出知苏州府。前守陈宁苛刻,人呼“陈烙铁”。观尽改宁所为,以明教化、正风俗为治。建黉舍。聘周南老、王行、徐用诚,与教授贡颍之定学仪;王彝、高启、张羽订经史;耆民周寿谊、杨茂、林文友行乡饮酒礼。政化大行,课绩为天下最。明年擢四川行省参知政事。未行,以部民乞留,命还任。

初,张士诚以苏州旧治为宫,迁府治于都水行司。魏观以其地湫隘,还治旧基。又浚锦帆泾,兴水利。或谮观兴既灭之基。帝使御史张度廉其事,遂被诛。帝亦寻悔,命归葬。

人物诗选

宁国溪上四首(一、四) 明?魏观

(一)

B山环水,沿洄水绕山。

鸟啼山翠里,人语水声间。

茅屋连溪坞,松舟系浅湾。

村翁驱犊去,溪女得鱼还。

(四)

野老歌仍和,篙师去复留。

水花凝鹤渚,山翠落渔舟。

竹径归黄犊,柴门度白鸥。

二刘多好况,杯酒共绸缪。

第一首诗的一、二两句先从总体角度把宁国的地貌进行勾画。宁国虽是山区,但山不是很高,而且排列错落有致。川流密布于峰峦之间,形成了山环着水、水绕着山的山水交融的地形地貌。这种地貌是最佳的山区地貌,有了这样的地貌,宁国人民生活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提升。接下来的诗句从宏观走向微观:百鸟在苍翠的山林里自由自在地鸣叫,人们在潺潺泉水声的陪伴下欢歌笑语,茅屋盖在溪旁,沿着溪流和山坞形成了一条带状的村落,用松木制成的船只停靠在浅浅的河湾里,村庄的老翁悠闲地驱赶着牛犊到野外放牧,溪边的姑娘捕捉到了鱼虾正自信地往家里走。山、林、溪、水、鸟、人在这里得到最和谐的相处,宁国人民在这桃花源式的生态环境中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诗句中的“B”形容山川之间交错纠相应缠貌。“沿”即顺着水道而流,“洄”即水回旋而流,“沿洄”形容水流弯弯曲曲,时而顺道而下,时而逆道而上。

第四首诗更具体地描绘了宁国人民的生活和环境:乡里的老人唱着山歌,旁边还有人跟着和唱;撑船的篙师去了又来,来了又去,来来去去,往返不停;水流冲击着站满仙鹤的溪中小洲,泛起阵阵水花;打鱼的船只游荡在青山叠翠掩映下的河面上;小黄牛沿着竹径慢悠悠地往家走;白鸥在用枝条编扎的门前飞来飞去。看到这如诗如画的景象,作者不禁想起被称为隋朝经学家“二刘”的刘焯和刘炫,如果他俩有这样的好环境,就可以举杯同饮,情真意切地切磋经学。诗句中的“野老”是指“村野的老人”。“二刘”指隋经学家刘焯、刘炫。刘焯、刘炫都是河北人,年龄也相当,二人家道贫寒,却潜心好学,先后拜刘献之、郭懋当、熊安生等名儒为师,刻苦攻读十年,同时成名。二刘秉性耿直,经常抨击时政,终为朝廷所不容,被罢官回乡。刘焯回乡后郁愤而死,刘炫则穷困潦倒,四处流浪,冻死在河间城外。

上一篇:古代成年多少岁

下一篇:君子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