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见惯了明星上综艺,但你见过让明星自己“做”综艺么?

时间:2023-09-03 23:47:08编辑:影视君

收官了。

它从开分的9.2,也升到了9.3。

但一看热播榜单。

却根本没有它的名字:

这么高的口碑。

这么低的热度。

国综里居然也出现了这种遗珠?

那Sir必须得捞一捞啊!

快乐的大人

有一说一,国内的慢综艺已经迭代好几轮。

从主题上的“慢”,到形式上的“慢”,再到真正的“松弛”和“慢节奏”,观众都吃过见过。

但Sir没想到。

除了以上这些,一个综艺的“慢”,可以从名字开始“敷衍”:

比如节目备采环节还有一个名字,叫《你最好是》。

这是个啥?

瞎聊出来的。

沈月、王敬轩、吴宇恒、周彦辰,四位性格各异但情谊至深的老朋友当常驻嘉宾。

玩熟人局,搞慢生活,制作电子榨菜,然后请的尽是一群网友眼中的“糊咖”当飞行嘉宾。

这样一个丝毫没有啥卖点的节目,说没热度。

Sir相信。

还让网友直接给出了这样的评价:2023top级综艺。

那这必须得看看了。

见惯了明星上综艺,但你见过让明星来做综艺么?

对,你没听错。

《快乐的大人》嘻嘻哈哈,但有主线:

四人一聚,仅被节目方提供了摄像录制设备,五千元的经费预算,一个播映平台。

至于节目策划、主题曲制作、赞助商协调、飞行嘉宾邀约这些统统由四人组自己完成。

听起来还不错吧。

可从节目一开始,主线就歪了。

四个人心思好像就没放在做节目上。

策划案写得满满一张纸,却挑不出个主干。

去海边拍主题曲片头,却边玩边拍。

甚至连鞋冲跑了都没关系。

继续嗨。

△王哥:我找着一块紫shai的石头

如果要找看点?

对不起,这节目可能真没那么多。

全程就是几个人嘻嘻哈哈相互接话,溜大街式做(wan)节(dao)目(shuang)。

有网友也已经表达不满,觉得该节目没主题,没有方向,拍得烂。

但反过来看。

《快乐的大人》打动人,靠的也就是一个刚刚好的松弛感

没有特定的场景,没有安排的任务,更没有紧密的行程。

连灵感都是来自沈月个人的vlog。

开启摄像头随时捕捉到生活中碎片化的美好,让每个难忘的瞬间都能永久留存。

让一切都顺其自然。

随心所好,来了几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所以节目的剧照都是这个味儿:

节目只要按着四人自感的舒适节奏进展,便能有一个稳定的创造欢乐的环境。

等等,稳定?

一般综艺不是都有矛盾冲突的吗?

△ 综艺《五十公里桃花坞》

可《快乐的大人》偏不这么搞。

甚至还主动调侃这种营造矛盾的剪辑。

所以当其他网友都聚焦于对综艺中矛盾冲突、五花八门的解读上时。

看《快乐的大人》的网友的反馈是:

虽然不明白为什么好笑,但就是想笑。

也没法解读,也没法深究。

就是只是看着他们笑就也跟着一起笑。

一整个欢乐氛围拉满。

笑声是会传染的。

这也是《快乐的大人》努力打造的情绪价值:

舒适、快乐、安全感、松弛感,大家真诚地聊聊天,找找乐子。

所以,当观众们还希望在节目中寻找刺激和爆点,来给自己和朋友的朋友圈提供趣味和谈资的时候。

这部综艺自然不会获得很多热度。

但。

如果不抱着目的性,只是想在疲惫日常生活中寻找一个能放松的背景音。

那《快乐的大人》,有着能打动观众的真诚。

很多人会好奇。

他们四个都不是娱乐圈谐星,又为什么能产出这么多笑料?

友情的默契

这部综艺的舒适感很大一部分也来源于这儿:

如果问你,什么是好朋友之间的感觉?

随便着来。

进人家先上炕,还穿的是睡衣。

日常互损。

有人能抛梗就有人能接梗。

四人组相处模式是不是在演你和你的怨种朋友。

不信,看看他们的“人设”。

一个集万千关照于一身的团宠,一个软糯懵懂的团欺。

一个沉默如冰山的小透明,一个slay全场的显眼包。

还会一拍即合地一起傻笑。

当范世錡和车撞衫,屏幕外的人都笑翻了。

原来明星精神状态也没比普通人好太多啊。

不仅把艺人的滤镜撕开,还让他们持续“搞怪”。

比如一度把Sir笑到差点喷饭的是那个低成本cos趴。

这是什么奇怪的生物?

额,反正Sir早上上班还没骑过这样婶儿的。

这手上画的是跟哪位大仙学来的符号,难道要现场作法?

谁能想到是在cos沈月的照相机啊。

还有这是什么操作,上来就喊妈?

原来是沈月家的猫主子。

当然最离谱的要数飞行嘉宾锤娜丽莎。

集齐味觉、嗅觉、视觉、听觉和心觉。

出场就带专属bgm,就是和这搞笑的画风违和感太强。

所以她cos的是?

原来,是沈月的妈妈做祛法令纹操。

如果说松弛感只是在嘉宾身上,不免会有“表演”之嫌。

但事实上,这个综艺把这种氛围也带到了户外。

不仅限于他们四个之间,他们对普通人也如此。

比如和撑船的大叔自来熟地玩成一片,化身夸夸怪。

还有爆戳泪点的,与节目幕后人员对谈。

做节目直接把节目扒开给你看。

这种真诚的感受,不是靠剧本、表演、人设能够替代的。

尤其是,如果对嘉宾过去有所了解。

比如沈月曾在《无限超越班》里,因为社恐被网友群嘲。

当时王敬轩还专门讲述自身经历劝大家对沈月宽容。

其实也能发现。

节目组对这几位嘉宾的选择,不是没有理由的。

也是这个节目最“偷懒”的地方:

那些需要剧本、戏剧冲突去铺陈的人物关系,早早就在戏外的真实生活中完成了。

他们只需要来这里做自己就好。

前段时间,因为一句“尊嘟假嘟”流行,许久没混娱乐圈的王菲又被拉上了热搜。

人们翻看王菲的微博。

才发现,那个年代的明星发言,不但直率,而且欢乐。

为什么现在的明星不像以前那么洒脱了?

说到底。

处在鱼龙混杂的娱乐圈,变幻莫测的舆论总会使人如履薄冰,尤其是,如果你表现出随时随地的快乐,那么紧跟着的,便会是数不清的误解,和各种“不合时宜”的指责。

“做自己”的成本太高了。

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不能。

只是,这仅仅是发生在明星们身上的事吗?

Sir的亲身体验是。

随着年纪的增长,压力的增加,我们真正“做自己”,真正感受到快乐的时候越来越少了。

以至于许多人都自嘲已经失去获得快乐的能力。

就像节目的片名,《快乐的大人》。

很强调“快乐”。

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曾“不快乐”。

但。

一个问题是:

我们会不会高看了快乐的成本

或者说,快乐真的要拥有那么多条件吗?

什么是快乐?

正如节目中所说的那样。

即使你今天遭遇很多事,但你明天依然愿意下去扫一个共享单车然后逛一圈,我觉得这个就是快乐的大人,永远都不会放弃你快乐的权利。

它其实并不需要你多深的思考,赋予它多少的意义。

它只是要你做回自己。

就像最近网上很流行一种说法。

有趣但无用。

什么意思?

其实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功利的价值不是判定事物价值的唯一标准,而快乐,其实也不是攒多少钱,当多大的官,收获多丰富耀眼的成就才能拥有。

它可以很简单。

比如前段时间的武汉跳东湖活动遇上大雨事件。

有人选择不打伞,而是索性酣畅淋一场,在雨中欢笑。

无厘头吗?

有点。

但是心情舒坦了啊,这就够了。

有用没有用,又有什么关系,关其他人什么事呢?

而在《快乐的大人》里,也秉承了这个观念:

虽然叫大人。

但幼稚的像一群小朋友。

路上没事儿就一起唱唱歌,随时准备放飞自己。

别人怎么看,是不是大人。

又有什么关系呢?

老实说,Sir在看这个综艺的时候,时常会陷入恍惚,那些幼稚的举动,那些像孩子一样的好奇心与冲动,其实谁没有过呢?

但往往,“现实”会规训我们,要收敛点。

正如我们评判一个儿童的标准是“听话”,评判一个少年的标准是“懂事”,评判一个年轻人的标准是“成熟”,如果遇到了一个“老成”的孩子,第一反应便是击节赞赏。

但。

这样真的合理吗?

如果过早地丢失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一味地在成长过程中给自己不断加码,把情绪的高低与功名利禄绑定等价。

真的不会把自己压垮吗?

还记得孙燕姿的那首歌:

是否成人的世界背后,总有残缺?

没错。

这个世界的确破破烂烂,让人“看不清楚”。

但。

Sir也相信。

那些细微的散在各个角落的,单纯的美好以及真挚的快乐。

总能把这破破烂烂的世界,缝缝补补。

时间尚早。

我们何必急着迈入“老年”时代?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攸月汐

上一篇:时代少年团入学“好六魔法学院”!他们的“魔法测试”成绩如何?

下一篇:陆毅唱rap,胡彦斌当CEO,王耀庆拒绝卖惨,这届《披哥》卷起来了