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弗的个人简介
王弗,苏轼的结发之妻,眉州青神(今四川眉山市青神县)人,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幼承庭训,颇通诗书。年16岁时,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治平二年五月(1065)卒,年方27。基本介绍
生平简介王弗(1039年~1065年)苏轼之妻,眉州青神(今四川眉山市青神县)人,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理。十六岁即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可惜天命无常,治平二年五月(1065年)王弗卒,年方27。所余一子苏迈,年仅6岁。
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卒于京师开封,葬于眉州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距苏洵夫妇墓西北八步。苏轼兄弟曾在父母墓旁遍植松树,“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虽十年过去,他对王弗依旧一往情深,哀思深挚。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君与轼琴瑟相和仅十年有一。轼于君亡次年悲痛作铭,题曰u2018亡妻王氏墓志铭u2019”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那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好一个新婚少女、十六岁,这不正是当年与苏轼结婚之前的王弗吗?“如娥双眉长带绿”,正是形容少女苦闷眉结难舒的实际境况,正是“半年眉绿未曾开”的最佳注解,苏轼与王弗恰恰是在半年之后成婚的。十九岁的苏轼所娶的夫人王弗若不是十六岁,以上一切考证都将变得枉然。
回过头来再看《感旧》词中的“明月好风闲处、是人猜”一句,向来给这首词作注的人都避而不谈,说到这儿它的意思便不言而喻:时常在“明月夜”、“清风”里结伴成行的青年男女,眼下仍要引起人们“闲”话和“猜”测,何况苏轼与王弗生活在九百年多前呢?
这首词不仅不会是苏轼写给王弗的,也不会是他写给爱妾朝云的,不过它可能与朝云沾些边儿,就是“樽前一曲为谁哉?留取曲终一拍、待君来”,可能是在朝云唱曲儿时,苏轼希望曲子最后那一拍不要到来,以便他能昏昏睡去,以待那位十六岁的愁眉少女能够入梦。是啊,从诗中的“春雨”、“温风”不难看出,这正是初春时节,说不定又是正月二十。
“半年眉绿未曾开”,意味着少女愁眉半年没有舒展。这种情形只能用来解释苏轼与王弗相爱后,半年时间才过了父母这一关。众所周知,在此之前,苏轼的姐姐八娘禀承父母之命,嫁给了她并不爱的表哥程之才,结果备受公婆和丈夫的虐待,最后惨死在月子之中。八娘用生命的代价给弟弟的自主婚姻开了路,苏洵在痛失爱女之后,决不忍心再去逼迫爱子与他所不爱的人成婚了。于是才有了我们上面看到的“辞亲信”,于是才有王弗十六岁那年嫁到苏家的事实。我们说正月二十日是苏轼与王弗的定情之日,那么半年之后他们欢天喜地地准备办婚事,从此苏轼再也不思念逃遁山林了,他要守着心爱的人,开始读书,开始为自己、也为心爱的人谋出路(安心科举)、拜门子(随父访问张方平)、奔前程(进京赶考),这正是苏轼婚后的历历足迹。
苏轼良伴王弗性格“敏而静”,作为进士之女的她,一开始并没有向苏轼夸耀自己通晓诗书。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她则在旁边终日不去。后来苏轼有遗忘的地方,她反倒给予提醒。好奇的苏轼问她别的书里的问题,她都能答上来,顿时让苏轼又惊又喜刮目相看。在苏轼与访客交往的时候,王弗经常立在屏风后面倾听谈话,事后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总结和看法,结果无不言中,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
唤鱼姻缘
唤鱼池岷江之滨有青神县。《蜀中名胜记》载:“县之名胜在乎三岩。三岩者,上岩、中岩、下岩也。今惟称中岩焉。”
过岷江入中岩山门,满眼的细草微风,耳畔涧水潺潺。行数十米,山青如黛,群花杂树中飘着一丛丛乳白的花,细观之,两瓣平举如翼,一瓣悬月如尾,一瓣如玉颈奋前,张头寻觅,且清香馥郁。请教山中人,曰:形如飞凤,为王弗爱物,叫飞来凤。王弗,一个叫多情才子垂泪的女人。
北宋年间,中岩有座书院,青神乡贡进士王方执教时,好友苏洵送他儿子苏轼到中岩书院读书。苏轼聪明好学,王方喜爱在心。
中岩下寺丹岩赤壁下,有绿水一泓,平静如半轮明月,相传为慈姥龙之宅。苏轼读书之余常临流观景,想入非非中不禁大叫:“好水岂能无鱼?”于是抚掌三声,立时,岩穴中群鱼翩翩游跃,皆若凌空浮翔。苏轼大喜,便对老师王方建议:“美景当有美名。”王方于是遍邀文人学士,在绿潭前投笔竞题,可惜诸多秀才的题名不是过雅,就是落俗,最后苏轼才缓缓展出他的题名:“唤鱼池”,令王方和众人叫绝。苏轼正得意之时,王方的女儿王弗也使丫鬟从瑞草桥家中送了题名来,红纸怡上,跃然而出:“唤鱼池”三字,更令众人惊叹:“不谋而合,韵成双璧。”
后,苏轼手书的“唤鱼池”三字被刻在了赤壁上,经可三丈,秀美俊拔。王方请人做媒,将王弗许配苏轼,是时,苏轼19岁,王弗16岁。
姻缘背后唤鱼联姻的佳话背出,实是恋爱好故事。
在中岩灵秀的山岩里、涧水边、小路旁,一丛丛飞来凤扬着阔长的绿叶,吐露娇柔的花蕊和幽幽清香。在家中吟诗作画的王弗,也常常带丫鬟从瑞草桥到中岩游山朝庙,采得一大抱飞来凤回家,每每听父亲说起眉州少年苏轼如何聪明机智,心中颇有好感,但又不便明显流露,闻道苏轼常在山水间静思、读书,便悄悄隐于一旁树丛中静观,却见苏轼英气勃勃,抚掌唤鱼。
“小姐,你最喜欢的飞来凤花开了!”丫鬟在草丛惊喜一声。
苏轼转回头来,见一少女婷婷站立在初春的绿草丛中,轻盈飘逸。王弗受惊,抬起头来,双眸如星,闪烁着少女的娇态,粉脸含羞,自有一种淡墨染不出的风情……
不久,苏轼与同窗到瑞草桥为老师王方祝寿,因生性豪放而醉倒在老师家中,睡到半夜起来,知道同窗们都已回书院,便独自踱到翠竹掩映的后院,师妹王弗正临窗梳头,苏轼从怀里摸出从山上带来的一簇飞来凤,轻轻地投进窗去,王弗一惊,继而心跳不已,把那簇浓香阵阵的花苞贴在胸前……
苏轼悼亡
悼亡王弗与苏轼琴瑟相和仅十年有一。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王弗去世后,次年悲痛作《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莫大沉痛。
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那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描述这首词九百多年来,在不同的朝代都一直被广为传诵着,也是文学史上众多悼亡作品中最突出的一首。当我们了解到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故事后,再读这首词,那种情感、那种沉痛、那种深切,足以让后人也一样“泪千行”了!
词的上阙主要是描写妻子死后,自己的风霜生活,词的大意是:你离我而去已经整整十年了,我俩一个生者一个死者,处在两个茫茫然的世界中。用不着刻意地去思念和回忆,我自始致终从来都不会忘记您。想起您千里之外(密州跟彭县之间相隔千里)的孤坟,这种凄凉的心情真不知何处可以诉说。就算我们两个突然在路上相逢,您可能都认不出我来了,因为此刻的我已是满面风尘、耳边的头发已变得象霜打的一样白。
词的下阙是写与妻子梦中相会落泪的情景:夜晚来临,在幽幽的睡梦中,我忽然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回到了从前我们恋爱的光阴中。还是你出嫁前的那间闺中小屋,还是那扇小小的窗户,你正在窗前梳妆打扮。我们互相对望着,谁都没有先开口说话,只有深情的泪水不停地从你我的脸上淌落。那年年月月让我为之牵挂为之肝肠寸断的地方,就是明月之夜下的那片小松冈,那是我们自由恋爱约会的地方!
不过,对于“明月夜,短松冈”这句,传统的解释,或者说是主流人群的解释是把“短松冈”看作了王弗的坟地。但是今天的彭山苏家墓地,并没有松树,种的全部是香樟,当地人说,在祖祖辈辈人的记忆中,苏家坟长的都是香樟,并没有松树,试想古代有钱人家谁会在墓前种松树,那太小气了!纯粹从文学美感的角度,以及站在苏轼当时写这词的情感上去理解,我情原认为“明月夜,短松冈”是苏王二人当年的“私人空间”所在地,肯定是他们二人心目中最浪漫最值得怀念的地点,那自然就是少年人情窦初开约会的地方了。
王弗墓志铭
原文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成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鉴赏东坡居士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作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作者当时30岁,已由外任调回京师为殿中丞。文章开头说明王氏的身份和死亡时间(丁亥是日期的干支计数,后面“甲午”也是日期)、地点和殡葬时间、地点。作者自称己名“轼”,表示恭敬和严肃。“先君、先夫人”是作者对已经去世的父母的敬称。“殡葬”二字,古代有别。从文章中看得出:殡,指停丧;葬,指掩埋。有这一节文字,后人鉴定苏氏家族在今彭山县有墓地,便有了文字依据。
文章第二段,简介王氏生平,是墓志的主要组成部分。作者先介绍王氏的名字、籍贯和家庭出身,称夫人为“君”,体现互敬互爱。古人认为对长辈和尊者呼名是为不敬,所以非提名不可时,就在名前加个“讳”字。接着交代她出嫁时的年龄和所生儿子之名(苏迈)。以下着重介绍几桩值得传扬的事情:夫人在娘、婆二家侍奉父母舅姑(公婆)“皆以谨肃(恭谨肃恬)闻(名)”。陪伴丈夫在任上的政绩,经常告诫远离父母的丈夫,要按老父亲的教导办事。作者特别举出实例说明王夫人注意来会丈夫的朋友,根据观察所得,分析其人的思想品质,提醒丈夫不要被奸邪谗佞之辈蒙骗。结尾写其享年,“年二十有七而已”,痛惜哀叹王氏的不寿;写作者父亲(苏洵)的话,既表扬了王氏“从于艰难”(换成今天的话,就是“患难之交恩爱深”)的高贵品质,又说明遵从父命“葬诸(之于)其姑(婆母)(坟墓)之侧”的理由,读完这段言简意赅的文字,非常自然的,我们对王氏这位善良忠贞的夫人,也就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结尾的“铭”有赞叹,有议论。既慨叹夫人早逝,又以能够尽孝母亲为慰,充分肯定王氏夫人的一生恪尽妇道的典范。作者两次大呼“呜呼哀哉(哎呀,悲哀呀),表明自己失去爱妻和贤内助的深切悲痛。
全文仅四百余字,却能如此全面而又重点突出地叙述王氏夫人的生平,充分表达了夫妇之间超乎寻常的深厚感情,非东坡居士不能为也!当然从中也可领悟为义务必实事求是,情动于中发乎外,文从字顺,何必长篇累牍、故作无病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